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李戎焱 馬俊 劉煒鴻 王皓
摘要:城市化的程度是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經濟、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標。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農用耕地的減少,越來越多的失地農民經濟來源等多方面受到制約。文章對城鎮(zhèn)化進程中失地農民的金融調查分析報告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失地農民;金融需求;制約因素;城鎮(zhèn)化進程;農用耕地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D422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19-0195-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19.093
重慶市作為直轄市之一,其城鄉(xiāng)二元經濟結構較為典型,農村人口占比較大。重慶三峽銀行2011年在對重慶城鎮(zhèn)化情況進行的調查中發(fā)現:城鎮(zhèn)化財政投入資金缺口較大,以重慶市為例,2009年全市爭取的城鎮(zhèn)化建設中央補助資金為65.39億,市級專項財政資金為35.26億,而全市在城鎮(zhèn)化建設的投入達到了465.42億;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鎮(zhèn)給城鎮(zhèn)金融改革服務帶來了巨大壓力,金融機構網點、金融服務人員力量、金融服務品種、資金保障能力等方面都面臨著巨大壓力。
1 失地農民家庭經濟現狀及金融需求面臨的制約因素
重慶大學城失地農民主要集中于沙坪壩區(qū)曾家鎮(zhèn)安置區(qū),由四個社區(qū)組成,分別為龍蔭社區(qū)、湯家社區(qū),五里社區(qū)與曾家社區(qū),始建于2004年12月。其中龍蔭社區(qū)為純失地農民社區(qū),占地1.4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800余人,戶數1108戶;曾家社區(qū)為純失地農民社區(qū),占地0.35平方千米,現有700~800余失地農民;湯家與五里社區(qū)總占地0.79平方千米,均為混合居住社區(qū),流動人口較多。曾家鎮(zhèn)總共有銀行網點2個,ATM十余個,無其他金融機構。
1.1 失地農民家庭經濟現狀
1.1.1 失地農民人均收入較低。項目組對于所調查的50戶失地農民家庭經濟收入進行了測算,最終得到人均年收入為18405.24元。而在2014年,重慶市城鎮(zhèn)居民人均年收入為25147元,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為9490元;沙坪壩區(qū)城鎮(zhèn)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264元,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為13864元。
從戶籍類別上而言,失地農民已經完成了戶籍上的“農轉非”變化,但是在收入上較城鎮(zhèn)居民差距較大。相比于農村居民的收入,說明了失地農民的生活狀況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與提高。老年社保的全面覆蓋使得失地農民家庭中的老人在達到法定年齡后能領取1000元左右的養(yǎng)老保障,而在農村絕大部分老人并未擁有社保收入;勞動力的就業(yè)類型也從務農轉變?yōu)榱说诙虻谌a業(yè)中工作,收入得到了一定提高。從這兩個方面,都會使得失地農民的經濟收入較農村居民有一定的提高。
1.1.2 家庭結構偏年輕化。對于金融產品或者貸款服務的需求通常意味著家庭對于提升現有生活質量、不安于現狀、敢于冒險等特點。就年齡這一特征而言,相對于老年人群與青少年人群,中青年人群(在本課題研究中,我們設定其年齡范圍為23~60歲)更樂于去嘗試新的事物,對于提高生活質量有著更大的訴求,而且更具有冒險與開拓精神。
介于此,項目組以中青年在家庭人數占比(P)這一特征值將家庭劃分為以下四類:純老年家庭(P=0)、趨老家庭(P<50%)、偏年輕化家庭(50%≤P<1)、純中青年家庭(P=1)。通過對于樣本家庭結構的整理統(tǒng)計,我們可以發(fā)現純老年家庭占14%、趨老家庭占18%、偏年輕化家庭占52%、純中青年家庭占16%。由此,我們可以發(fā)現大學城整體失地農民家庭結構偏年輕化,中青年人群占比較大。
1.1.3 勞動力就業(yè)類型單一。所調查的50戶家庭中,總共擁有89位正在工作的勞動力。項目組根據其工作內容將其分為了普通工人、技術工人、公職人員、自主經營者四類就業(yè)類型。其中普通工人為66人,占比74.16%;技術工人13人,占比14.61%;自主經營者8人,占比8.99%;公職人員2人,占比2.25%。
在失地農民家庭中,超過70%的勞動力都為普通工人,從事自主創(chuàng)業(yè)或者技術型工作的人數較少,這也是失地農民經濟收入較低的原因之一。此外,收入結構單一、必須型消費支出占比大等現狀也極大地影響了失地農民的金融需求。
1.2 失地農民金融需求面臨的制約因素
1.2.1 失地農民受教育程度的制約。在訪問的50戶家庭中,僅有4位家庭成員擁有或者正在接受高等教育,遠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三點:(1)農村教育資源匱乏,而年輕教師不愿到一些鄉(xiāng)村工作,經常會出現一位老師負責多門科目的情況,教育水平不高,小孩難以接受到優(yōu)質的教育;(2)在農村,成人對于教育的重視程度不高,且許多家長為了生計需要離開家鄉(xiāng)打工,許多小孩在學習之余還要幫助爺爺奶奶承擔著繁重的家務勞動任務,難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盡管當前失地農民安置區(qū)內修建了中小學,但成人對于小孩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不會經常去了解許多小孩的學習情況;(3)政府這些年在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加強失地農民培訓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是針對農民自身實用技能發(fā)展和發(fā)展富民產業(yè)所需要的技能培訓嚴重滯后。
