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純
摘 要:慕課的小型課程和精細學習內容、靈活的學習時間,特別適合現(xiàn)代人對于學習的高速、方便、靈活的要求,具有諸多優(yōu)點。但是,慕課注冊學習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夠完成課程學習的人很少。在網絡學習中,需要層次論、雙因素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分析框架,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對于其開始學習、堅持學習、完成學習都非常重要?;诰W絡學習行為特征的研究,應該重構教與學的關系,學習者應主動創(chuàng)造學習情境,要利用移動設備和社交媒體增強在線交流,強化學習動機的正向激勵。
關鍵詞:網絡學習行為;特征;慕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6)03-0208-02
慕課是2012年之后,借助互聯(lián)網的交互功能而迅速發(fā)展的,它是免費和開放的,相比以往的網絡課程、精品課程,慕課有更多的視頻教學資源、更加先進的教學內容、更加人性化的教學互動,更加適合移動終端學習的教學設計,這些特點使得慕課在很短的時間就獲得了大量用戶。但是,慕課注冊學習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夠完成課程學習的人很少,常常幾萬人注冊學習,而最后完成課程的只有幾百人,以至于有學者質疑“慕課教學泡沫化”。目前,越來越多的學校、教師、研究人員、學習者關注慕課這一新生事物,慕課是不是“泡沫”尚需觀察。
一、網絡學習中的動機與行為的關系
(一)“需要—動機—行為”鏈條
網絡學習者是自覺或不自覺地使用學習策略的。所謂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有目的制訂的學習計劃、規(guī)劃,選擇的學習方法、技巧和調控方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者的學習效果與兩方面因素有關,其一,智力因素;其二,非智力因素。在網絡學習情況下,學習者的非智力因素對于學習效果的影響非常大。這些非智力因素包括需要、動機、情緒、態(tài)度、意志、自我效能感等。其中,自我效能感是動機與行為之間的中介變量。
第一,理解需要導致動機的含義。動機是心理過程、是人的心理內部狀態(tài),引發(fā)和維持目標指向行為的內部狀態(tài)。早期的動機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這一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同期,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也對于人們認識動機與行為的關系有較大助益。雙因素是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赫茨伯格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工作中,員工的某些因素滿足了就滿意,不滿足就不滿意,這些因素就是保健因素,例如薪金、公司政策、工作環(huán)境等;另外,還有一些因素,員工如果得到滿足將感到滿意,沒有得到滿足也不會不滿意,例如晉升、個體職業(yè)成長機會、認可、成就等,這些是激勵因素。
第二,在網絡學習中,需要層次論、雙因素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分析框架。應用需要層次理論,教學策略的設計,可以重點刺激學習者的高層次需要,例如自我實現(xiàn)等,以實現(xiàn)高水平的、自覺的學習。應用雙因素理論,我們可以重點挖掘激勵因素,使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感到滿意。綜合來說,低層次的需要和保健因素,將使學習者處于懈怠的、隨意的、遲緩的狀態(tài);高層次需求和激勵因素,將使學習者產生強大的動機。
第三,認識需要、動機與行為的關系。產生行為的動機往往有兩種,一種是需要,另一種是外部刺激產生的沖動。當一個行動完成之后,又產生新的需要,或新的沖動,從而導致新的行為。在動機和行為的鏈條上,一個中介因素非常主要:自我效能感。在動機形成之后,自我效能感高,則增強原有動機,有利于完成學習任務;自我效能感低,則消減原有動機,不利于完成任務。影響自我效能感發(fā)揮的因素包括:既往成敗的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說服、生理狀態(tài)等,因此,改進這些因素,也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對行為的影響包括:影響人們對行為的選擇;影響克服困難的態(tài)度;影響新行為的獲得和習得行為的表現(xiàn);影響興趣、動機和歸因。
(二)“需要—動機—網絡學習”鏈條
學習動機來源于需要,需要強烈則動機強烈,學習動機在學習活動中一般表現(xiàn)為認真、主動的態(tài)度。動機的活動水平和指向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了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選擇、對學習活動的投入、堅持,也直接影響了學習效果。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圍內,學習效率隨著動機強度而增大,直至達到最佳水平,之后,則會隨著動機進一步增強而下降。這是因為,過于強烈的動機,給學習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使學習者焦慮、緊張,干擾了記憶、思維等心理活動,對于提高學習效率起到了反向作用。
