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路
作者簡介:任路(1983.07-),女,吉林延吉人,研究生,延邊大學師范學院,研究方向:教育學原理。
摘要:裴氏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對兒童帶來的影響,他畢生先后四次躬行于教育實踐力圖通過家庭教育的方式改變窮苦人民的生活,裴氏的家庭教育思想來源是建立在哲學理念之上的:他辯證的分析人性論;注重家庭教育中母親的愛對孩子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強調(diào)知行合一的教育方法;倡導要素教育法等。
關鍵詞:裴斯泰洛齊;家庭教育思想
中圖分類號:G6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0-0267-02
一、裴斯泰洛奇的家庭教育思想背景來源
裴斯泰洛奇(1746-1824)是近代以來十分有影響力的教育家之一,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法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爆發(fā),社會動蕩不安,人民飽受饑苦,在經(jīng)濟上飽受舊封建勢力與新興資本主義雙重剝削,文化上受脫離實際的宗教文化與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的雙重影響,新興資本主義工業(yè)使農(nóng)民的失業(yè)人數(shù)迅速加大,兒童以乞討為生,人民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學校教育水平低下,且能夠上學的孩子僅占少數(shù)。這些使得裴斯泰洛奇毅然投身教育,力求通過教育改變勞動人民的命運。裴氏十分重視家庭教育對兒童帶來的影響,他畢生先后四次躬行于教育實踐力圖通過家庭教育的方式改變窮苦人民的生活,從哲學高度做出對教育與人的關系深奧的闡釋,他辯證的分析人性論;注重家庭教育中母親的愛對孩子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家庭教育中強調(diào)知行合一、倡導要素教育法等。
二、裴斯泰洛奇的哲學思想影響著家庭教育的主張
裴斯泰洛奇關于人性論的主張。裴氏的人性論觀點是構(gòu)成其教育哲學的核心,是其教育實踐的理論基礎。裴斯泰洛奇所處年代是啟蒙思想的形成時期,裴氏深受盧梭“教育回歸自然”的影向,但批判地繼承了盧梭的部分觀點,進而把盧梭的觀點加以發(fā)展與完善。
第一,裴斯泰洛奇認為人性是具有兩面性的。裴氏的哲學思索始于探討“人的本質(zhì)”,在《隱士的黃昏》和《關于人類發(fā)展的自然進程》中都強調(diào)了“我是什么?人類是什么?我做了些什么?人類在做什么,我的實際生活把我培養(yǎng)成什么樣子?人類生活正在把人類培養(yǎng)成什么樣子?”以上的連續(xù)追問是上升到哲學高度的人性探索的出發(fā)點。裴斯泰洛奇接著分析出了社會是怎樣產(chǎn)生的,又在財產(chǎn)分配之上產(chǎn)生了階級分化,甚至權(quán)力者怎樣使自己的特權(quán)合法化的一系列歷史進程的演化,“但是,人類身上有一種仁慈的氣質(zhì),它使依附于社會生活的所有這些東西高貴起來。誠然,沒有它,從社會生活中獲得的一切好處都將毫無價值。”“這種仁慈的氣質(zhì)究其根源是感覺上的——它屬于我的原始的動物本性。”可見裴氏認為“仁慈的氣質(zhì)”是人類固有的本質(zhì),他接著揭示了動物的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成為“社會的人”,“社會的人”在飽受壓迫同時,低級沖動的意志將無限的接近“道德的人”的意志。人類的最崇高的向往也應是朝著這無法實現(xiàn)的理想而努力著。
這直接把矛頭指向了盧梭的“人的性善論”和“消極順應自然”的主張,裴氏以自己的教育實踐為基礎,應讓兒童積極的接受教育提出了教學心理化過程。人類在幼小的成長時期是可塑性極強的。人在出生時無所謂善惡之別,唯有通過教育使人的“仁慈的氣質(zhì)”發(fā)揮出來,唯有積極的教育并且按照順應兒童的心理進行教育才將無限接近道德人。
第二,家庭教育是外部處事能力的基礎。裴斯泰洛奇在《隱士的黃昏》中解釋:教育人們從事這種或那種職業(yè),或承擔某種社會職責應該從屬于主要旨在培養(yǎng)家庭生活的純潔和幸福的教育。由于這個原因,家庭應當成為任何自然教育方案的基礎。它是培養(yǎng)人品和公民品德的大學校。人首先為童,然后學藝。為童之德有益于學藝,培養(yǎng)為童之德就為將來生活幸福打下基礎。裴斯泰洛奇認為母愛滋長著“仁慈的氣質(zhì)”。裴氏在著作《林哈德和葛篤德》中借用葛篤德這位賢良智慧母親之口,表達了對子女的無微不至的母愛關懷,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對魯?shù)霞业暮⒆觽兊膼鄣慕o予。透過葛篤德的形象刻畫出了裴氏的愛的內(nèi)涵:母愛有益于德行,高尚的德行有益于學習各種技能、也是通往幸福生活得源泉。母親對幼小孩子的愛可以讓愛萌芽愛自己的家人,再擴展到愛所有的人,最終目的是促成一個充滿愛的世界。裴斯泰洛奇強調(diào)家庭教育的基礎性和重要性,把母親對兒童的愛視為發(fā)展人性大愛的基礎和關鍵。
三、裴斯泰洛奇關于知行合一、簡化教學的主張
裴斯泰洛奇最初在“新莊”的教學環(huán)境十分艱苦,他的目的是要通過教學與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具體實踐相結(jié)合,使學得的技術知識能夠投入實際工作中,這也體現(xiàn)了當時新興資產(chǎn)階級對勞動者的現(xiàn)實要求,也使社會底層的民眾獲得實際利益?!芭崾系淖罨镜某霭l(fā)點是:對大自然的感覺印象是人類教學的唯一真實的基礎,因為它是人類知識的唯一真實的基礎?!?/p>
