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娟
呂叔湘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中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祖先早已經高瞻遠矚地宣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葉圣陶先生也有一句精辟的話,那就是“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倡導素質教育這么多年,我們的教師雖然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方面作了不少努力,但是主導課堂的依舊是或問答式——教師課前精心設計好一連串的問題,課堂在學生忙碌地應付回答中行進;或“一言堂”——教師滔滔不絕地唱著獨角戲,學生昏昏欲睡地被動接收。久而久之,學生情緒厭煩,思維僵化,興趣減退,課堂效率降低,能力的提高更成了一句空話。因此,要改革教學模式,使學生由被動變?yōu)橹鲃?,由消極變?yōu)榉e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質疑問難,尤其是提出有質量、有價值的問題,始終處于積極思考、理解、分析、比較、推理、判斷等的思維活動中,才能養(yǎng)成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為此我結合自己的課堂實踐,小結出了“自讀質疑、自探解疑、自悟明理、自得拓展”的“四自”閱讀教學模式。
一、自讀質疑。明白“學貴有疑”的真諦
疑是知之始,敢質疑、善探究應是學生自主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學習品質。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維從疑問和驚奇開始?!敝祆湟舱f:“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睂W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不斷產生疑問的并解除疑問的過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關注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币虼耍覀冊谄綍r的閱讀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和善于質疑,培養(yǎng)他們同中見異,異中見同的能力。
1.課前質疑
首先我在設計預習作業(yè)單時,除了讓學生解決一些基礎的課文朗讀、字詞練習外,我特別注重“質疑問難”這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把自己在課前閱讀中不懂的問題寫下來,從字詞的理解到重點句、疑難句的理解,從文本內容的解讀到寫作方法的探究,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當然,預習中產生的疑問是五花八門、雜亂無章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批閱預習作業(yè)的時候做一個有心人,大致了解問題的種類和價值性,然后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探討篩選,整理出有價值的、富于求異創(chuàng)新的問題來進行探討。
2.課中質疑
在學生反復閱讀了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基本解決了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后,教師不能以自己滔滔不絕的講解來代替學生解疑,教師的講解只會讓他們聽得厭倦,變得懶散。智慧的教師,會引導他們不斷地提出的問題。因為有了前期的理解,這時候,他們提出的問題就有了一定的深度、難度,而且相對比較集中,往往會就課文的重難點進行質疑。這一步如果處理得當,不僅課文的重難點會有效落實,而且學生的閱讀的積極性、主動性會得到充分調動。
3.課后質疑
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并不意味著“曲終人散”。課文內容的延伸、知識技能的遷移、寫作方法的模仿、同類課文拓展等都需要我們繼續(xù)質疑解疑。只有做到課內獲取的知識在課外得到鞏固,課內習得的能力在課外得以夯實,學生的能力才能得到長足的發(fā)展。給學生寬裕的時間去查閱資料,去和同學談論交流,“人思如泉涌,浚之愈新”,學生帶著自己渴求的問題去閱讀,去探討,去交流,再加上教師適時的引導和鼓勵,讓智慧的火花不斷地閃現,讓他們的好奇心和成功欲有更大的滿足,學習的過程自然也就由被動接受變成了主動探尋的過程。
當然,要培養(yǎng)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教師一定要正面引導和鼓勵,即使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甚滿意,教師也不能一棒打死。“這位同學的問題提得很有價值,看來你讀書時很會思考!”“你的眼光真獨特,思維很敏銳!”“你思考問題的角度與眾不同。你真會讀書!”等這些正面的肯定和表揚,會激勵學生大膽質疑,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
