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東晨
【摘要】:"范曾現(xiàn)象",即指畫家范曾以一個"國學開講",一夜之間由"國畫大師"轉型為眾多媒體追捧的"國學大師",這是當代文化活動中的一個典型現(xiàn)象。然而,無論從傳統(tǒng)學術觀念,還是繪畫諸層面解析,"范曾現(xiàn)象"存在內在荒謬性,范曾的"國學大師"名不副實。 更多還原在當代中國, 不論是畫壇還是文壇, 范曾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他是一位集審美學養(yǎng)、繪畫造詣、民族情懷于一身的藝術家, 廣博的情懷、精煉的技藝、詩意的表達和復古的思想造就了他的繪畫藝術。他曾這樣描述自己:“我信守:藝術的標準是好和壞, 而不是新和舊。我提倡:以詩為魂, 以書為骨。我追逐:古典精神的復歸。我期許:在有生之年為中國的文藝復興的到來鼓吹和呼喊?!盵1](P128)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藝術實踐很好地實現(xiàn)了他的審美理想和人文追求。
【關鍵詞】:范曾;人文修養(yǎng);中國畫;藝術思想
一、范曾藝術思想的形成軌跡
范曾出身于江蘇南通一個十二代詩人世代相繼的家庭, 自幼浸潤詩香、沐浴詩教。他自道:“余自羽冠即隨先嚴學詩, 十歲而誦《離騷》, 十二歲背《萬古愁曲》, 俯仰吟哦, 感慨悲愴, 有不可自勝者?!盵1](P540)這不僅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古文學功底, 而且養(yǎng)慧了他詩人的視角、詩人的情懷和詩人的想象。他在《范曾詩稿》自序中開篇便道:“詩是凝練、濃縮、凈化了的語言” ,[2](P3)“ 詩境是博大、沉雄、空靈、典雅的境界” 。[2](P3)詩學滲透到范曾的骨髓血脈里鑄成了他詩人的氣質, 決定了他基本的審美取向:在寫實與寫意之間, 偏向寫意;在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之間, 趨向浪漫的;在“黃荃富貴”與“徐熙野逸”之間, 喜歡野逸;在繁金錯彩與逸筆草草之間, 偏愛逸筆。如果說范曾的寫意人物在當今畫壇還有眾家可比權量力, 其白描功夫和成就恐難有二人, 只是其被他本人寫意人物畫的名氣所淹擺了。入盛年, 他在對古代哲學的研究中更深刻地體悟到中國畫的博大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底蘊, 繪畫思想追求“道法自然” 。在“85 美術思潮” 中成為捍衛(wèi)中國繪畫傳統(tǒng)精神的勇士。年至花甲古稀, 范曾在經(jīng)歷了風雨人生后, 莊子情節(jié)愈加濃厚, 藝術思想追求“精神釋放” 。其畫面更加空靈, 筆跡老勁, 人物高古。
二、范曾藝術思想概述
范曾藝術思想表現(xiàn)是多維的, 非常復雜, 但總體看集中體現(xiàn)在他對藝術家及藝術本體的認識上。
(一)藝術家出自虔誠和勤奮
“藝術家是自然之子, 在杳不可測的宇宙之前, 除去對它抱著宗教般的虔誠之情外做什么都沒有意義,沒有宗教般的虔誠就沒有藝術” 。[1](P66)這就是范曾對藝術真摯感情。作為藝術家, 范曾是純粹的。他作畫總是忘懷得失, 心中了無掛礙, 沒有“ 云要衣裳, 花想容” 的“遐想” , 只有“夢游天姥吟留別”的“超境” 。對他而言, 繪畫決不是人生的手段, 而是人生的方式和目的。他創(chuàng)作態(tài)度嚴謹, 每作畫之前, 必對所“造”之人深研細究,對人物背景、性格氣質了然于心。待到心中有所勃郁, 剎那情思, 霍然胸次;偶然影響, 奔來筆底。亦如婦人生子, 不至月滿孕熟而不強為, 猶如懷素“忽然絕叫三五聲, 滿壁縱橫千萬字” 一氣呵成。藝術家應是純粹的、個性的、自由自在的、不受束縛繭囚的生命主體。[1](P116-128)正是在這樣的虔誠態(tài)度驅使下, 他畫畫超人地勤奮。早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期間, 他便因勤奮而倍受沈從文器重, 贊賞他是“錢鐘書勤奮第二” 。彼時, 他常常不顧室外日起日落, 不論寒冬酷暑, 徹夜伏案耕墨,及至還甲, 懸腕向壁揮毫數(shù)小時也是常事。他同時告誡年輕朋友不能急功近利, 藝術是一座崇山, 只有拾級而上, 才能登上藝術殿堂。[1](P 49)
