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佳
【摘要】:在V.S.奈保爾的長篇處女座《通靈的按摩師》中,作者運用了漫畫筆法勾勒出主人公格涅沙飄搖的一生,同時也展現(xiàn)了特立尼達地區(qū)的時代變遷。
【關鍵詞】:《通靈的按摩師》;漫畫筆法;文化混雜
漫畫,“乃漫筆而畫之也。漫畫在所有的畫中是最不受約束的一種,也是任由想象發(fā)揮的一種。奈保爾的作品也如漫畫一般,由形傳神,想象奇特。縱觀《通靈的按摩師》一書,更可以明顯感到那種“漫筆而畫之”的漫畫風格。作品中不僅是對人物的描寫,亦或是景物的描寫,都構成了一幅深刻的漫筆畫卷。更重要的是,看似簡潔的漫畫筆法的背后卻暗藏著文本的深層內(nèi)涵。
一、漫畫式的人物描寫
奈保爾并沒有一開篇就讓主人公格涅沙出場,而是借“我”的眼睛將畢哈利先引出場,畢哈利對于格涅沙的一生至關重要,可以說是冥冥之中的一個探路者。畢哈利的出場就帶有明顯的漫畫色彩,文中寫道,“我們看到一幢木頭房子,外墻上黑漆漆的涂料已經(jīng)斑駁,屋頂?shù)耐呃汨F皮生了銹。店門口張貼的小告示上寫著‘授權可銷售酒精飲料??梢钥吹贸?,坐在柜臺前面高凳上的店主因此有點自命不凡。他的鼻尖上駕著一幅眼鏡,手伸得遠遠的,正在閱讀一份《特立尼達哨兵報》?!边@段描寫雖然是關于畢哈利的出場,但是一幅完整、形象的漫畫已映入讀者眼前。不僅讓讀者感受到泉水村的破敗,又從畢哈利的身上讀出一絲文化氣息,然而根據(jù)畢哈利的動作“手伸得遠遠的”和閱讀的品味就可以明顯感受到畢哈利并不是一個文化人,恰恰有些與環(huán)境格格不入,帶有一種自命不凡的感覺。奈保爾隨便用了幾筆漫畫勾勒,就畫龍點睛般地將人物帶到讀者面前。
又例如格涅沙的妻子莉拉的出場也是漫畫式的。莉拉是拿著掃帚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而且是聽到格涅沙的呼喊不知道從哪個地方突然冒出來,速度之快“讓我感覺她一直就在邊上等著他的招呼”。莉拉在向“我”回答格涅沙到底有多少書時,她“把掃帚插在腰帶上,扳起左手手指計算起來,四百本人人書庫的,兩百本企鵝出版社的……他也就會這個了。不知道勸過多少回,叫他不要老是讀書。但他本性難改,從早到晚,就知道讀書?!崩蚶恼Z言中帶有嘲諷的意味卻流露出對格涅沙的認同和內(nèi)心的虛榮。奈保爾用漫畫式的語言將小女人的心理刻畫地淋漓盡致,凸顯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也從側面交代了格涅沙的背景。
正是通過對這些側面人物的漫畫描寫,才完整地繪畫出一幅特立尼達的生活畫卷。同時,作漫畫沒有想象力是不行的,漫畫雖簡,卻包羅萬象,《通靈的按摩師》具有豐富神奇的想象,離奇、怪誕,這就使奈保爾的作品具有了獨特的漫畫藝術的魅力。主人公格涅沙的一生也是漫畫式的。在小說中,奈保爾用漫畫式的筆法演繹了格涅沙曲折多變的一生:從失意的教師到窮困的按摩師,從法力無邊的通靈術士成為為民請命的立委,從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到保守的殖民帝國政客,他得到了足夠的名望和權利,他從人變成了神。格涅沙經(jīng)歷了常人不能經(jīng)歷的一生,作者筆法怪誕,想象奇特,漫畫般地上演了一幕變形記。格涅沙是一個傳統(tǒng)的特立尼達知識分子,但同時也是一位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他讀書寫作不是為了修身養(yǎng)性,而是為了名望和金錢,他是特立尼達地區(qū)的另外一個魯濱遜。
二、漫畫式的場景描寫
用漫畫式的筆法刻畫人物可以說是入木三分,同樣用漫畫筆法烘托場景也可以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漫畫式的筆法最適宜用來揭露和鞭撻丑惡的社會現(xiàn)象,它的靈魂是諷刺和幽默。我們常常在魯迅筆下讀出漫畫般的諷刺和辛辣,同樣,在奈保爾的筆下也是如此。
例如文本當中對萊姆羅甘雜貨店的描寫,“萊姆羅甘胖,膚色幾乎是黑的。他看起來好像終年只穿了一件外套,那是一件藍色條紋的衣服,沒有領子……萊姆羅甘整個人看起來和他的店鋪是一體的。格涅沙有一種感覺,仿佛每天早上都有人拿一塊油膩膩的抹布,把店里上上下下擦拭一遍—那臺磅秤、萊姆羅甘和其他所有的東西?!边@段描寫雖然在描寫萊姆羅甘的外表,卻重點指射萊姆羅甘所在的雜貨店,店鋪和主人是融為一體的,總體感覺就是黑和油膩。這段描寫傳神地刻畫出萊姆羅甘的人格,也用漫畫式的筆法烘托出雜貨店的骯臟,帶有濃厚的諷刺意味,讓讀者嗤之以鼻。更甚的是,萊姆羅甘為了取悅格涅沙給店鋪新添了一個玻璃柜臺。“這個玻璃柜臺放在店堂正中央,又亮又干凈,和周圍的環(huán)境全然不協(xié)調(diào)?!薄安痪煤?,蒼蠅都飛到了玻璃柜的里面。因為有塊玻璃碎了,破了的地方被糊上一層黃色的紙。如此一來,玻璃柜臺和周圍的環(huán)境倒是協(xié)調(diào)了?!蹦伪杺魃竦膸в兄S刺意味的漫畫式填補,更凸顯了雜貨店的骯臟。