二、自探解疑。享受“柳暗花明”的驚喜
反思當前的教育現狀,我們不難發(fā)現,當前的閱讀教學存在著兩種不正常的現象:一是放任自流,其實質是“形式上的生本課堂”;二是緊牽不放,其實質是“實踐中的師本課堂”。如果我們的自主閱讀走上了第一條路,那么,學生就會像一只無人引導的雛鷹,由于常常自由活動,沒有人教其飛行,逐漸變成了一只不會飛的雞。而我們的老師如果還是不放心學生,不能放手讓其學飛翔,那學生就像是一只受百般呵護的雛鷹,雖然老鷹一再不厭其煩地教育,但由于不敢放手讓其獨自探求,最后也變成了一只不會飛的雞。
為了讓這一環(huán)節(jié)能順利進行,我將班上學生分為若干的學習小組,以座位臨近為依據,分組時既做到學習成績優(yōu)中差搭配,又考慮性格活潑和文靜內向搭配。這樣可以基本保證每個小組都有相對公平的人員配置,也能確保探討時不死氣沉沉。再由小組成員推薦出一名小組長,他既是小組學習活動的組織者,也是提問的整理者,解答疑問時的小結者。
課堂中,教師引領學生以文本為載體,使課堂在質疑解疑中行進。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后,解決了疑問,無疑會大大增加學生自主閱讀的興趣,提高閱讀的能力,學習也就不是一件疲于應付的差事了。
三、自悟明理。力求“水到渠成”的自然
人文性、思想性是語文課程的特點之一。我很注重培養(yǎng)學生依靠自身的情感體驗而不是他人的特別授予,來引發(fā)思考、主動感悟、形成技能,并進而受到思想的熏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理解欣賞的角度不同,原有的認知水平不同,知識閱歷的積累不同,都會使每一個人對同一篇文章的思想認識不同,所悟所得也不同。作為教師不要框定標準答案,要力求做一個引領者,及時地給學生工具或為學生點一盞明燈,帶領他們依托文本,走進課文,走近作者,憑借自身的閱歷和積累去探究、去感悟、去發(fā)現,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如教學《小柳樹和小棗樹》時,在學生通過朗讀理解了全文后,我先拋出一問:“想一想,小柳樹和小棗樹有什么特點?請用不同的符號在書中勾畫出描寫小柳樹和小棗樹的詞句。然后在四人小組內交流,完了派代表全班交流?!庇辛诉@些做鋪墊,我拋出了第二問:“你喜歡小柳樹還是小棗樹?”把喜歡相同的同學分在一組,全班同學分成兩大組,大家相對而坐,各抒己見,同組同學還可以相互補充,直到完整。當雙方因某個問題討論相持不下時,教師適當參與點撥。通過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探討,學生明白了:小柳樹和小棗樹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和不足。最后我拋出第三問:“你看到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不足了嗎?”學生們認真地反思了自己,紛紛說出了別人的長處的自己的不足,同時也明白了:每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個道理也迎刃而解。
四、自得拓展,收獲“萬紫千紅”的碩果
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的課文都分為講讀課文、閱讀課文和選學課文三部分。顯而易見,編者的意圖是:教師通過對將課文講讀,讓學生掌握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學會閱讀同類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老師的引導下,把知識遷移到閱讀課文和選學課文中,使所獲得的知識化為能力,最終達到不用老師教也能讀懂課外讀物,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目的。精讀課文授之以“法”,而略讀課文則為用“法”服務。自主導學就是要求教師為導演,學生為主體,質疑、解疑為主軸,自悟為主線,自得拓展為最終目標。在這一學習過程中,課堂的主導活動是學生的活動,教師的活動則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融于學生的各項活動之中,最終達到學生離開教師可以自主進行學習的目的。
學生通過交流、談論、整理、小結后得到的知識,是自己已經掌握、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它會融人到學生的已積累習得的知識庫中,并隨時能提取、運用。
如果說,無模式的語文教學,是處于教學的幼稚階段的話,那么拘泥于某種固定的模式的語文教學,也可能是在呆板地演練一套機械的程序。教無定法而有法,有生命力的教學模式,總是隨著教學實踐、觀念理論的變化而不斷發(fā)展的。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先進教育理論,吸收本學科教改前沿的科研成果,摸索出適合于自己的教學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歷練、改進。一種教學模式無論怎樣獨特、優(yōu)效,總有其局限性,教師要經常吸收其他模式,優(yōu)化模式,與學生交流模式,師生共同創(chuàng)建富有班級特色的教學模式,“使教育過程成為真正的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成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