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惠
摘 要:探討德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有現(xiàn)實意義。目前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欠缺有效性,尋找其原因為教師對教材處理不當、課堂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少、教師過多采用“師講——生聽”的模式等。探索提升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若干做法,如以開放的心態(tài)悅納學生,樂于跟學生分享,適度加工教材,靈活使用教材,加強課堂實踐環(huán)節(jié),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等。
關鍵詞:中職;德育;教學;有效性
中職學校的德育課程是多門學科的綜合,包括《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職業(yè)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等。中職的德育課程根據(jù)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設置,側重培養(yǎng)中職學生的公民意識,使其了解我國目前的法律常識、政治常識、經濟常識、社會常識及哲學常識。該課程并考慮中職學生將來就業(yè)的需要,設置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教育學生趁在讀中職學校期間趁早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有目標、有計劃在中職學校學習,為將來的就業(yè)做充分的準備。由此看來,中職的德育課程雖然不像專業(yè)課程那樣“務實”,教給學生具體的實用知識技能——有立竿見影的作用,但是德育課程從“務虛”的角度影響學生的思想,影響學生對自然、對人、對己的態(tài)度,影響學生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影響學生對事物的分析方法的使用,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形成。
因此,研究和探討德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有效的德育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德育課程的重要性,并且在課堂學習中能領略到該課程確實對個人成長有幫助,能夠幫助學生解開在社會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疑惑,并且讓學生逐漸主動地參與到課堂的討論、學習之中。
一、何為“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是20世紀8O年代形成的一種教育理念。關于“有效教學”該如何定義有多種說法,其中較有影響力的有兩種。一種說法認為有效教學是在遵循教學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學,其中教學效益是最高或者說是最終目標;另一種說法認為有效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使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關注單位時間內提高學習績效,全面實現(xiàn)課程目標,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和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學習過程。
筆者認為,當前中職學校的有效教學是指中職學校教師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現(xiàn)有的教學條件,運用或選擇適當?shù)慕虒W策略、教學方法,在精心設計、組織、安排和合理引導之下,使學生的職業(yè)知識、技能、能力、思想等方面得到應有進步的教學過程。它是一個師生高質量的教與學合作的過程。
衡量一個教學過程是否有效不應只簡單地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沒有教完授課內容或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態(tài)度是否認真作為評價標準,不能把“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作為有效教學的評定標準。課堂教學是否有效,只有通過學生才可以體現(xiàn),其衡量標準應該看在有限的時間內,學生學會了什么,掌握到了什么程度,知識能力轉化得好不好,思想認識是否得到了提升等,否則教師教得再辛苦,學生不想學或者被動地學了卻沒收獲,這樣的教學顯然是無效的或者是低效的教學。
二、目前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的原因
通過對有效教學的了解,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觀點,即教學是否有效是以學生個體最終能否得到成長為唯一標準的。反觀現(xiàn)今的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師上課照本宣科,學生上課無精打采;教師說得頭頭是道,學生聽得茫然不懂;教師興趣盎然組織討論,學生參與者寥寥無幾等等。以筆者的調查與多年的觀察認為,很多時候無法真正實現(xiàn)有效的德育課堂教學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過多采用“師講——生聽”的模式。據(jù)筆者的調查,對“德育課乏味原因進行排序”,有45%的學生把“教師過多采用“師講——生聽”的教學模式”排在第一位。中職學生大多是中考的低分學生,他們對于小學、初中學校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基本已經喪失了興趣,他們不喜歡去記憶大量的文化知識,不喜歡去抄寫、去背誦知識,更不喜歡課堂上教師的“滿堂灌”。如果教師再采用單純的講授方式上課,是再也提不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了。再加上中職學校學生沒有高考的壓力與動力,學生的課堂學習狀態(tài)是可想而知的。
第二,教師對教材處理不當。據(jù)筆者的調查,對“德育課乏味原因進行排序”,有30%的學生把“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排在第一位。首先,教師設計的教學目標不切合實際。大多數(shù)學生對切合他們實際、與社會生活有密切聯(lián)系的問題感興趣,如果教師只設計“高、大、上”的目標,生硬地照搬教學參考書上的教學目標,讓學生覺得“可望不可及”的時候,那離上課“傾倒一大片”也為時不遠了。其次,找不到合適的切入點。有時,教師對教材是熟悉的,對需要傳授的知識點了如指掌,但在授課時由于找不到好的切入點,把課上得味如嚼蠟。要知道,我們所教的德育課內容,學生先入為主總以為是給他們做思想工作的,對教師講的內容已經沒有良好的第一印象,沒有很好的耐性去接受,如果教師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引導他們聽課,他們很快失去聽課的那點熱情,那課堂的教學很容易又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再次,中職德育課的有些教學內容在初中的思想政治課已經提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認為中職德育是在“翻炒”以前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僅僅照本宣科,不從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擴展,不增添一些跟學生實際密切關聯(lián)的內容,難以使學生認同德育課的重要性。
第三,學生對德育課程的認識有誤區(qū)。學生往往以為德育課是政治思想教育,不像專業(yè)課程,讓他們學到專門的知識技能,對他們將來就業(yè)有實實在在的幫助,所以,在課堂學習上表現(xiàn)出不重視德育課,不積極參與課堂的教學活動,不少學生認為到中職學校來是學習專業(yè)課程的,學習手藝的,沒有必要再學習德育這樣的講大道理的學科。這種對德育課程的誤解多多少少會減低學生對德育課堂學習的熱情。