奈保爾在將格涅沙由人變成神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對格涅沙住宅變化的描寫。格涅沙的從前家里的老宅是“鍍鋅的天花板”,“木頭地板發(fā)出吱吱嘎嘎的響動”,照明的工具也是閃動著“低矮的火苗”的小油燈。而在成為按摩師居住在泉水村的院子也不過比其他人家多了一棵樹,房子看起來比其他人家好些。而“屋子這兒哪兒全是書,到處是書。桌子高高地摞著,角落里一垛垛地堆著,地板上也散落得到處皆是。”在格涅沙收獲了名望之后,他的房子“就粉刷了墻壁,充分顯示了她作為一個印度人的審美取向?!痹诜孔拥钠巾斏?,莉拉還讓建筑師設計了一圈帶花紋的矮護墻,還要求在屋頂上豎起兩尊石象,代表印度頭神格涅沙?!痹瓉頀煸谠鹤拥膶懼叭魹榍筘?,恕不奉陪”的招牌也被換成了“隨時可在此獲得精神的慰藉。”格涅沙房屋的變化,滲透著格涅沙人格的變化。奈保爾在《通靈的按摩師》 中不僅讓我們看到一個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還讓我們看到一個“罪孽深重的時代” 。整個故事發(fā)生在二戰(zhàn)前后,特立尼達的社會生活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格涅沙帶給泉水村人新的生命體驗,在收獲名望的同時,泉水村由一個落后閉塞的村落變成了擁有印度神像的旅游勝地,人們的職業(yè)也有了顯著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按摩師銷聲匿跡,經(jīng)濟主義也由此而生。格涅沙在擺脫通靈師的身份也不再系腰帶、裹頭巾。很明顯經(jīng)濟主義已遠遠的壓倒了印度宗教,被殖民的人越來越與殖民者融為一體。更諷刺的是格涅沙最后在無意當中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只能以空虛的姿態(tài)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在這里,我們也看到了奈保爾的影子,一種眼看同胞被殖民的痛楚和對陷入文化困境的擔憂。
三、漫畫式筆法的成因
漫畫在所有的畫中是最不受約束的一種,也是任由想象發(fā)揮的一種。可以古今雜糅,包羅萬象,形成了一個混雜體?!锻`的按摩師》中顯著的漫畫筆法與奈保爾自身的文化身份和思想來源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奈保爾本人就極具混雜性。
奈保爾是印裔移民的第三代人,他生活的實際空間及其族裔移民活動的地理范圍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文化三角即“奈保爾三角”,這個三角由特立尼達、印度和英國組成。這三個地域的不同文化對奈保爾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特立尼達是奈保爾的出生地,幾百年來,歐洲許多國家的殖民者輪流對其實施統(tǒng)治,長久以來,就形成了色彩斑斕的文化場所。這種文化的變遷和形成對奈保爾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奈保爾前期著作大多傾向于對特立尼達生活的描寫,《通靈的按摩師》就是由諷刺的漫畫筆法反映了特立尼達的社會現(xiàn)實。
同時,奈保爾的作品與印度文化有著極深的淵源,在《通靈的按摩師》當中讀者明顯可以感受到印度的文化氣息和印度教的力量。奈保爾本人說格涅沙也是他的一個影子,格涅沙寫的第一本書的書名就是“關于印度教的101組問答”,而且是一部哲學著作,這也能體現(xiàn)出奈保爾的印度哲學思想。奈保爾移居英國,又深受英國文化的熏陶,格涅沙也是如此,在為印度教發(fā)言的同時,也在努力地學習標準的英語,在寫作當中也更關注英語寫作的藝術。印度哲學混雜著英國殖民文化,使得奈保爾成為一個獨特的、極具混雜性的作家。
這種混雜性質(zhì)與漫畫筆法不謀而合,簡潔的線條當中往往滲透著深刻的內(nèi)涵,并且可以任意發(fā)揮,大膽想象和夸張?!锻`的按摩師》全書中的人物、機構和事件都是虛構,而漫畫也常常如此。往往虛構的東西最真實,在格涅沙虛構的一生中讀者常??梢哉业秸鎸崳部梢园l(fā)現(xiàn)陷入文化困境當中的奈保爾,從笑中讀出哀傷,正是這漫畫筆法的一大特色。
注釋:
[1].梅曉云.文化無根-以V.S.奈保爾為個案的移民文化研究.[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14
參考文獻:
[1]奈保爾.通靈的按摩師.[M].南海出版公司,2013
[2]梅曉云.文化無根-以V.S.奈保爾為個案的移民文化研究.[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3
[3]方杰.“社會喜劇”中的焦慮與渴望—論V.5.奈保爾早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 [J].外國文學評論.NO.3,2007
[4]李小均.追懷“罪孽深重的歲月”—簡評 《通靈的按摩師》.[J].名作欣賞,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