郭繼華
摘 要:如何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這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樸素的課堂更美,應該讓課堂復古,回歸原本的寧靜,樸素源自一種實在,實實在在的課堂表現在:淡化形式,注重知識的實效性;先做后講,體現學習的過程性;變式演練,關注思維的靈活性;表揚評價,側重知識的反饋性。關注每個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提倡適時教育、適度教育,這才符合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律。
關鍵詞:樸素;先做后講;變式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1-040-2
一、淡化形式,注重知識的實效性
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一直以來深受廣大教師的青睞,在很大程度上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加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的流程,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然而有的時候,多媒體輔助教學流于形式,效率不高,走過場,給學生的印象并不深刻,類似走馬觀花,并不能充分地揭示其算理、依據。鑒于上述情況,我主張數學課堂回歸原有的本能,淡化一些場景的表面形式,注重知識的實效性,實在才是我們課堂該有的價值和地位。
例如我們在應用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進行計算(2x+1)2時,如果只用多媒體演示其計算過程,我想在學生的腦海中可能只會形成7秒鐘的短時記憶,學生或許還能依賴模仿來完成學習任務,但終歸印象不深,更不知其所以然。倘若加以一只粉筆,配以師生的互動,將(2x+1)2的算理在黑板上表現透徹,我想收到的效果定會截然不同的。課堂并不需要一味地追求華麗,樸素也是一種美,實在本身就是一種美。
二、先做后講,體現學習的過程性
“先做后講”這里指讓學生先動手實踐,在做的過程中體驗和探索,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充分體現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跋茸龊笾v”強調了學生在做中學習,注重了在做的過程中對數學學習過程的感悟與體驗。
知識的學習與掌握,我們不能只看最終的答案,結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只有懂得知識的產生過程,學生才會有真實的感受,才能真切領悟到數學源于生活,數學又服務于生活的思想。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緊密結合,方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我所說的“講”不是指傳授,而是一種解惑,是一種感悟。講什么?主要是針對學生的易錯點、難點加以指導和引導,給學生以正確的思想和方向,領悟其實質。
如在新授“圓錐的側面積”一課時,通過活動,學生確實找到了圓錐與其側面展開圖扇形之間的對應關系:①圓錐的母線長對應著扇形的半徑;②圓錐的底面周長對應著扇形的弧長;③圓錐的側面積對應著扇形的面積。知識點的形成直觀形象,應該說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假如我們沒有讓學生先動手去做,沒有直觀感悟,僅僅只是以一種機械呆板的方式讓大家去記去理解公式,或許學生也能解題,但學得不輕松,很累,很枯燥,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導致厭學。由此可見,選擇一個合理的教學方法是極其重要的。隨著學習內容的加深,難免上述對應關系可能在學生頭腦中打架,該選用哪個關系解決問題,思緒似乎有點亂,那么此時教者的輔導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抓住重點,突破難點,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進行。因此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主動地發(fā)展、注重學習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以致用的能力,讓學生會學、樂學,這才有利于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先做后講,從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總結,此乃課堂有效教學的措施之一。所以,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才是學習的目的,學習不是模仿,也不是畫畫,而是一種領會,一種學會。簡單的課堂就是最好的課堂,相信這是誰都能明白的道理,教與學有機地統(tǒng)一,讓我們的數學課堂真正地落到實處。
三、變式演練,關注思維的靈活性
雖說我們的數學學習離不開“多練”這個環(huán)節(jié),但一味地搞題海戰(zhàn)術只會讓學生對學習缺乏學習興趣,喪失學習熱情,削弱學習動力,適得其反,當然也更不可能取得非常理想的學習效果,為此,尋找一種有效課堂教學方式勢在必行。而變式訓練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優(yōu)化了題海戰(zhàn)術,既加大了課堂練習的力度,又保證了題型的新穎性,不再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可達到較理想的學習效果。
變式既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方法,又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通過變式教學在課堂上展示知識發(fā)生、發(fā)展、形成的完整的認知過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研究、探索問題的能力,是思維訓練和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途徑。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變式”教學,加強對學生的訓練,注重精講多練,在實施變式教學方法的同時,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針對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教學階段,設計梯度清晰的適度的“變式”,以提高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消化率。
如例題:順次連接一個四邊形ABCD各邊中點E、F、G、H,求證:四邊形EFGH是平行四邊形。對于本道題目,憑學生已有的認知及發(fā)展水平,90%的學生都能成功地解決。再此基礎上,我們將繼續(xù)追問,如果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AC=BD那么得到的四邊形EFGH又是一個怎樣的圖形?如果AC⊥BD呢?如果AC=BD,AC⊥BD呢?
