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國
【關鍵詞】 生物教學;微課程;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33.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8—0066—01
微課程指的是時長小于十分鐘,有清晰的教學目標,知識量小,重點闡述某個知識點的小型課程。它主要有時長短,不受時空限制,能夠儲存、多次觀看等特點。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微課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一、 微課程在高中生物課堂中的設計特征
在高中生物微課程的實際制作過程中,應以學生的知識掌握現(xiàn)狀為基礎,將主要內容加以概括,使知識架構更為明確。知識的數(shù)量不可太多,包括傳統(tǒng)教學一個課時的知識點就可以了。知識的難度應當適度,要適合大多數(shù)學生,同時還要盡可能增強課程的趣味性。
二、 微課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
1. 用于課堂教學前。這種用途主要是指教師在講授新課的前一天發(fā)放學習任務單,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課前瀏覽知識點網絡框架、觀看微課程視頻、完成微課程習題等。教師在課堂上針對學生在課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展示成果,再由教師總結,完成課堂教學。
比如,“分子與細胞”中“使用高倍鏡觀察幾種細胞”實驗,教師可提前發(fā)放學習單,布置學生回家根據(jù)學習單中的要求觀看該實驗的微課程視頻,在上課前提前了解顯微鏡的使用方法以及低倍鏡轉換高倍鏡的注意事項,并完成相關練習。這樣做的好處主要有兩點:第一,對于學生而言,可以更細致地觀察到每一步的具體操作步驟。因為實驗課上,教師一般邊操作邊講述,但是教師的操作一般只能被部分學生觀察到,一大部分學生只能聽到教師的講述,下課后還得自己摸索;第二,對于教師而言,這樣做也可以更好地管理實驗課堂教學。因為實驗課堂上學生好奇心強,熱情高漲,在教師講解過程中學生總會不自覺討論交流,這對于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是個挑戰(zhàn)。若讓學生課前學習微課程,課上教師簡單導入之后就可讓學生進行實驗操作,有利于管理課堂秩序,把控實驗進程。更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課堂上只講解不僅效果不好,而且會占用部分上課時間,會導致學生實驗時間不充足,使技能訓練得不到應有的效果。
2. 用于課后鞏固與提高。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其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發(fā)育完全,理解能力有限。而高中生物的一大特點就是微觀概念與過程多,這就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難度。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后往往存在想象不到、理解不透等問題,微課程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度過這一“難關”。
比如,“分子與細胞”中“能量之源——光與光合作用”一節(jié)內容,是必修一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節(ji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對每一反應過程的場所、條件、產物產生混淆或遺漏,難以構建光反應與暗反應的聯(lián)系等。學生可在課后使用微課程構建植物光合作用知識框架,掌握植物光合作用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反應場所、各反應階段物質與能量的變化以及各階段之間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地把握整個光合作用的反應過程,再加以相關題目進行鞏固,加深對光合作用的理解與掌握。
三、 高中生物微課程設計應當注意的問題
1. 微課程的制作與講解一定要和學生的身心特征相一致,教師不可主觀省略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因為任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忽略均有可能讓學生感到迷惑而影響學習效果,進而無法實現(xiàn)教學目標。
2. 教師在設計微課程的時候應當設置難度適當?shù)膯栴},不可由于制作過程中沒有學生便省去應該設置的問題。
3. 教師設計微課程的時候應當在每個知識講解完畢后進行簡單歸納,使學生形成整體的認知。
4. 教師應對學生的學習成效加以追蹤,應當掌握學生的學習成效,且給出指導建議。教師監(jiān)督的方式應當不止一種,練習查閱、小組討論、問題回饋均能夠實現(xiàn)監(jiān)督的目的。
5. 教師制作微課程的時候可設置一份“導學單”,讓學生形成學習微課程之前先瀏覽導學單的習慣,進而讓學生從整體上先對知識有大概認知,有利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知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