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黎
摘 要:導師制逐步在我國高校中推行,本文討論了本科生導師制如何在避免茫然和迷失;近距離接觸科研,消除神秘感;動手參與,尋找方向與定位三個方面積極引導學生增強科研能力。
關鍵詞:本科生導師制;科研能力
近年來,本科生導師制在全國越來越多的高校中開始推行,筆者所在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也已在新生中開始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制是現階段加強高校學生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它以咨詢、指導為核心,兼具管理職能。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在職教師、博士后和研究生指導為輔,搭建一個本科生與研究生,本科生與博士后、本科生與教師之間交流的平臺。本科生導師不同于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研究生導師重在對已經具備較強自學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學生進行科研能力的培養(yǎng),輔導員主要管理后勤事務和思想工作。本科生導師只管若干個學生(我校初步計劃為5名),在新入學階段就要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高年級后要轉變?yōu)閷W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主要對本科生導師制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科研能力進行簡單的介紹。
一、避免茫然和迷失
經歷過高中和高考的本科新生,進入大學后,面對全然陌生的生活環(huán)境和學習方式,很多人迷失了自我,沉溺于游戲或者社團等活動中,輔導員由于需要管理的學生眾多,又不能及時掌握每個學生的思想動向。這時候,本科生導師通過直接與學生交流,或者讓學生參與到自己課題組的一些組會等活動中,及時了解他的思想動向,鼓勵甚至要求學生在低年級階段打好堅實的數理基礎,對于避免新生茫然和迷失意義重大,也為學生日后能夠學好專業(yè)課,能夠有信心、有興趣繼續(xù)在科研的路上繼續(xù)前行打下基礎。過往的好多例子證明,本科生的起步階段對于大學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人生軌跡有著很大的影響。很多同學在這個階段迷失了自我,以后就再也沒有在學生時代有過出色的表現。
二、近距離接觸科研,消除神秘感
對于本科生來說,大學中的課程是枯燥乏味的,即便是經過了刻苦的學習,也不知道這門課的意義和作用在哪里,不知道它將來對科研有什么實實在在的幫助。這個階段讓學生進入實驗室,看看高年級學長在做什么,怎么做的,就會大大消除本科生對于科研的神秘感,也能領會到現在自己學的枯燥的課程的意義。筆者本科階段也經歷過這么一個階段,許多課程難度大,難于理解,比如《固體物理》,甚至全班大部分同學都理解不了。后來,我主動聯(lián)系當時學院的一位博士生導師,要求進入實驗室接觸實驗和項目,他們每次組會,我作為一個無關的本科生,也看他們通過PPT展示進展,逐步對當時幾門繁難的課程加深了理解,通過近距離接觸科研,既學懂了本科的課程,又消除了科研的神秘感,為日后走上科研道路打下了基礎。
三、動手參與,尋找方向與定位
進入大四甚至大三下半年以后,導師就可以正式安排所帶本科生進入自己團隊,承擔一定的任務了。如果說以前到實驗室來更多的是為了讓學生不要迷失自我,啟發(fā)他們對本科課程的理解,那么現在就是要他們實實在在的參與科研,參與到項目中來了。如果項目過于繁難,可以先讓他們承擔一些入門的、簡單的工作??梢韵韧ㄟ^一些成熟的、能夠把握的實驗方向,讓他們進行一些嘗試,培養(yǎng)科學積極的實驗素養(yǎng)和態(tài)度。通過一個階段有效的培養(yǎng)后,逐步進入正軌。既減輕了導師在實驗中的壓力,也能幫助學生出一些積極的成果,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熱情。除了直接指導學生,還可以給本科生安排一個高年級得研究生甚至博士后,形成兩個人的小團隊。讓高年級的學生對本科生進行更直接而全面的指導,這樣導師可以通過自己或者高年級學生兩個渠道了解本科生動向,直到本科生進步。到這個階段后,導師可以劃定一些方向,讓學生去查閱一些文獻,提出自己的想法,通過與導師的討論,逐漸摸索適合自己的方向,也為日后讀研究生建立科學的方法,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鉆研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為作科研甚至是今后的人生道路助力。一些優(yōu)秀的學生在這個階段積極進入實驗室,通過自己的努力,甚至能在挑戰(zhàn)杯上一顯身手。第10屆挑戰(zhàn)杯上,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電氣學院的本科生徐俊,他的“無游梁長沖程抽油機控制系統(tǒng)”,被天津的一家企業(yè)相中。這家企業(yè)打算向全國各大油田推廣他的產品,預計在兩年內推廣1000臺。這都是本科生進入實驗室近距離接觸科研后展示出的強大的科研能力的體現,是本科生導師制開出的碩果。
本科生導師制作為已經存在了幾百年的教育制度,在牛津、劍橋等高等學府中證明了它的成果,如今在我國也正在逐漸興起和推廣。導師制的教育原則是因材施教,是對本科生學習的介入與參與,免于讓他們經歷過高中和高考后“隨波逐流”。在導師制下,本科生能夠更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少走彎路,更好的增強自己的科研能力。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亟待尋求科技創(chuàng)新和原創(chuàng)成果的中國和中國高等教育來說,不失為一種積極的嘗試和有益的探索。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