所以,間接地我們推論,學習動機與學習效率的關系,還會受到學習任務難易程度的影響。對于比較容易的學習內容,高的動機使學習效率最佳。難度適中的學習內容,中等動機使學習效率最高。對于復雜的困難的學習內容,偏低的動機使學習效率最高。學習的任務越是簡單,動機的最佳水平越高;學習的任務越是困難,動機的最佳水平越低。這個傳導的過程,反向也成立。學習動機對于學習效果影響巨大,反之,學習效果對于下一步的學習動機產生直接影響,上一步的順利可以導致下一步更大的學習動機。網絡學習的動機與行為的關系也是這樣,它的鏈條是“學習需要—動機—行為—效果以及反饋”。
應用傳統(tǒng)學習的“需要—動機—行為”鏈條,分析學習者在網絡學習中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對于其開始學習、堅持學習、完成學習都非常重要。第一,學習動機是其自主學習的發(fā)動機和開端,是網絡學習行為的驅動,是學習全過程的激活環(huán)節(jié)。在網絡學習中,學習者的自覺性是其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學習動機可以激發(fā)學習者的求知欲、學習熱情、主動性。第二,學習動機還可以幫助學習者明確短期、中期、長期學習目標,找準學習目標,如同找到“海洋里的一滴水”,使網絡學習在各個階段都有明確的意義。第三,學習動機還幫助學習者維持和監(jiān)督(自我監(jiān)督)網絡學習行為,起到強化的作用,對于網絡學習的持續(xù)性有非常大的影響。
二、網絡學習中的群體因素
網絡學習中的群體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兩種。教師將學習者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每個小組就是小的群體,是正式群體。在網絡學習過程中的互動產生自由交流的,學習者對于共同感興趣的話題發(fā)言、討論,自發(fā)結成的群體是非正式群體。在網絡學習中,每個學習者遇到的教師、同學,都對自己的學習產生了或多或少的影響。群體環(huán)境對于學習者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四方面:其一,學習者從眾行為。從眾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現(xiàn)象。在網絡學習中,學習者的判斷,往往以其他人的表現(xiàn)作為參照。其二,學習者競爭行為。競爭可以帶來積極影響,也可以帶來消極影響。積極的影響帶來鼓勵,消極的影響可能破壞協(xié)作。其三,學習者“搭車”行為?!按畋丬嚒笔墙洕鷮W的術語,指別人做了,自己就可以少做或者不做,但自己和別人一起享有資源和成果。網絡學習中的“搭車”,指網絡學習小組共同完成任務時,特別是沒有明確分工時,學習者不主動、推脫責任的現(xiàn)象。其四,教師隱性在場。學習者想象老師在場,或者教師在“視頻答疑”中的網絡在線,會給學習者帶來激勵或心理壓力。
三、基于網絡學習行為特征的慕課教學策略
免費和開放是慕課的兩個優(yōu)勢。目前,世界幾大慕課平臺發(fā)展迅速,前景看好。在國內,慕課建設也發(fā)展迅速,清華大學創(chuàng)建的“學堂在線”慕課平臺已經擁有大量課程和學習者。就教學策略來說,慕課借鑒了“微課程”的經驗,按照知識點來劃分視頻,使每個視頻保持在幾分鐘到二十分鐘左右的范圍,這些視頻按照大綱、教學日歷串聯(lián)之后形成體系。同時,這些視頻又是分散地存放著,從而方便了學習者。人們的時間和空間是碎片化的,要求學習活動也碎片化,小視頻正契合了現(xiàn)代人碎片化生存的特征。慕課改進了“精品課程”中的整節(jié)課一個大段視頻的做法,把每堂課切分幾個知識點,按照知識點提供小視頻,跟進相應的客觀測試題,設計線性學習路徑,幫助學習者簡化步驟、明確短期目標、減少網絡依賴、減少對于教師輔導的需求,從而使課程簡單易學。
慕課對于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學生”關系的“傳遞—接受”學習模式,進行了革新。對于“教”與“學”的關系進行了重構。實現(xiàn)了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學習者只要有學習的動機,那么,找到要學習的信息即可以開始學習,在適合的時間、適合的空間,在任何“云端”淘寶式學習。這樣,學習者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得到最大的保障。與傳統(tǒng)學習方式比較,慕課學習者善于主動創(chuàng)造學習情境,對于知識的內化和建構很有幫助。在學習者正式與非正式的學習群體中,協(xié)作、交流與互動,正向加強了學習動機、提高了學習效率。當然,反向影響也是存在的。這就要求教學策略更加人性化、科學化。例如,鑒于群體學習的特點,我們可以設計利用移動設備和社交媒體增強在線交流,強化學習動機的正向激勵;還可以增加情境學習、協(xié)作學習等。
參考文獻:
[1]宋艷玲,孟昭鵬,閆雅娟.從認知負荷視角探究翻轉課堂——兼及翻轉課堂的典型模式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4(1):105-112.
[2]趙興龍.翻轉課堂中知識內化過程及教學模式設計[J].遠程教育雜志,2014(2):55-61.
[3]祝智庭,劉名卓.“后 MOOC”時期的在線學習新樣式[J].開放教育研究 ,2014(3):36-43.
[4]韓錫斌,翟文峰,程建鋼.cMOOC與xMOOC的辨證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態(tài)鏈整合[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6):3-10.
[5]貢如云.對話型教學: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一種路向[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1(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