第四,課堂教學實踐環(huán)節(jié)少。據(jù)筆者調查,“德育課乏味的原因有哪些?”85%的學生認為是“課堂教學中理論多,實踐少”是原因之一。德育課程教學中缺乏實踐環(huán)節(jié)。首先,課堂練習不多,學生學到的課本知識難于及時鞏固。其次,課堂上采用的討論、辯論等帶有實踐性質的教學方式,本來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交流的好機會,但基于種種原由,如學生的參與度低,僅限于少數(shù)的幾位學生參與真正的討論、教師難于掌控課堂等,逐漸地,學生在課堂上學德育以致用的機會越來越少,學習積極性日漸下降。
三、提升中職德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探索
第一,以開放的心態(tài)悅納學生,樂于跟學生分享精神食糧。思想觀念是實踐行動的先導。教師有什么樣的教育觀念、師生觀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行為。中職德育要實施有效的教學,教師須以開放的心態(tài)悅納自己的學生,正如孔子所說的“有教無類”,既然中職學校的生源在文化知識上有欠缺是不爭的事實,那作為教師,就要正視這種事實,首先要接納這樣的學生,然后再在德育教學的生態(tài)圈中尋求師生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途徑。教師必須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變革單方面“一言堂”、“滿堂灌”、“單向傳授式”的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樂于跟學生分享德育課這份“精神食糧”,在課堂上形成師生的交流與互動,使學生覺得通過上德育課,確實在知識上、思想上有了長進。
第二,適度加工教材,靈活使用教材。我們不是機械地“教教材”.而是靈活地“用教材教”,對教材做出合理、適度的加工與改造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條件。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講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實。教材內容于教學內容不能完全劃等號,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課程資源.但不是唯一的。新的教材觀強調要按照學生的情況進行教學,而不是完全拘泥于教材,對教材要科學的使用或“再度開發(fā)”。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墩軐W與人生》有個知識點“物質世界的多樣性為人生選擇提供了多種可能性”其中提到“人生總有一條道路適合你”,筆者在跟學生講述這個道理時,舍去了課本的事例,而選擇了與學生分享了本地一位殘疾人參加殘奧會比賽并獲得金牌的故事,讓學生明白課本中的大道理離我們并不遙遠,身邊的同齡人的事例就是明證。在德育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教材處理適當,會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同時,也只有聯(lián)系了現(xiàn)實生活,引起學生的共鳴,易于被中職學生接受了,才會實現(xiàn)德育的效果。
第三,轉變學生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融入課堂的教學。學生融入課堂教學是提高德育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要提升德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引導學生關注課堂教學的內容,更多地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學生才會變“厭學”為“愛學”,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例如,在講“辦事情要善于抓重點和主要矛盾”這一課時,筆者并非按教材內容的順序先解釋“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而是引用生活中的一些俗語,如“牽牛要牽牛鼻子”、“工作要做到點子上”等,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然后讓其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最后由學生歸納總結出俗語包含的哲學原理,“辦事情要善于抓住重點”。目前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不愿動腦,被動接受學習,要改變這種情況,教師就要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營造一種和諧的教學氛圍,在寬松、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才會自由地思考問題。同時,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以鼓勵學生為原則,對學生的發(fā)言做出及時的反饋,目的就是要讓老師講得少些,讓學生講得多些、做得多些?;蛟S,把更多的課堂時間歸還給學生,學生才會產生自己是學習的主人的意識,只有產生了主人意識,才會更自愿地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
第四,發(fā)揮多媒體優(yōu)勢。隨著創(chuàng)設現(xiàn)代化教育活動不斷深入,多媒體設備的使用已經十分普及,多媒體的使用有利于激發(fā)情趣,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能夠把抽象內容形象化,增加課堂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同時,辯證地看待多媒體,應適當?shù)剡\用。如果過于注重教學課件的精美,又是圖片又是音樂又是視頻,導致學生疲于應付,那時適得其反。在德育課堂,應堅持多媒體只是一種教學的輔助手段,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要選擇好恰當?shù)那腥朦c,這樣才能發(fā)揮多媒體優(yōu)勢,真正輔助德育教學,提高其有效性。
第五,特別注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每到期末,學生都很關注教師對他們的綜合評價。筆者認為,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指標中,應特別重視學生課堂的平時表現(xiàn)。學習在于日常的積累,評價應注重對學習過程的考察。在德育課堂中,筆者隨時準備對學生的發(fā)言做出評價,并登記在冊,以便期末時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依據(jù)。評價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首先是發(fā)言的態(tài)度,是否主動發(fā)言;其次是看發(fā)言質量,以優(yōu)、良、中、及格分等級登記。以注重課堂表現(xiàn)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以期達到學生更多融入課堂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有效教學的最終標準是學生成長——“有效教學”研究的價值與展望[N].中國教育報,2007—06—16(3).
[2]婁延果,鄭長龍.對課堂教學“有效教學行為”的反思.教育科學研究[J].2009(10).
[3]王美鳳.貫徹“三貼近”,走進德育新教改[J].考試周刊,2009(30).
[4]李侃時.職業(yè)道德課堂有效教學的探討[J].視野,2012(6).
[5]葛振娣.走出《經濟政治與社會》教學的四個誤區(qū)[J].新課程研究(職業(yè)教育),2010(6).
(作者單位:廣東開平綜合成人中等專業(yè)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