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劉暢 、
“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贝迳洗簶湓跁羞@么寫道。然而,在這浮躁的社會,那些所謂的“大人們”真做到不動聲色了嗎?
也許,站在街頭望一望,你就能找到答案。跌倒的“無助”老人抓起身旁的年輕人,憤怒地向他索要補償費;城管大搖大擺地走在街上,緊皺著眉頭趕走了路邊的擺攤?cè)?;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撞翻了阿姨手中的水果籃,外表優(yōu)雅的阿姨竟破口大罵……到處都是憤怒的臉,他們總擺出不開心的表情,那種積蓄在內(nèi)心的憤怒隨時都可爆發(fā),他們像個患者般在憤怒間拉扯。
所謂的不動聲色,是指不因瑣事而顯怒色,不將浮躁掛在心頭,是善良與成熟的表現(xiàn)。
“世間如此美好,為何你卻如此暴躁?”明知這樣不好,卻依然有人往“憤怒之井”里跳,更為糟糕的是,有人將這種負面情緒往別人身上發(fā)泄,生活本是被酸甜苦辣充滿的糖果罐,將吃不完的苦糖果扔到別人的罐子里去,本是種卑鄙的表現(xiàn)。像范冰冰與垃圾人的事件并不罕見,總有那么些人,他們因生活壓力或是某些挫折產(chǎn)生一些負面情緒,他們想倒掉那些“情緒垃圾”,于是開始以將垃圾傾倒給別人為樂,以發(fā)泄心中的不滿。他們將怒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惡發(fā)展到了新高度,難怪周杰倫在詞中寫道:“糖果罐里好多顏色,微笑卻不甜了……”
我們時常會心生憤怒,但怎么發(fā)泄才是關(guān)鍵,有人成天微笑著,他們總說著“沒關(guān)系”,我們稱他們?yōu)楹闷?,孰不知不顯怒色也是一種修養(yǎng)。我們時常也互相不信任,會猜忌、提防他人,弄得自己面目全非,心存雜念,孰不知“善”才是做人的根本。
最幸福的事莫不過陽光正在,微笑常在。在憤怒間,我們也能慶幸地看到:跌倒的老奶奶露出和藹的面色,瞇著眼站起身來,說了句“我沒事”;城管改掉板著臉的壞毛病,耐心地讓擺攤?cè)穗x開;被撞翻水果的氣質(zhì)阿姨撫摸著男孩的腦袋,甚是關(guān)切地問了一句“你被撞疼了么?”……
人之初,性本善。人易怒,怒之露藏控于人也。不顯怒色,以善待人,才是和諧社會的追求,做個不動聲色的大人吧,常微笑,不抱怨。
【借而鑒之】
本文先列舉一些不良現(xiàn)象,然后深入細致地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是“惡”,正反舉例指出好脾氣的人“不顯怒色”其實是一種修養(yǎng),最后告訴我們要“善意待人”才會不顯怒色,正反論述,層次清新,說理透徹,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材料所反映的問題有著自己獨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