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慕辰
將一首古詩詞或其中的某一聯(lián)、某一段改寫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現(xiàn)代文是中學作文訓練常常采用的一種方式。這種訓練一般是要求在不改變詩句原意的前提下,通過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象,將其改寫成一則小散文或散文詩,目的是考察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如果我們在考場碰到這樣的小作文,該怎么寫?
我們先以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的頷聯(lián)“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為例,假如有一道小作文要求將這一聯(lián)改寫為一則敘事性小散文,我們怎樣開展我們的寫作呢?
這一聯(lián)的字面意義很好理解,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就是說一個人住在小樓上,春雨淅淅瀝瀝下了一夜;次日清晨,聽見深幽的小巷中傳來了叫賣杏花的聲音。
而當我們要將它改寫成一則敘事小散文,顯然,僅僅翻譯是不行的,它必須符合敘事散文的基本要求,有人、景、情等等。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一聯(lián)詩中的人、景、事有哪些呢?第一句寫的事件是聽雨,聽雨的主體是詩人“我”,時令是春天,時間是晚上,地點是小樓,整體環(huán)境就是臨安某街道春天夜晚的雨景;第二句事件是賣杏花,主體是賣杏花的人,詩句的景是春雨過后的清晨幽深巷子中的街景,兩句詩都寫得比較清新明快。
但是仔細讀讀這聯(lián)詩,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當時一個春天,而且不是初春,因為已經(jīng)有叫賣杏花的人了;詩人是一人獨居小樓,而且他是一夜未眠,要不然怎么會聽了一夜的春雨呢?那么問題來了,他為什么一夜未眠?是閑居小樓的百無聊賴?還是感傷春天的易逝?抑或是其他的愁緒?此處正是值得我們在寫作時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的關鍵點。
第二句中的字面上“深巷”也可展開合理想象,對深巷中的環(huán)境、人物作一番描繪,一夜春雨過后的清晨,深幽的小巷中濕漉漉的,天色尚早,路上行人不多,所以清凈得可以聽到早行人的腳步聲。而“賣杏花”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這里可以抓住聲音背后的“人”作一定的想象和聯(lián)想。這叫賣者是少女、兒童、還是老嫗?聲音如何?情狀如何?挎籃子還是背背簍?這些都是想象和聯(lián)想的切入點,可以豐富詩歌內容,但不必都一一展開來寫,選一兩處便于發(fā)揮的來寫就可以了。
兩句詩的背后,透露給我們這樣一種情緒:輾轉反側地虛耗了一夜,天又亮了,時間又流走了一天,其中隱藏了對現(xiàn)狀的不滿和對時間已逝的感慨。
古詩詞非常強調意境。要使詩歌有意境,就要在詩的景物描寫中融入或明或暗、或隱或顯的感情。這句詩表面上看起來用語比較明快,但實際上透露出一股苦悶的愁緒,這一點前面已經(jīng)做了分析,這里就不再重復說明了。在展開寫作時也要盡量在字里行間融入詩人所流露出來或想要表達的情緒,設身處地地體會詩人的情感態(tài)度,這樣改寫的作文就有了情味也就更能打動人了。
綜合上面的研讀和分析,我們基本上可以確定了寫作大體框架,然后恰當?shù)剡\用一些修辭手法,打磨語言,就可以落筆成文了:
閑居臨安這幢小樓多時,春天已經(jīng)悄悄逝去了大半。這又是一個綿綿春雨的夜晚。春雨呀滴滴答答、淅淅瀝瀝地下了整整一夜,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眠。是不忍春光易逝?還是百無聊賴?抑或是心有不甘?天漸漸明了,幽深的小巷中傳來早行人的腳步聲。突然,小巷中響起一聲稚嫩的童音:“賣杏花咯!”頓時,仿佛鼻尖有了若有若無的杏花香。探出頭去,遠遠望見那簇剛從枝頭采摘下來的杏花,粉嫩的開得正盛,如一團粉色的光照亮了這個深幽的小巷。這一聲吆喝也仿佛叫亮了天色,新的一天又開始了,而我又能做些什么來打發(fā)時間呢?
