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茜熙 馮妙玲
摘 要:從古至今,人們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服飾文化源遠流長,而同樣歷史悠久的漢字與服飾文化是否存在某種聯(lián)系?為此,本文通過查找文獻資料的方法來尋找答案并得出一個結(jié)論:服飾文化在漢字中有生動映意。
關(guān)鍵詞:服飾文化;漢字
起初,服裝的出現(xiàn)是為了遮羞,后來逐漸發(fā)展為個人審美趣味和價值取向的表現(xiàn)形式。而人類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穿衣服的呢?這恐怕很難說出確切時間。但對于服飾文化是如何發(fā)展的這一問題,漢字則很好地保留了許多與之有關(guān)的信息。對漢字構(gòu)型的文化解讀,是了解服飾文化的重要途徑。
一、服裝
1.頭衣之一:帽
在古代,并沒有“帽”字,“帽”字是在東漢以后才出現(xiàn)的。《說文解字》里也沒有對“帽”字的解釋。如果要表達帽子的意思,一般用“冒”代替。而冒在《說文解字》里的解釋,并不是名詞“帽子”的意思,而是一個動詞,例如冒犯。實際上,冒字上半部,冪蓋底下二橫,既“冃”才是帽字的象形字,音同帽。而冃是冒的本字?!墩f文解字》對這個字的解釋是:“小兒蠻夷頭衣也?!焙髞砑恿私碜峙浴!敖怼弊值男螤钕衽褰硐麓?,是一種織物。而冒加了巾成為帽則表示這頭衣是一種織物?!懊薄弊值陌l(fā)展歷程為:冃—冒—帽。
帽子的歷史非常悠久。起初,所謂的帽子只是一塊皮或布,或搭在頭上,或結(jié)在頭上。后來,帽子逐漸發(fā)展,變得越來越美觀,樣式也逐漸多樣化,出現(xiàn)了紗帽、瓜皮帽、涼帽、暖帽、帷帽等。其中,紗帽一般是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才有資格佩戴,像古代帝王、貴族、官員。由于材料是紗,所以取名為紗帽。而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用烏紗制作的帽子,是一種官帽。后來,烏紗帽逐漸成了官職的代名詞,如被革職,就說“丟了烏紗帽”,若問別人還想不想當官就說“你的烏紗帽還想不想要了”。
2.體衣之一:衣
“衣”在古時寫作“”,非常像衣服的形狀。上部的“人”字形代表的是衣領(lǐng),兩側(cè)的開口處是衣袖,中間是交祍的衣襟。在古代,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始于商代的衣裳制是華夏民族最早的服裝制度。《說文解字》里解釋:“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象覆二人之形?!薄对娊?jīng)》里也有不少關(guān)于衣裳的記載。如《東方未明》:
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東方未晞,顛倒衣裳。倒之顛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則莫。
到了周代,隨著等級制度的成形,衣冠等級也有了嚴格的區(qū)分。從形制上看,漢服主要有:
“衣裳”制(上衣下裳,裳在古代指下裙),上衣下裳的冕服是官員正式場合所穿的服裝;
“深衣”制(上衣下裳連體),深衣是官員及士大夫日常生活所穿的服裝;
“罭褶”制(上短衣,下長褲),普通百姓勞作時身著短衣、長褲;
“襦裙”制(襦,即短衣),襦裙主要為婦女所穿著。
3.足衣之一:襪
襪有兩種讀音,一為“mò”,表示女子的褻衣,俗稱肚兜。宋朝官修的《類篇》中有記載:“襪,所以束衣也?!倍┰谀_上的襪子,并不作襪,而寫成襪、韈、韤。那為什么襪子后來又叫襪呢?劉熙解釋:“襪,末也,在腳末也。”襪右半部分是“末”,左半部分是“衤”,即“衣”在左邊時的寫法。而衣字旁的字可表示跟衣服或布制品有關(guān)系。如此看來,“襪”可表示末端的衣服。而襪子是穿在腳上,腳是人體的末端。因此,襪子后來又叫襪也就合情合理了。
古人并未學會紡織、耕種時,做襪子的材料是經(jīng)過鞣制的獸皮,而面料較好的紡織品襪子最遲是在漢朝以前進入普通百姓的生活的。古時襪子的作用有時還很奇特,甚至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西漢時期,漢成帝無子,決定從皇侄中選出繼承人?;手吨猩酵跖c漢成帝一同進餐,吃飽后站起來時襪帶松開了。而在旁一直觀察他的漢成帝見此狀,便認為中山王無能,轉(zhuǎn)而認為定陶王較好,選擇定陶王為皇位繼承人。就這樣,中山王因為襪子的緣故與皇位擦肩而過。
二、佩飾——頸飾之一:嬰
嬰,上部分是“貝”,下部分是“女”,甲骨文中寫作“”,形似兩手交叉跪著的女人。有“女”字旁的字可表示四種不同的情況:①與女人有關(guān)。②表示美好的意思。③現(xiàn)在的意思與女人沒有關(guān)系,但最初的意思跟女人有關(guān)。④沒有任何意思或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而“嬰”字取第三種情況,表示婦女頸上掛著的裝飾品,且這個裝飾品是由貝做成的。貝在古代是人們制作頸飾的首選材料,婦女們喜歡把它們串起來,當飾品掛在脖子上。所以,“嬰”本義指戴在女人脖子上的串貝頸飾?!墩f文解字》稱:“嬰,頸飾也?!?/p>
到目前為止,頸飾是各類飾品中發(fā)現(xiàn)最多、制作最精美的。人類佩戴飾品的歷史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人們將海貝,獸骨、牙、石、玉等制成串飾及項鏈當作飾品。隋唐五代時期,隨著細金工技術(shù)的進步,金銀首飾制作變得更加精致。隋朝周皇太后的外孫女李靜訓的隨葬品中——金項鏈就是其中最具代表的作品。到了唐代,我國金銀飾品制作和使用進入了鼎盛時期。大約與當時的風情有關(guān),唐代的飾品也更為豪華、富麗,從敦煌莫高窟繪畫的彩塑佛像上可以窺見唐代當時頸飾的精美。
三、結(jié)語
漢字在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精髓,而在服飾中所反映的漢字內(nèi)涵也值得人們細細探討。
參考文獻:
[1]馮盈之漢字與服飾文化[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8.9.
[2]黃偉嘉敖群漢字部首例解[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