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龍
摘 要:大多數(shù)人可能知道規(guī)范倫理學的一些道德理論的道德標準,但是對于這些道德理論的道德動機、動機基礎或者說是道德約束力似乎很模糊,不過這是思考道德問題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論不可缺少的。斯坎倫的契約論思想關于“正當與不正當”的基礎,訴諸這樣一種觀念,根據(jù)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絕的根據(jù)向他們證明你的行為是正當?shù)摹?/p>
關鍵詞:道德動機;功利主義;斯坎倫
中圖分類號:B829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2-0074-03
一套完善的道德理論往往對道德動機有很重要的論述,筆者主要考察現(xiàn)代倫理學中比較重要的三種道德理論中的道德動機,特別是托馬斯·斯坎倫的契約論思想中的道德動機問題。
一、《功利主義》中的道德動機
功利主義對于研究規(guī)范倫理學的人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我將主要對約翰·穆勒的著作《功利主義》進行考察。大多數(shù)人可能知道規(guī)范倫理學的一些道德理論的道德標準,但是對于這些道德理論的道德動機、動機基礎或者說是道德約束力似乎很模糊,不過這是思考道德問題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論不可缺少的。約翰·穆勒在《功利主義》一書中論述功利主義的道德動機問題時專門用一個章節(jié)進行探討,深入分析道德動機問題。穆勒說,人們遵守一個道德標準或者說人們內(nèi)心中存在一種道德感是由于我們的內(nèi)心感情,“內(nèi)心的一種主觀感情是一切道德的最終約束力”。這種內(nèi)心的感情不是別的,就是良心,人們遵守功利主義道德標準也是由于良心的緣故,穆勒說對于沒有這種感情的人來講,也就談不上什么內(nèi)心感情的約束力,人們就不會去遵守功利主義道德標準,同時也不會去考慮其他道德標準,就是說沒有道德感,對道德處于一種冷漠的狀態(tài)。穆勒說,人們心中的這種感情是穩(wěn)固的,是由于存在一種穩(wěn)固的基礎,“這種穩(wěn)固的基礎就是人類的社會感情,要和我們的同胞和諧一致的愿望”。這種穩(wěn)固的基礎是功利主義的力量來源,人們把“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弊鳛榈赖聵藴实牧α縼碓?,這是我們的社會感情,社會感情是功利主義的道德動機基礎。試想一下,如果沒有了這種社會感情,沒有了要和我們周圍的人友好相處的愿望是不是很遺憾、很失落。可見穆勒對道德動機問題非常有研究,功利主義雖然爭議頗多,但長久不衰不能說毫無道理。
二、《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中的道德動機
自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問世以來,就在西方倫理思想史上產(chǎn)生巨大影響,一直是德性論的重要著作。在人們推崇的同時也在深入地討論它的觀點,而且事實上人們在研究康德的倫理學時總覺得他的理論在解釋道德問題時的后勁不足。他在《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中講道,道德形而上學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我們在考察先天地存在于理性中的實踐原理時少不了它,更重要的是假如我們不知道正確判斷道德的最高規(guī)范,那么應該存在于我們身上的道德性就會受到敗壞。即使是有些東西在道德上來看是善的,但是若說它恰巧符合道德法則還不足以具有道德感,必須是出于義務,為了道德法則本身的緣故才具有道德價值。在康德看來,行為具有道德價值在于,這個行為是出于義務而行動,“義務就是出自對法則敬重的一個行為的必然性”。行為的道德價值體現(xiàn)在做這個行為時的動機是出于義務,出于道德法則本身,即使是恰巧符合義務也不能稱作道德性,那些恰巧符合義務的行為,行為的動機有可能就不在于道德法則本身,不是出于義務而行動。義務是一種就自身而言即是善的、其價值超乎一切東西的意志條件。行為具有道德價值就在于做這個行為時的動機是出于義務,而且是只有出于義務,為了道德法則本身的緣故,其他的動因必須為義務讓路。牟宗三先生對康德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對康德的德性論有深入的體會,他說有些事情是需要證據(jù)的,有些事情與證據(jù)無關。比如說我們中國的老觀念,父母去世時子女不能戴金框眼鏡,不能穿綢緞衣服,只能穿麻布。有人就問,我們?yōu)槭裁床荒艽鹘鹂蜓坨R?為什么不能穿綢緞?你可以戴金框眼鏡也可以戴別的,可以穿麻布,也可以穿綢緞,有什么分別呢?這樣一來,我們的孝道是不是給否定了?孝道需要去哪里找證據(jù)?時至今日,葬禮上的孝子一直都是披麻戴孝,筆者未見特例?!