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藹 徐志芳
摘 要:情感教學是基于情感教學心理學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本文對情感教學模式含義、理論依據(jù)、實施原則和程序的進行了闡述,并對該教學模式在精神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情感教學;情感教學模式;護理;精神科護理學
護理是一門基于普適性人文價值觀的職業(yè),表現(xiàn)為仁慈、同情、關心和對自我與他人的熱愛(Branch WT Jr etal.,2014)。護理教學是一個認知與情感相融合的過程。然而,傳統(tǒng)的護理教育往往只注重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和操作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對學生職業(yè)素質、職業(yè)情感的培養(yǎng),以致培養(yǎng)出來的護生不能適應護理發(fā)展的需要(馬錦萍,2006),造成臨床護理中“重技術輕人文”的現(xiàn)象,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不高,人文精神缺失(王秋芬,潘麗萍&管燕平,2009),護患溝通短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情感因素注入護理理論與實踐教學,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如何關注學生的情感狀態(tài),了解學生的職業(yè)態(tài)度和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和專業(yè)實踐中,從而使教學目標最終得以實現(xiàn),是護理教育工作者亟待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文就情感教學模式在精神科護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做一探討。
一、情感教學模式的含義和特點
情感教學模式是在情感教學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上形成的,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來優(yōu)化教學為目標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盧家楣,2006)。情感是一切人類活動過程中不可忽略的心理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情感教學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使得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積極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氛圍,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同時,能使課堂具有更強的感染力、吸引力、影響力和教育力。情感教學模式以“以情優(yōu)教”為教學理念,通過寓情于教,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具有情境性、感染性、激勵性和教育性等特點。
1.情境性。情感教學法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通過借助多媒體等教學工具,根據(jù)教學目標,營造生動、積極、豐富的情景氛圍,以增強學生情感體驗,而不同的情境,將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這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2.感染性。情感本身所具有的感染性能夠影響他人,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建立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氛圍,讓情感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傳遞和遷移,能夠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和彼此認同,從而有效增強教學效果。
3.激勵性。情感教學的激勵性實質為“以情激情”,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情感的積極作用,采用積極、合理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提升學習興趣,激勵學生的求知進取心,從而開啟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熱情,使得學生的知識、道德、思想、心理在積極情感的氛圍中得到升華。
4.教育性。情感教學法的教育性表現(xiàn)在教師在教學中通過情感的積極作用,促使學生積極情感的產生,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思想與良好的道德情操,其本身具有教育培養(yǎng)的功能。
二、情感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jù)
(一)人本主義理論觀點
以馬斯洛(A.Maslow)和羅杰斯(C.R.Rogers)為代表的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情感在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習者的認識發(fā)展,而且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注重對學生內在心理世界的了解,以順應學生的興趣、需要、經(jīng)驗以及個性差異,達到開發(fā)學生的潛能、激發(fā)起其認知與情感的相互作用,重視創(chuàng)造能力、認知、動機、情感等心理方面對行為的制約作用?!蓖瑫r,教師應處理好與學生間的人際關系,營造輕松、和諧的心理氛圍中才能使學生有效地接收知識、發(fā)掘自身潛力,實現(xiàn)自我。
(二)情感教學心理學原理
我國盧家楣、朱小蔓等自80、90年代開始對國內教學中的情感現(xiàn)象進行研究,并推進了情感教學心理的研究和拓展。情感教學心理學包括教學的情感系統(tǒng)觀、教學的情知矛盾觀、教學的情感功能觀及教學的導樂觀(盧家楣,2012)。其中,教學情感功能觀包含情感的動力功能、調節(jié)功能、疏導功能、強化功能、協(xié)調功能,使得在教學過程中,具有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增進學生認知學習、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化、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促進師生關系融洽的作用(盧家楣,2015)。情感教學心理學中的“以情優(yōu)教”理念強調,情感因素既是教學目標亦是教學手段,通過積極的情緒情感,完善教學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教學效果,促進學生情感素質、認知及其他素質的發(fā)展。在此基礎上,針對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教材的情感現(xiàn)象、情感作用、情緒調控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形成了包括情感教學理念、原則、策略、程序、評價體系等方面的完整體系——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來優(yōu)化教學為目標的新型教學模式。
三、情感教學模式在精神科護理學課程中的應用
精神科護理學是護理專業(yè)必修的重要臨床課程之一,是應用護理學和精神病學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從生物、心理、社會三方面研究和幫助精神疾病患者恢復健康的一門臨床護理學科。多數(shù)精神科患者對疾病缺乏自知力和自制力,其感知認知、思維情感、語言行為異常,甚至出現(xiàn)自殺、自傷、毀物傷人現(xiàn)象。因此,護理工作者不僅應具備豐富的專業(yè)知識、精湛的臨床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更應該具備理解患者、同理患者的高尚、博大的人文關懷品質和職業(yè)情感。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情感教學模式在精神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更易于為學生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職業(yè)情懷和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人文關懷品質,使學生更加關注精神疾病患者內心世界的情感體驗,從而踐行護理人文關懷。情感教學寓情于教,“以情優(yōu)教”的教學理念符合精神科護理學的課程特點,更易達成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對有效完成精神科護理學教學任務,提高學生職業(yè)素質,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及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情感教學模式的實施原則和程序
(一)實施原則
