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海 普靜
摘 要:“警示”教育內容的變化,宣教內容不斷豐富變化,切入點的不同,就會產生積極的效果。把單一的說教方式轉換為啟動每一個受聽者自己思考的引導上,形成一種開放、積極的心態(tài)、上下互動分享同一個主題。本文對這一課題,進行了初步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警示教育;警示;警醒;警悟
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指出,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全面推進科學立法,不斷開創(chuàng)法制治國新局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wěn)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依法治企,也是行業(yè)加快發(fā)展節(jié)奏,深化和擴大改革領域,為企業(yè)更快更好地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穩(wěn)定的生產環(huán)境的必然要求。依法治企,首先要在企業(yè)開展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普及工作,讓廣大員工“知法、懂法、守法”,認真維護法律、法規(guī)尊嚴,自覺遵守廠紀廠規(guī),履行好權益、義務和職責,共同建設和諧美好的未來。
在普法工作中,“警示”教育作為一項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作用與分量不可何缺。但是,長期以來的“警示”教育一直是以案例分析、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引以為戒、警鐘長鳴的說教形式出現(xiàn),使得受聽者有種嚴肅有余、千篇一律,哪怕是長期開展,這種缺乏更深層次的“警示”教育,也可能是收效平平。創(chuàng)新“警示”教育工作,探索一條更加有效的方法,不斷豐富“警示”內涵,使得更加生動、具備有說服力與啟示和教育意義的講述方法,推進“警示”教育工作跨越當前的阻礙,努力開創(chuàng)“警示”工作新局面,是管理者要思考與研究的課題。筆者在實踐工作中,有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警示教育內容的創(chuàng)新探索
談到警示教育前,首先要講明白這三個概念——警示、警醒、警悟。
1.什么叫警示
其實,警示無處不在,它就在我們身邊、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紅綠燈、單位的安全警示標志、汽車喇叭、訓練時的哨聲、道路的指示牌等等都是一種警示。警示含蓋在我們生活、工作、出行的方方面面,我們以警示密切相關,密不可分。
警示在社會是一種公共規(guī)范。共同遵守社會活動規(guī)范,社會才能平安、安全、有序與和諧。
企業(yè)里的警示,有安全生產類、交通管制類、職業(yè)健康防護類等等。
保衛(wèi)隊伍的警示,廠紀廠規(guī)、保衛(wèi)隊伍管理規(guī)定、日常的隊務會、中隊會都是一種警示,崗位職責、執(zhí)勤標準、履職情況等,還包括管理人員的查勤查崗工作,都可以看成是一種警示。
2.什么叫警醒
認識到一種形式和狀態(tài)的存在,警醒了。
(1)社會規(guī)范、單位規(guī)章制度、保衛(wèi)隊伍各項管理制度、道德準則等等,都是每一個人行為的準則,學習知曉后,明白了所有的一切都是在“警示”,那么,我們個人產生的正常行為就是警醒。
(2)警醒是自我保護的第一行為。警醒可以打消個人的私欲、可以推倒僥幸心理——或對當前形勢估計不足——或是偏離法律法規(guī)、道德原則的做法,能及時糾正偏離的道路。
(3)“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當今,安全防范措施含蓋方方面面,“人防、物防、技防”構成嚴密的防護體系,監(jiān)督管理制度不斷完善,沒有不透風的墻,一但觸碰了法律法規(guī)、廠紀廠規(guī)的底線,那么,法律法規(guī)是無情的。
(4)學會警醒,學會保護自己。
3.什么叫警悟
覺悟就是對事物及其產生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認識和理解程度。一個人覺悟的高低決定了其能動地參與自身及社會活動的方式和方法,從而最終決定其社會活動效率和成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也可以說覺悟就是態(tài)度、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
(1)警覺領悟,機敏領會。漢疏《論衡藝増》“增其語,欲以懼之,翼其警悟也”。
(2)由于人的個體經驗積累途徑和認識活動等等方面存在差異,覺悟也存在個性差異。
(3)通過思考,意識決定人的行為。有正確的意識,有一個明晰的方向,把握好自己職業(yè)發(fā)展的定位,主觀指導客觀,符合一般規(guī)律。
(4)警悟是認識和理解上的一種上升,是思維活動?!盾髯印こ上唷罚骸安挥X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本蚴顷P鍵因素,要悟知法規(guī)的重要性、要悟崗位與職責道德、要悟自己家庭的責任和行為的圓滿等等,決不能迷失方向,使得單位和隊伍感到失望。
(5)啟發(fā)思維,提升個人的主觀能動,警悟向善。
二、轉變和效果
“警示”教育的內容在穿插了以上三個概念講述后,又引述了一二個案例在其中,聽講時的情景發(fā)生了變化,會場氣氛不在那么嚴肅沉悶,主動性和積極的氣氛轉變了。概念加案例擺脫以往的單調乏味的說教,學員在聽案例時更能得到啟示與教育作用。講解“警示”教育的實際意義,就是要取得效果,傳遞一些正能量,觸動放松的警惕性。
這樣的結果,正是期望的??磫栴}的角度轉換了,好比路轉風回,思想的大門開啟了,接受學習的感悟重新被喚醒;傳導一種觀念,是學員最能接受和引起共鳴的形式,學員以往封閉的思想開放了,主動接受新的思想和知識,營造良好的氣氛,講課勝算機率也在50%之上。講課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上下互動,一道分享同一主題。
外在的一種氣氛轉變了,只是問題的表面現(xiàn)象,關鍵點還在使其內因發(fā)生本質的變化,我想通過“警示、警醒、警悟”三個概念闡述,最終達到從思想上起轉變,打開塵封已久的門,以一種開放的、積極態(tài)度參與學習。覺悟的提高,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就能起到反審自己,而后做到:慎獨(經得住寂寞)、慎微、慎權(權力)、慎欲,自覺地實現(xiàn)自警、自重、自律,再而后能實踐于自己的崗位上,表現(xiàn)為恪盡職守、敬業(yè)愛崗,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職業(yè)道德觀,遠離職務犯罪,提升自我保護意識,正確履職執(zhí)規(guī)而少出偏差。主觀定位明晰了,自然明白了樹立正確的職業(yè)道德觀是如此重要;權衡利害得失,集體的榮譽、家庭的責任、個人的名譽等等,孰重孰輕一目了然。
“聞、思、悟”是古老的一種方法論,他揭示了思維發(fā)展的遞進關系,描述了人的思想意識從初級階段向更高一層次轉變的過程。理解這個原理,正確運用這個方法論,對促進教育工作創(chuàng)新有啟示和幫助,對提高教育效率與教育效果有普遍的現(xiàn)實意義。祖國豐富的文化與哲學系統(tǒng),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成于此者必毀于彼,毀于彼者必成與此。”做任何事都不能墨守成規(guī),創(chuàng)新是永恒的主題。
(作者單位:玉溪卷煙廠安保消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