暗赖聠栴}與證據(jù)無關,只能自己做證,不能問為什么。你一問為什么,你就不是人,而是禽獸。”老先生的話值得反思,有些人生而向善,后天道德修養(yǎng)高度自覺,一輩子也不會去思考“為什么”的問題,他們可能一輩子也不會偏離道德性這根“準繩”,就像有許多人一輩子也不會用到法律,因為他們是良好公民、守法公民,法律對他們真的好像沒什么用處。這樣是不是就可以針對他們?nèi)∠?,針對他們?nèi)∠赖陆逃顒樱麄冏约壕涂梢宰龅煤芎??很多事物的價值是輕易發(fā)現(xiàn)不了的,直到失去的那一刻。那些從沒和法律打過交道的人,法律的存在間接地與他們發(fā)生關系,法律的存在保證了他們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法律與他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道德性也一樣,并不是所有人的道德修養(yǎng)都達到非常自律的狀態(tài),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生而向善,而且人們的道德修養(yǎng)都是伴隨著“為什么”的道路成長起來的,追問道德上的“為什么”正是為了更好地使人成長為“人”。
三、《我們彼此負有什么義務》中的道德動機
托馬斯·斯坎倫(Thomas M.Scanlon),是當代西方最有影響的道德哲學家之一。1982年,他發(fā)表了在西方學術界頗具影響力的論文《契約主義和功利主義》,使之成為繼約翰·羅爾斯之后非自利契約論的主要代表人物。1998年,他出版了代表作《我們彼此負有什么義務》,系統(tǒng)闡述和總結(jié)了他的契約論思想。
斯坎倫的契約論思想非常注重對道德動機的研究,這也是為什么他的契約論思想越來越被人們重視。他的契約論思想是說“一個行為如果其實施在那種境遇下會被一般行為規(guī)則的任何一套原則所禁止,那么這個行為就是不正當?shù)?這種一般的行為規(guī)則是沒有人能有理由將其作為明智的、非強迫的普遍一致意見之基礎而拒絕的”。在這里“意見一致的各方被假定為不僅是在尋求某種好處,也為尋找原則的目標所驅(qū)使”。尋找某種好處包括相關的各方的利益,包括道德價值之外的其他價值。我們看一下盧梭對社會契約的闡述:“力求尋找到一種聯(lián)盟,以集體的力量保護每一成員的人身及財產(chǎn)的安全。每一個人都與其他的人聯(lián)合在一起,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彼赃@里的尋求各方的好處和“契約”的最初概念是一樣的。關于斯坎倫更重要的道德動機在于另一個動機,即尋找原則,尋找其他人無法有理由拒絕的原則,這是我們行動的理由。我們知道功利主義的吸引力在于,作為一種道德理論,“最大多數(shù)人的幸?!本哂械赖聝r值,這是毫無疑問的,然而這個行動標準從道德之外來思考的話也具有重要價值。斯坎倫的“無人能有理由拒絕的原則”也提供了一種雙重價值,所以斯坎倫的道德動機,前一種包含于后一種道德動機中,尋找他人無法有理由拒絕的原則在保證道德優(yōu)先性的前提下,給其他價值也留有空間。
斯坎倫的契約論思想關于“正當與不正當”的基礎,訴諸這樣一種觀念,“能夠根據(jù)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絕的根據(jù)向他們證明你的行為是正當?shù)摹薄λ说目勺C明正當性作為契約論思想的道德動機基礎。斯坎倫關于道德動機基礎的問題可以從說服力的角度來理解,斯坎倫的契約論對于傳統(tǒng)契約論者來說理解起來顯得有些困難,這個“說服力”不是別的,就是關于正當與不正當?shù)呐袛嗟恼f服力,對行為正當與否的追問在于對他人的多大程度上的說服力。我們已經(jīng)知道斯坎倫的契約論推理方法,如果一個行為不能夠被沒有人能有理由拒絕的原則所拒絕的話,這個行為就是正當?shù)?。對他人的說服力就是要求你的正當性是可以向他人證明的,如果一個行為根據(jù)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絕的任何原則都無法向他人證明你行為的正當性,行為就是不正當?shù)模愕男袨閷λ司蜎]有說服力。斯坎倫的契約論的道德動機基礎就是“能夠根據(jù)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絕的根據(jù)向他人證明你的行為是正當?shù)摹薄K箍矀惖钠跫s論把“對他人的可證明正當性”這個觀念作為我們思考正當與不正當?shù)幕A。
斯坎倫的理由觀所強調(diào)的無人能有理由拒絕的理由區(qū)別于他人實際上愿意接受的理由,因此“對他人的可證明正當性”與他人實際上愿意接受的理由向他人證明你行為的正當性是不一樣的,實際的一致意見并不能成為思考正當與不正當?shù)幕A,比如一個人的行為對其他人的財產(chǎn)造成各不相等的損失,損失較少的那部分人由于沒有財產(chǎn)損失較大的那部分人嚴重,可能感到慶幸,但是損失較少的那部分人接受了你行為被證明是正當?shù)倪@一事實,并不就是說這個人的行為在道德上是正當?shù)摹?/p>
四、對斯坎倫契約論中道德動機的進一步說明