(二)中國畫是即興神馳的產物
中國畫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最能體現(xiàn)中國文化特色和中國人審美特點的一門藝術。傅抱石說“ 中國繪畫原本是興奮的, 用不著加其他調劑”[ 3] (P198)。這一點, 兒時飽學詩書的范曾已是明識于心。范曾認為, 中國人的思想、豪情、才智只有毛筆和宣紙才能錄載, 惟有五彩之墨才能鋪就。中國畫的語言是痛快淋漓的, 中國畫是寫出來的。他說, 既如此, 中國畫就注定是重寫意的, 不容反復描摹涂改, 作畫必須意在筆先, 絕不能為技法所困。他崇尚“無法而法” , 認為一切藝術的語言、法則、技巧都是為藝術的意蘊、境界、韻味等等所用的, 當技巧結束的時候, 藝術才真正開始。
三、范曾藝術思想的哲學淵源
任何藝術思想都是以一定哲學理念作為內核和基礎的。從某種意義上說, 把握藝術家的哲學理念,是洞悉其藝術風格形成、志向乃至理解其藝術作品精神實質的一把鑰匙。范曾的哲學取向主要兼容了儒家和道家思想。
(一)“先憂后樂” , 積極入世
范曾是宋代大儒范仲淹的后代, 又是教育世家,自幼在傳統(tǒng)的家教中受到儒家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很大影響, 特別是青年時期, 積極入世。先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 成了思想主調。范曾是天生率直秉性、狷介不馴的, 但隨著生活的磨練和洗理, 閱歷的增加, 思想開始融進道家和佛家的觀念, 其四十歲前后使用“抱沖齋”號就是一證。他在《閑話抱沖齋》中寫到:我自號“抱沖齋主” , 真有些老子哲學的意味。其實, 我對老子恍兮惚兮的理論不甚了了,而對他理論體系中的思辨因素, 卻十分欽佩。老子講“大盈若沖” , 那是講真正真的充實往往是沖虛而不盈滿的。
(二)亦儒亦道, 漸漸出世
和許多藝術家一樣, 范曾繪畫實踐中流露的主要還是道家思想。他多次在不同的文章中提到, 老子是其異代知音, 而屈原是其精神導師。可見儒道在中年范曾的哲學理念中是相與表里, 融為一體的:當被社會推崇為成功者時, 扮演著社會活動家和青年教育家, 心中激蕩著“心憂天下”的儒家理想;當面壁潑墨, 獨自沉吟時, 復舊一個純粹藝術家, 胸中充滿的“得大自在”的道家思想。然而, 還甲以后, 特別是離開祖國移居巴黎期間, 他開始認真研讀老子莊子, 對老莊從“不甚了了”到心領神會,他的思想更加趨近于道家哲學, 莊子心態(tài)很強, 筆下的“老子” 也越來越多了。他說:我和老子恐怕是結下了一世之緣了?!蚁矚g畫老子, 畫他說法演教, 畫他筆目神思, 畫他騎牛出關, ……在老子面前, 心靈有一種無法言狀的感動。[1](P494)他開始淡出社會, 潛心育人, 捫心畫畫。
(三)由哲學理念悟化出的藝術精神
“哲學應具備浪漫主義的藝術精神, 而藝術應略帶古典哲學神秘主義的意味。”[1](P363)這是范曾關于藝術和哲學關系的一句精論, 可以看作是范曾藝術哲學理念的凝練。范曾的哲學研究與理念一直和他的藝術思想發(fā)生著緊密聯(lián)系。他依據(jù)我國古代哲學思想, 悟化出自己的藝術精神:一是“心與物交” 。他說, 宇宙萬物是和諧統(tǒng)一的, 又是不斷運動的, 我們的心也要隨之運動, 而且心靈的運動不是單項的, 直線的, 是在是非、真?zhèn)?、善惡、美丑與愛憎之間判斷、徘徊、選擇。中國畫家和詩人應是在心物交感的前提下發(fā)揮, 主、客體高度統(tǒng)一。此所謂“思想為妙、神與物符”[1](P34), 物色之動, 心亦搖焉。二是由此及彼的想象活動。他說, 藝術家的思維是多方位多層次的, 總是在對外在信息接受和反饋,并經(jīng)過充分的積蓄之后, 發(fā)生思維的飛躍而“遷想妙得”的。
參考文獻:
[1]侯軍.范曾談藝錄[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1.
[2]范曾.范曾詩稿[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5.
[3]伍蠡甫.中國名畫家論[M].上海:東方美術出版社,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