1.知行合一的思想
裴氏的思想得益于康德的教育哲學認識論中對感性、知性、理性的闡述??档掳讶说母行远x為:“通過被對象的作用的方式而接受表象的能力”,是人類受到物自體的刺激而做出的某種反應的過程。裴氏秉承康德的感性認識思想,將人的認識建立在真實的事物情境之中,把“最復雜的感覺印象建立在簡單要素的基礎上的。你對簡單的要素完全弄清楚了,那么,最復雜的感覺印象也就變得簡單了?!迸崾霞认嘈湃魏沃R都是源于實踐——人類與大自然的結(jié)合,理論和教義只是方法手段,而實踐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同時他還提出了從最簡單的要素學起,然后上升到復雜的內(nèi)容,使各部分相互聯(lián)系循序漸進和諧發(fā)展,最后把雜亂無章的知識通過人類自己的理性加工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2.要素簡化教育的主張
裴氏的簡化教學理論基礎來源于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和“前定和諧論。裴斯泰洛奇認為在各種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各門學科中,都存在著一些最簡單的要素,教育教學過程必須從這些簡單的要素開始,逐漸轉(zhuǎn)移到復雜的因素。德育的最基本要素是“母愛”;智育的最基本要素是“數(shù)目、形狀、語言”;體育的最基本要素是“身體的各個關節(jié)活動”,從這些簡單的要素中再尋找它們之間的規(guī)律,以便上升到復雜的綜合認識能力水平。因此,家庭教育中應遵循直觀性原則,事物教學原則,循序漸進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適應兒童身心發(fā)張原則等。
四、對當今的家庭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
1.家庭教育應注重培養(yǎng)兒童善良品質(zhì)
現(xiàn)今社會彌漫著一股不正之風,例如攀比心極強,金錢主義傾向,追逐名利等,嚴重影響著整個社會價值觀的形成。人們價值觀的形成是與家庭影響密切相關的,父母無時無刻不被孩子效仿,社會應承擔起對父母的教育施加影響,才能從根本上把民族道德水平提高,使青少年一代發(fā)揚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
2.注重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愛對嬰幼兒的影響
盡管裴氏強調(diào)母親對幼兒的愛是非常重要的,但家庭是人從幼小開始生長的地方,父母的愛對于兒童的成長都是影響巨大的。愛是人的本能,是人們之間相處的各種關系的基礎,父母固然要從幼時起就積極的傳遞愛的訊息,身體上對孩子的撫摸,語言上對孩子的教養(yǎng),情感上對子女的誘導,家庭中幼年起對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對兒童的終身是受益匪淺的。
3.培養(yǎng)兒童動手實踐的能力
孩子初降到這個世界時,需要一點一滴的學習為人之道,生活之道,處事之道,任何事情都使兒童感到好奇。為了讓孩子能夠?qū)κ挛镉懈泄傩蜗蟮牧私猓5撆酄枮閮和瘎?chuàng)造了“恩物”,兒童因此可以對世上的豐富多彩的物品得到感官上的體驗。隨著兒童的成熟,需要更多更廣泛的探索避免少不了親自的身體力行,因此,對于兒童的認知的培養(yǎng)應使知與行統(tǒng)一結(jié)合,不但理性上有認識,付諸具體的實踐中會使理性的東西感悟透徹、具體。
4.家庭教育注重啟發(fā)對孩子智育的啟蒙
裴斯泰洛奇的家庭教育思想是通過愛的傳播為主干,通過愛發(fā)展善的人性,擁有了良好的道德稟性是發(fā)展人的技藝的基礎,且裴氏注重從具體的真實環(huán)境獲得比理論抽象更直觀的知識,注重學習最簡單的知識擴大到復雜的體系。
在他的生平中一切的理論也來自于他的實踐之上,從這一點他不僅是知行合一的倡導者,更是知行合一的踐證者,裴斯泰洛奇用自己有限的一生為后世人們帶來了無限的寶貴財富,他終身想要通過教育改變底層苦難人民的生活,但他沒有發(fā)現(xiàn)苦難的人民的命運并非是教育能改變的,他被后人贊美“專門為人,毫不為己”,裴氏的教育實踐精神以及家庭教育的思想時至今日仍然具有啟迪意義的。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瑞士]裴斯泰洛齊著.北京編譯社譯.林哈德和葛篤德(上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瑞士]裴斯泰洛齊著.夏之蓮等譯.裴斯泰洛齊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繆建東主編.家庭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劉新科著.外國教育史[M].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5]肖朗.在盧梭與康德之間_裴斯泰洛齊教育哲學思想初探[J].浙江大學學報,2012,42(6):143-152.
[6]劉麗麗.裴斯泰洛齊的家庭教育思想[D].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5.
[7]王保星.大道至簡_裴斯泰洛齊的教育智慧解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0,28(4):8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