一個行為是不正當?shù)?,不能夠?qū)λ诉M行可證明正當性的說服,我們就有了不去做這個行為的理由。當我們要去做這個行為時,他人可能無視你的行為的正當與不正當,也可能用這個理由對你的行為的正當性進行反駁。不管他人反對你的行為還是無視你的行為,只要去做這個行為,這個不正當?shù)睦碛啥际冀K存在,即其他人是可以有理由反對該行為的。
斯坎倫將他的契約論關于道德動機的論述稱為“制裁模式”,做一個道德上的好人就要避免做一些不正當?shù)男袨?。事實上有時會被一些具體的場景觸動,比如說“某人正處于危險中”,“他需要有人幫助”,受一種責任感的驅(qū)使,如果說我們沒有去做我們應當做或感到很想要做的事,那么這種對他人的可證明正當性的模式就會在心中產(chǎn)生。斯坎倫的契約論的形式與我們和他人的關系有關聯(lián),就像第一點中所講,他人可以有理由反對你所做的事,不管他人有沒有真的去反對。
我們都知道功利主義的行為標準是“全體相關人員的最大幸?!保畲笮腋5臉藴首鳛橐环N道德理論,人們運用它,則符合道德價值標準;從道德之外來說,符合人們的價值標準。人們終其一生實現(xiàn)夢想,突破自我,發(fā)現(xiàn)快樂和幸福的寶貴,即使是那些沒有把最大幸福作為人生的終極標準的人,也不否認快樂和幸福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盡管人們不愿意承認自己是功利主義者,但是,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在對他們的行為道德性做理論解釋時經(jīng)常不得不搬出功利主義,不管他們是把功利主義中的“功利”一詞用作通俗的字面意義上的功利還是正確地熟知功利主義是關于快樂和幸福的規(guī)范倫理學。功利主義在道德之內(nèi)和道德之外均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應用價值,斯坎倫說功利主義在我們這個時代對道德動機做了重要實質(zhì)性的說明。但是就功利主義來講一個行為會增加總的幸福,卻不能夠推出或者保證行為是正當?shù)摹@?,某個小鎮(zhèn)上發(fā)生了一件致使民眾騷亂的犯罪案件,嫌疑人一直沒有落網(wǎng),民眾示威并揚言如果警察在限定時間內(nèi)還找不出罪犯,他們將發(fā)起暴動。警察長是一位忠實的功利主義者,他知道暴動發(fā)生后,鎮(zhèn)上發(fā)生的后果將不堪設想。但是他也知道短期內(nèi)抓住嫌犯不太可能,而鎮(zhèn)上恰好有一位無親無故的流浪者,警察長知道那個犯罪案件與他無關,但一旦誣陷他,并對外宣稱罪犯已經(jīng)找到,就可以平息民眾的騷亂,這是能夠帶來最好結(jié)果的選擇。最后,警察長捏造證據(jù),抓捕流浪漢,小鎮(zhèn)回到從前的平靜。這件事警察長的行動帶來了最大的功利,但他懲罰了無辜者是不正當不道德的。
“做一個道德上的好人”這個事沒有人不會推崇??档抡f只有出于義務的行為才是一個有道德價值的人,合乎義務的行為只是你的行為恰巧符合一個道德人的標準。一個行為是不正當?shù)模蝗プ鲞@個行為在于存在一個道德上的理由。事實上人們不去做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往往由一些非道德的考慮所致,比如做一個道德上的好人,是考慮到做不道德的事需要付出巨大代價,公眾發(fā)現(xiàn)后的批評、事業(yè)的停滯、名譽受損,顯然做一個道德上的好人符合自身的利益。“道德上的好人”作為生成的一個結(jié)果,考慮他的行為是出于義務還是合乎義務,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出準確的界定,甚至有時候顯得沒多少意義,一個道德上的好人往往不只是有一個正當?shù)男袨槎怯性S許多多的正當?shù)男袨椴疟环Q為有道德的人。人們經(jīng)常把合乎義務的行為、非道德的行為當作行為的理由,但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是不應該首先被那些理由說服。斯坎倫關于“根據(jù)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絕的根據(jù)向他人證明你的行為是正當?shù)摹被蛟S能夠回應上述的顧慮,斯坎倫關于他契約論對道德動機的論述在道德之外來看也有一種實質(zhì)性的價值。
參考文獻:
[1][英]約翰·穆勒.功利主義[M].徐大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2][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M].李秋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3]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10.
[4][美]托馬斯·斯坎倫.我們彼此負有什么義務[M].陳代東,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法]讓-雅克·盧梭.社會契約論[M].陳紅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