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嫦
課堂“聽課率”,筆者定義為: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傾聽并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概率,是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狀態(tài)的一種綜合表現,是學生對教師授課效果的一種直接態(tài)度表白。它是反映課堂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信息依據。教師的授課能否吸引學生,教與學成效如何,課堂“聽課率”就像一面鏡子,可以反映出來。尤其是天真活潑的小學生,在不以母語為主的英語課堂上,他們常常會通過不經修飾的態(tài)度表露自己的真實感受,甚至說是“喜惡”。因此,作為教師,要提高課堂效率,“課堂聽課率”不容忽視。
一、“聽課率”與課堂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隨著新課改理念的不斷深化,更強調課堂上應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怎樣的課才是優(yōu)秀課,不同的專家學者會有不同的標準,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節(jié)精彩高效的課至少是能吸引學生的,學生課堂上的聽課率應該是高的。葉瀾教授說:“至少要學到東西,再進一步鍛煉了能力,進而發(fā)展到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需求,有意義的課,也就是一堂扎實的課?!眱?yōu)秀的課會吸引學生,課堂聽課率自然是高的,由此可見,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率高低,可以是檢測一堂課是否優(yōu)秀的其中一個重要標準。教師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提高課堂聽課率,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要提高課堂“聽課率”,教師需要更多地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水平和能力,對學生學情進行更有效的分析,更有效地做好課前準備、課中落實和課后反思,不斷調整教學方法,以此更快捷高效地提升課堂效率。
二、“聽課率”產生于課堂,便于教師關注和提升
提升課堂效率的途徑和方法多種多樣,不過每位教師的課堂效率提升最終還是依靠教師本人,最有效的方式也是立足于教師自己。而且,對于日常工作瑣碎繁忙的一線教師來說,方便、快捷的方式是最受用的。
作為教師,無論是上課還是聽課,只要認真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率,對于每節(jié)課的課堂效果,通常是“心中有數”的。學生的聽課率高低是教師授課效果高低的最直接顯性的表現,教師可以透過聽課率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效果,或作為評價一節(jié)課的重要依據。每一節(jié)課都有聽課率,也是教師應關注的教學常規(guī),所以通過提高聽課率來促進課堂效果,對于教師來說是基于教學常規(guī),無論是個人或者同伴互助都是易于操作、可行和高效的。
三、“聽課率”密切關系學情,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
“學情”顧名思義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生的年齡、學齡、性格特點、興趣愛好、水平能力、學習基礎等。學情與教師教學是息息相關的,是教師組織教學的風向標。作為教師,需要關注學情,分析學情,利用學情,才能更好地開展針對性的教學工作,從而實現“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真正提高課堂效率。同時,只有不斷地從學生的學情中進行反思,才能發(fā)現不足,拾遺補缺,厚積薄發(fā),不斷地完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能力。
教師可以從多方面了解和掌握學情。通過課堂聽課率獲得是直接和快捷的一種方法。比如,小學生對感興趣的內容和環(huán)節(jié),會自然表現出認真聆聽、積極參與的態(tài)度,這個時候聽課率是高的,教師可以根據這一規(guī)律,逐步掌握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并有針對性地“投其所好”、因材施教,增進與學生的感情和默契度。有了這一基礎,教學效率自然提高;又比如,通過聽課率,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接受的狀態(tài)。如果太難或太容易,學生會表現出不耐煩、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等,導致聽課率低,此時,教師應該不斷調整方式方法,從聽課率的起伏中獲得最佳策略,更好地落實教學內容。
四、“聽課率”可檢驗教學效果,推動教師優(yōu)化教學設計