一道簡單的例題,通過條件的變化,延伸出三道新題目,舉一反三,不再是重復的為解決問題而做問題,期間滲透了學生的思維價值,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雖然都是同樣的幾道題目,但效果卻是截然不同的。為此,我認為,一節(jié)課的好壞,不能只看其表面現象,更應該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多種形式,多種角度,多種練習,有時候變式也體現在一題多解,多題一解上面,真正成功地上好一節(jié)課,不在于題目的多與少,而在于題目的精與簡,因此變式教學是提升學生思維層次的必要手段,是教師設計創(chuàng)造性教學過程的具體體現,是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途經,課堂的樸素之美也足以體現在思維的靈活性上,活躍的課堂又不失本真的影子。
四、表揚評價,側重知識的反饋性
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有機結合體,通過知識的反饋信息,給予學生一定的評價空間,做到表揚與批評相結合。評價具有激勵性,有助于學生欣賞自己的成功,發(fā)展積極進取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動機并形成成就感,是實現有效學習的催化劑。
評價要有針對性、時機性、客觀性。適當的給予評價,不但能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新火花,蘊藏的潛能也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如在教學“設計軸對稱圖案”一課時,要求學生用圓和線段設計一些軸對稱圖案,并用簡單的文字說明其內容。學生的設計很豐富,印象比較深的是:
當“一副眼鏡”這一作業(yè)出現在黑板上時,引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而設計者卻被“羞”得面紅耳赤?!巴瑢W們,××同學設計的作品熟悉嗎?他設計得符合題意嗎?那你們在笑,是因為?”我刻意打破了這種氣氛,而學生的回答也讓我吃驚不少,“好!老師他設計得實在是太形象了,我怎么沒有想到呢!”
回想學生的種種,我們不得不承認,學生是可愛的,心智更是“幼稚”的,不是他們在笑誰,而是笑聲傳達了一定的情感,那位“后進生”也第一次受到了全班同學的關注,而且是一次成功的體驗。在這之后他在學習中不再畏縮,不再逃避,學習中有困難也會迎頭趕上。一段時間之后發(fā)現這位后進生確實有了明顯的進步:勞動積極了,背書積極了,作業(yè)完成的速度也加快了……然而在現實教育教學中,絕大多數人關注的幾乎是學生成功的地方,很少有人把目光投向那些所謂的“后進生”身上,還不斷地要求學生做題目,做對題目,卻渾然不知道這樣的做法只會扼殺“后進生”的自尊心。給予他們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營造一種寬松的氛圍,勢必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圖案設計這節(jié)課給我啟示很深:學生是有尊嚴的人,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在允許學生失敗的同時,更大程度上還需要鼓勵學生,看到并承認他們某種意義上暫時的失敗,有的放矢,關注其個性的發(fā)展。
因而,表揚評價也是課堂有效教學必備的環(huán)節(jié),處理好表揚與批評的矛盾,相互結合,堅持以獎為主,以懲為輔,把握時機,保持適度,講究方法,科學地實施表揚評價,關注學生個性的發(fā)展,提倡適時教育、適度教育,這才符合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律。
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必須堅持深入學習現代教育理論,不斷積累自己的教學經驗,豐富自己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筆者認為,寧靜的課堂有時比喧囂的課堂更有效,讓課堂回歸、復古、本真,體現樸素課堂的味道,樸實便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