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叫炭廠,老輩是給皇家燒制木炭的,現(xiàn)在不燒了,現(xiàn)在我們“圍山轉”。
十幾年前,我提出過一個“圍山轉”:荒山修成梯田,梯田修成果園。我們村有800畝仁用杏基地,其中的500畝,就是向荒山要來的。但是,跟我們這些大老粗的想法不同,這次“圍山轉”并沒能讓村里致富。杏扁是個靠天吃飯的物件,雨水多時,果多個大,雨水少了,果都不掛,即便好年景,一整車杏扁拉到市面上也賣不上什么價。
2005年,我們區(qū)實行生態(tài)立區(qū),一些地方搞起了旅游,我們村雖然有山有水,但位置比較偏僻,能搞旅游嗎?我們心里想,但又不敢動。
我們村后頭有條峽谷,常年清水流出,誰也沒見過源頭,老輩起名叫神泉峽,很多游客自己跑過來玩,都贊不絕口,有領導給我們提示,讓我們動動腦筋。
說起搞開發(fā),村里七嘴八舌,我也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自己說不出個子丑寅卯,更沒法說服別人。這時,鎮(zhèn)里書記把我找了過去,動員我?guī)顺鋈W習,用考察統(tǒng)一思想。
這就是我們第二個“圍山轉”。
我們第一站去了河南云臺山,那里有個說法叫“組團式發(fā)展”,我頭腦里就有了個概念,搞旅游不能光看我們一個村,得把幾個村穿成串思考。
我們去了河北百里峽,那里跟我們很相似,水多也多不了多少,但游客非常多,當時對我觸動很大。
接著,我們去了河北盤山。清朝時,乾隆經常去那兒,據說有32次,寫了1366首詩,最有名的一句是: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但在我看來,他們的資源條件遠不如我們,我們的山水全是自然的,還有喀斯特地貌,只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
我也想了兩句詩:早知神泉峽,何必去盤山!
看了這么多地方,村里思想統(tǒng)一了,旅游能搞,關鍵是邁出邁好第一步。
我們請專家做了指導,建設的時候不搞破壞,保持原生態(tài),這才是城里人愿意看的。
我們弄了許多小創(chuàng)意,景區(qū)入口處有一塊巨石,側面看像豬臉,我們起了個名叫“珠聯(lián)(豬臉)璧合”,就當迎賓石。
景區(qū)2009年開始建設,2010年試營業(yè)。開業(yè)后,跟我們想的大不同,不僅未見客流涌來,游客似乎比以前還少,扳手指頭都數(shù)得過來,村里涌起巨大的非議,“兩委”班子壓力非常大。
我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想了好幾天,我琢磨,旅游無外乎吃、住、行、游、購、娛。我們未必是方向錯,也可能是走到一半,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緊趕幾步也許就有著落。
各種宣傳不用說了,我?guī)е迕裼秩W習烹制農家飯,學習經營農家院,還在村里引入了一個CS基地,并承接了區(qū)里的主題公園,從頭到尾,區(qū)里鎮(zhèn)里給了我們很大支持。
終于,第二年旅游季,經營狀況明顯好轉了,組團來的多了,有時大車能在河邊連成一條線,私家車也多了,經常在村邊呼嘯而過。
景區(qū)實行股份制經營,每個村民都有股份,這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資源,每個子孫都有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