一份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往往能體現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重點思考設計什么方案,采取什么方法和手段,通過什么途徑來實現教學目標。這一切要基于教師對教材的研讀水平、處理能力、自我教學風格和對學生的學前了解。然而,要檢測出教學設計是否真正優(yōu)秀或要進一步對其優(yōu)化,則要通過課堂實施效果來驗證。關注在實施教學設計過程中,學生的接受情況——“聽課率”如何,是其中一種很好的驗證方法。即便教師課前準備得如何充分,課堂上講得天花亂墜,脫離了學生這個主體,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和需求,聽課率低下,課堂就會變成教師個人的“獨角戲”,教學效果當然也會是低效的。而且,由于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天真活潑、好奇靈動的小學生,在落實課前精心準備教學設計時,或多或少總會有即興生成的教學情況,真實的課堂一定會有生成,有教育智慧的教師一定會把握好稍縱即逝的生成,立刻對預設好的教學設計進行優(yōu)化。葉瀾教授曾指出:“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p>
一節(jié)課學生課堂聽課率高的話,表明課前的教學設計通常是讓孩子們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反之,設計者就要及時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使得教學內容能高效實施,達到師生在課堂上教學相長的目的。比如,一位小學英語教師在為六年級學生授課前,精心預設關于“中西方節(jié)日”的主題教學內容,為了更清晰展現中西方節(jié)日的異同,特意設計了一個對照表,她認為通過一目了然的比對,學生對中西方節(jié)日的了解會更深刻理解。她打算在課堂上逐步呈現出各種節(jié)日后,與學生一起歸納。課堂上,學生對教學話題非常感興趣,大家都很興奮,并且能保注意力集中,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整節(jié)課的聽課率很高。接近課堂尾聲時,教師把表格呈現出來,請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根據前面所學節(jié)日進行填表,歸納出各種節(jié)日的時間、特點等。任務提出來后,學生很快完成了表格。老師很滿意,打算“乘勝追擊”,馬上鞏固效果,她要求學生在限定時間內馬上把表格內容背下來,并以比賽的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墒牵藭r她感覺到學生似乎沒能領悟自己的要求,很多學生對各種節(jié)日的慶祝方式、特點繼續(xù)悄悄而興奮地討論,意猶未盡。老師意識到此時布置這樣的教學任務,學生難以靜下心來記憶,盡管是用這群學生平常喜愛的比賽方式開展。因此,她馬上調整策略,仍然以小組為單位比賽的形式進行,每個小組負責一個節(jié)日,以表演的形式展現出來,然后臺下的同學猜猜這是什么節(jié)日,有什么特點。由于老師能密切關注學生的現場反映和聽課率,并注意靈活使用教學方法,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適時調整了策略,選擇了更優(yōu)化的形式對內容進行教學,所以課堂效果非常好。
五、“聽課率”貫穿教學全程,有助教師開展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指教師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以自評為主,不斷地對自己教學行為的決策和因此產生的結果進行思考和研究,對自己在教學課程執(zhí)行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和回顧。通過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調整課程內容,改進教學管理,形成不斷革新,從而使自己更優(yōu)秀,使課堂效率更高。
六、“聽課率”信息收集,提高同伴互助效率
教師的課堂反思要基于對課堂實施情況、學生反饋的信息進行回顧和分析。信息的收集可以是自助或同伴互助,即教師除了自己在課堂上進行有目的地觀察以外,還可以通過同伴互助記錄和描述收集相關情況。例如可以使用針對性的表格記錄每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課堂上的聽課率,會更容易和更有效為改進教學工作提供參考信息。筆者設計的表格如下:
根據表格信息,教師有針對性地對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提高。
“聽課”是教師的基本功和基礎業(yè)務之一,同伴之間的聽課、觀課是常有之事,有針對性地開展“課堂聽課率”的信息收集,課后的研討主題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利于提高同伴之間的互助效率。
當然,由于各種原因,教師對聽課率的認識是有差異的,要避免片面認為熱熱鬧鬧的課堂就是學生參與率高、聽課率高,課堂效果就好。教師要正確、客觀對待聽課率,把握內涵,進行歸因、分析,為提升課堂效率提供科學、合理的信息數據,需要更加深入學習。
(作者單位:廣州市白云區(qū)三元里小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