短文抓住“一夜”兩字,推測詩人的心理,從聽覺、嗅覺和視覺的角度想象小巷中叫賣的稚嫩的童音和若有若無的杏花香氣,寫出了清新的春光中一種淡淡的愁緒和感傷。
改寫時,我們首先一定要讀懂詩意,挖掘詩句中透露給我們的相關信息;其次,要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和想象,補充詩意,并體會和揣摩詩句中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準確把握詩句的意境;最后選擇和提煉合適的語言風格和表達手法,根據(jù)題目的具體要求,形成書面文字,一篇古詩詞改寫的小作文就完成了。
上面是詩詞片段的改寫,下面我們來看看整首詩詞如何進行改寫。整首詩詞的改寫與某一聯(lián)的改寫大同小異,基本思路是一樣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回顧一下作者的身世、經(jīng)歷、創(chuàng)作背景,理清寫作的順序和層次,做到有頭有尾,有詳有略??疾榈脑姼璐笾驴梢苑譃閷懢啊⑹?、感懷三大類,我們就以常見的寫景類詩歌為例,看看整首詩的改寫要注意些什么。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首詩語言平實,看似簡單,但是,視角的轉換,點與面,動與靜,人與景,景與情都是別具匠心的,真正要改寫得神形兼?zhèn)洌⒉蝗菀?,特別要注意詩中暗含的線索或者順序。首聯(lián)從整體入筆交代天氣、季節(jié)、地點,頷聯(lián)寫近景,視線由上而下,感覺上由視覺到聽覺,一靜一動,表現(xiàn)山中的清幽。頸聯(lián)寫遠景,一聽覺一視覺。這其中的移步換景、視線的變換,需要我們在改寫時理清思路,梳理層次,特別是要考慮前后句的改寫如何自然地銜接過渡。
下面我們來看看改寫的樣本:
雨后,風挾著秋天特有的涼意和那桂花香的氣息,穿梭于發(fā)梢耳際之間。信步走在雨后的山谷,抬頭凝望,皓月當空,撒下一世界的銀輝,整個松林如同少女蒙著銀紗般透著一種異樣的靜謐的美,也照得那潺潺的泉水歡快地跳躍著,叮咚地流向溪流。溪的那頭,如水的笑聲隨著風穿越過顫動的竹林飄來,哦,原來是洗衣女踩著月光走來;晚歸的漁舟滿載著一天的收獲,和著“吱吱”的搖櫓聲,悠悠穿過那晃動的蓮葉。就讓春天的芬芳消逝吧,這一刻,秋天依舊美麗迷人,如同樹葉雖然褪去了綠色,秋天卻給予了它們最美的詩行。生活在如此詩情畫意中,遠離了塵世的車馬喧囂,還有何所求呢?(馮悅)
首先,樣本將詩的第一聯(lián)展開聯(lián)想,由新雨、晚秋聯(lián)想到誘惑的桂花香(嗅覺)。然后用“信步走在”“抬頭凝望”“溪的那頭”三個帶有指示性的短語貫串起對全詩的改寫,層次清晰。作者在描寫時細化了多種感官描寫:觸覺(挾著涼意、穿梭于發(fā)梢)、聽覺(耳邊聽到微風的聲音、洗衣女的笑聲、搖擼聲)等;靈活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擬人(空氣中挾著秋天特有的涼意,隨著風來回地穿梭于發(fā)梢之間)、比喻(整個松林如同少女蒙著銀紗般透著一種異樣的美),“如同樹葉褪去了綠色,秋天卻給予了它們最美的詩行”此句又綜合運用了比喻和擬人;加之短文的遣詞造句有語言功底,如“踩著月光”的“踩”,使短文行文搖曳生姿,富有韻味和美感。
通過以上的探討,可以看出,改寫古詩詞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不要純粹翻譯。比如《山居秋暝》的第一聯(lián),若是直接翻譯為“深秋時節(jié),空曠的山里下了一場雨”,與上面所舉的改寫例子“雨后,風挾著秋天特有的涼意和那桂花香的氣息,穿梭于發(fā)梢耳際之間”相比,顯然缺少了詩的靈動和韻味。
第二,改寫不能脫離原意,胡編亂造。比如白居易的《問劉十九》中“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一聯(lián),若在改寫過程中加入詩人的起居活動或者家庭成員的狀況活動,這些與詩歌所要表達的情感和主旨無關,破壞了整首詩的意境。
第三,在原意的基礎上可以進行適當?shù)叵胂蠛吐?lián)想、創(chuàng)新,細化景物的顏色、形態(tài)、聲音、氣味,人物的外貌、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等等,但要與詩的意境相符。
第四,可以使用合適的修辭手法,使行文生動,改寫中最常用的修辭是比喻和擬人。
第五,所謂文章是山不喜平,也可以使用一定的表現(xiàn)手法和描寫手法,以動襯靜或對行文順序進行適當?shù)馗淖?,使行文生動、別致、有趣味。
第六,可以適當?shù)匮a充相關的背景材料,地理環(huán)境、季節(jié)特征、天氣狀況、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使改寫更加具體。
第七,要注意題目提出的字數(shù)限制和其他相關要求??碱}中往往會設置不同的要求,同學們在改寫時一定要記得根據(jù)題目要求作答。有的會提出一些特殊要求,比如要求用到比喻或者擬人的修辭手法,要求有心理活動描寫,要求一定的人稱等等,具體表達時一定要留意,并在最后完成后檢查一遍,看看題目中的要求是否都完成了。
另外,古詩詞往往都是具有古典美的,選擇的語言風格也盡量符合原詩的意境,形象優(yōu)美生動,如若用現(xiàn)代的網(wǎng)絡語言去改寫一首首詩詞,那恐怕是會讓人笑掉大牙的。
其實古詩詞改寫并不難,按照題目要求,理清思路,抓住詩詞的幾個關鍵點,一步一步來寫即可。另外,在平時的學習中要多注意古詩詞的積累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鍛煉遣詞造句的準確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