1.2.2 失地農民傳統(tǒng)觀念和經濟現狀的制約。農民這一集體在歷史上深受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以務農為主要工作,生活具有很典型的小農特色,受外界的影響較小,在這種背景下,失地農民這一集體世世代代形成了很濃厚的農民意識,制約了其金融需求的產生與滿足。失地農民由于自足意識濃厚、保守思想嚴重、缺乏信任、不愿承擔風險和自卑意識嚴重等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制約,導致失地農民金融需求受到嚴重制約。
對于低收入者而言,雖然購買保險產品、基金產品以規(guī)避風險、提高收入的需求非常迫切,但由于收入水平有限,不得不將大多數收入用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支出,因此購買保險、基金能力不足;中等收入者一方面由于經濟基礎并不穩(wěn)固,存在成為低收入者的潛在風險,因此購買保險、基金的意愿較強,另一方面其收入水平已經能夠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具有購買保險、基金類產品的能力;高收入已經擁有了非常堅實的經濟基礎,基本的生存需求和安全需求都得到了滿足,盡管具備購買保險產品的能力,但由于其能夠憑借自身的財富抵御一般風險帶來的損失,而且分散風險、投資的渠道也比較多樣,因此購買保險的積極性不高。在當前,大多數失地農民家庭尚處于低收入階段,其對于保險、基金的潛在需求較高,但由于經濟能力受限,其有效需求較低。
1.2.3 金融機構現狀的制約。當前失地農民金融需求低,滿足情況不佳與銀行現狀的制約有著一定的關系。當前安置區(qū)金融機構少、金融服務品種有限、擔保機制缺失等制約條件影響了失地農民的金融現狀。安置區(qū)金融機構少、金融服務品種有限和貸款門檻較高等嚴重影響了失地農民的金融需求。
總體來說,目前多數在安置區(qū)的銀行機構金融產品依舊較為匱乏,金融服務方式較為單一,其業(yè)務品種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存貸款業(yè)務上,僅僅開辦了基本的存款、貸款和票據貼現等業(yè)務,難以適應當前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和失地農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2 促進失地農民金融需求產生與滿足的對策建議
2.1 促進失地農民傳統(tǒng)觀念轉變
根據行為學的觀點,人的行為大多數時候是由觀念所驅使的。要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金融需求問題,應促進失地農民觀念的轉變,幫助其形成正確的金融與投資觀念。各銀行與金融機構應加強業(yè)務宣傳工作、開展投資理財公益講座以及加強生活方式引導。
由于當前在安置區(qū)內,銀行等金融機構較少,失地農民對于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業(yè)務、功能了解甚少。各銀行與金融機構應學習發(fā)揚“背挎包、穿草鞋、走田坎”的“老農金”精神,深入失地農民家中進行金融宣傳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通過散發(fā)宣傳資料、提供咨詢服務、開辦黑板報、宣傳欄等多種形式,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多種媒體,加強對失地農民進行貸款脫貧、發(fā)家致富、金融投資理財等方面的宣傳,正確引導失地農民的知貸、愿貸和還貸意識,促進農民從根本上轉變長期以來傳統(tǒng)落后的思維觀念,激活農民對資金的有效需求。
2.2 提升失地農民勞動力市場競爭力
由于失地農民受教育程度較低,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又失去了最為倚重的生產資料——土地,導致其勞動技能缺乏、勞動力價值較低、市場競爭力小,難以尋找到收入可觀的工作,這也是導致失地農民經濟收入情況不佳的主要原因。政府應組織開展公益性的技能培訓課程,改革技能培訓內容,使其符合社會需求,加強創(chuàng)業(yè)引導與培訓。
由于失地農民群體中的適齡勞動力大多已過正規(guī)學校教育的階段,不可能讓其重新回到校園接受教育;從失地農民本身而言,他們也無力承擔這樣普及性教育所花銷的時間成本與經濟成本,所以對于失地農民我們應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短期技能培訓,幫助其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工作技能,這樣的工作是更具價值的。另外,由于失地農民經濟情況的制約,他們無力承擔有償性的技能培訓。政府可考慮將失地農民納入已有的公益性再就業(yè)技能培訓的面向對象中或者開展面向失地農民的專項技能培訓課程。
2.3 降低失地農民貸款門檻
在貸款業(yè)務方面,重慶市失地農民面臨的最大尷尬是:缺乏面向他們的政策性貸款,而當前商業(yè)貸款門檻高,憑借自身能力難以取得貸款。所以政府與銀行應向失地農民開放政策性貸款,并完善配套機制與監(jiān)管機制,使得政策性貸款能落到實地。
小額擔保貸款是一項面向城鎮(zhèn)下崗工人再創(chuàng)業(yè)的政策性貸款,具有申請門檻低、具有扶持性質等特點。但是在當前,重慶市的小額擔保貸款尚未將失地農民納入面向對象中,也沒有其他的政策性貸款予以補充。在現有的政策性貸款中,小額擔保貸款是性質與失地農民需求最為貼近的貸款項目;根據重慶市相關部門的數據,當前小額擔保貸款資金也較為充裕,可以滿足實際所需。
參考文獻
[1]彭雁.制約農村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的因素及解決途徑[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作者簡介:李濤(1994-),男,山西運城人,重慶大學學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李戎焱(1995-),女,山西臨汾人,重慶大學學生,研究方向:工程管理;馬俊(1995-),
男,四川達州人,重慶大學學生,研究方向:工程管理;劉煒鴻(1997-),女,河北邢臺人,重慶大學學生;王皓
(1996-),男,河南安陽人,重慶大學學生。
(責任編輯:周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