情感教學模式包括樂情原則、冶情原則、融情原則三個原則(盧家楣,2015)。樂情原則以學生學習的心理背景問題為依據(jù),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快樂-興趣的心理氛圍;冶情原則以學生學習的素質目標問題為導向,要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條件使學生的情感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陶冶;融情原則從教學中學生學習的人際環(huán)境問題出發(fā),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二)實施策略和程序
情感教學模式常見的教學策略有心理匹配策略、認知匹配策略和形式匹配策略、超出預期策略、賦予情感策略、發(fā)掘情感策略等。實施的基本程序為“誘發(fā)-陶冶-激勵-調控”(盧家楣,2006),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各環(huán)節(jié)可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而做相應的順序調整。針對精神科護理學課程特點,以情感教學模式為主,結合其他教學方法和手段,對精神科護理學教學過程的思考如下:
1.精心設計,“誘發(fā)”興趣。誘發(fā)旨在誘導和引發(fā)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的興趣,以調動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為了實施“誘發(fā)”,在開始上課前,需要教師精心準備教學,在課程導入環(huán)節(jié)采用心理匹配策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匹配策略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恰當處理教學活動,使之被學生主觀上感到滿足其需要,從而達到學習活動與學生需要之間的統(tǒng)一,使學生以快樂的情緒學習(盧家楣,2012)。在精神科護理學教學中,采取啟發(fā)式導入,從臨床典型病例入手,提出問題,滿足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達成心理匹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樂趣。如在抑郁癥的學習中,通過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現(xiàn)崔永元罹患抑郁癥的典型案例,首先以名人效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引導學生認識抑郁癥的典型臨床表現(xiàn)和病因;同時,對名人的崇拜,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和職業(yè)價值感,為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走出第一步。
2.豐富教材,“陶冶”情感。專業(yè)課程教學中,陶冶的目的就在于開展認知活動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積極情感及情感能力,以有效達成教學活動的情感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蘊含情感的不僅是教師與學生,同時還包含教材。情感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教材中蘊涵了教師和學生情感融合的情感場(盧家楣,2006),教材為陶冶學生情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教師應根據(jù)教學目標,應用情感賦予策略,充分利用教學活動中所存在的情感因素,使之成為培養(yǎng)學生情感的有用素材,并通過多種形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隱形情感因素,使學生在認知的同時獲得積極情感的陶冶。例如將敘事故事、典型病例、電影、情景劇表演、新聞等引入精神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以加強學生的同理心,促進換位思考和開放“差異性”,并刺激其對自我、他人和世界的反思(KumagaiAK,WearD.,2014),陶冶學生情感,培養(yǎng)其良好的職業(yè)價值觀。
3.創(chuàng)設條件,“激勵”情感。激勵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勝任感,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后繼動力。根據(jù)心理行為規(guī)律,個體的行為動機會隨著愉悅的正性情感體驗增強,不愉悅的負性情感體驗消退。隨著學習時間的延長、任務的加重、難度的加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會慢慢減退。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獲取成就感,盡可能給學生鼓勵性評價,從而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推進教學活動。如在精神科護理學教學過程中,轉變評價的主體和評價的方式,注重評價的激勵調節(jié)作用,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激勵評價等多種形式相結合進行評價,以激勵學生加倍努力。同時,注重提高教師的情感教學水平,積極發(fā)揮角色榜樣作用,使學生認識到關愛患者是護理專業(yè)的核心價值,從而激勵學生對精神科患者實施關愛行為,培養(yǎng)高尚的職業(yè)情懷。
4.關注狀態(tài),有效“調控”。人的情緒受外界或內在因素的影響,常處于變動的狀態(tài)。調控則要求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并及時誘導或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情緒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處于有利于學習活動的狀態(tài)。精神科護理學的教學,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專業(yè)知識和情感體驗的融合,把所學知識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網(wǎng)絡中,用以提升解決精神疾病患者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情感性精神障礙》一章的學習過程中,躁狂癥和抑郁癥是兩種臨床表現(xiàn)截然相反的疾病,教師應善于觀察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并進行及時有效地調控,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優(yōu)化教學效果。
總之,對于精神科護理學課程而言,情感教學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該模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專業(yè)情感,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心理氛圍,優(yōu)化教學效果。但在實施的過程上,需要教師注意正確的理解教材情感、學生感情及自我情感,這也是情感教學模式實施的基本前提。
參考文獻:
[1]Branch WT Jr,Chou CL,F(xiàn)arber NJ,etal.Faculty Development to Enhance Humanistic Teaching and Role Modeling:A Collaborative Study at Eight Institutions.J Gen Intern Med,2014,29 (9):1250-1255.
[2]Kumagai AK,Wear D.”Making strang:e”a role for the humanities in medical education.Acad Med,2014,89(7):973-977.
[3]盧家楣.大學生課堂教學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模式及控制[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2)141-144.
[4]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5]盧家楣.論情感教學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55-60.
[6]馬錦萍.護理教學中的護理情感教育[J].現(xiàn)代護理,2006,12(8):773.
[7]王秋芬,潘麗萍,管燕平.護士條例背景下護理人文教育的思考[J].醫(y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yī)學版),2009,30(7):73-74.
[8]姚美雄.大學生精神科護理學課程教學研究——以培養(yǎng)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核心[J].教育教學論壇,2011(30):143-144.
[9]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研究[J].心理科學,2012,35(3):522-529.
[10]韓蘇曼.從情感教學心理學角度談課堂導入藝術[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2(12):63-64.
[11]劉衍玲,潘彥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質培養(yǎng)的大學生精神科護理學課程體系建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93-97.
[12]盧家楣.對情感教學心理學研究的思考與探索[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5,31(1):78-84.
(作者單位:右江民族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