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怡君
摘 要:在英國法律政策研究領(lǐng)域,研究經(jīng)費主要來源于政府部門的資助,并用于以證據(jù)為基礎(chǔ)的政策研究。隨著大齡研究經(jīng)費的投入,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也參與到該領(lǐng)域。而以經(jīng)費為導向的研究,導致研究的獨立性受到影響,研究本身以及研究結(jié)果被操縱。筆者將借助布迪厄的場域理論,對法律政策研究領(lǐng)域的資助者和研究人員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分析。并進一步采用德·塞爾托的戰(zhàn)術(shù)理論來分析研究人員可以采用哪些策略以保持研究的獨立性。
關(guān)鍵詞:法律政策研究 獨立性 資助 布迪厄
一、引言
20世紀60年代之前,英國政策制定者主要依據(jù)公職人員的建議來制定政策。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政策制定者的關(guān)注點逐漸從公職人員的建議,轉(zhuǎn)向研究人員的專業(yè)知識。因此,研究人員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研究資助(Melville and Quirk2007)??蒲薪?jīng)費的來源有很多,如政府部門資助、研究委員會資助、慈善資助、利益集團資助、支持學術(shù)的獨立資助等。近來,政策制定者越來越青睞以證據(jù)為基礎(chǔ)的政策。在英國1999年發(fā)布的《政府現(xiàn)代化進程》(Modernizing Government)中強調(diào),政策的制定應以解決問題為目標,應具有前瞻性,并以證據(jù)為基礎(chǔ)。它也指示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政策的過程中,應向?qū)<疫M行咨詢。正如《法律實證研究調(diào)查》(Inquiry on Empirical Research in Law)中提到的,尤其自1997年以來,政府對于以證據(jù)為基礎(chǔ)進行決策的態(tài)度已經(jīng)非常堅定了。政府部門在預算中有用于獲取必要證據(jù)的研究經(jīng)費。除了需要證據(jù)來支撐改變政策的建議外,現(xiàn)任政府還要求對所有立法建議進行法規(guī)影響評估(Genn, Partington and Wheeler 2004: 15)。因此,由政府主導的并由政策制定者直接資助的以證據(jù)為基礎(chǔ)的研究,是社會法律研究的主要部分。政府部門也成為了社會法律研究的最大資助者。此外,除了大量的政府資助,許多其他資助者也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政策研究領(lǐng)域,如納菲爾德基金會,朗特里(Rowntree)基金會和萊弗爾梅(Leverhulme)信托對該研究領(lǐng)域進行資助(Genn, Partington, and Wheeler 2004: 3)。
對于社會法律研究人員而言,政策研究資助已經(jīng)越來越重要,不僅是因為在政策研究領(lǐng)域有很多資助機會,而且還因為其他資助來源已經(jīng)逐漸減少。過去的二十年中,在英國高等教育部門出現(xiàn)了一系列的經(jīng)費危機。公共科研經(jīng)費被削減了20%(Monbiot 2000: 263),對于學生的資助已經(jīng)下降了超過40%(Thomson 2001: 6)。
從而,研究人員不得不越來越多的依賴政策研究經(jīng)費,甚至到了以資助者的要求為主導的地步。例如,競爭性的投標過程,使得研究人員為了獲得資助而承諾完成的研究論文將符合資助方的目的,甚至在研究開始前就做出此類承諾。有學者稱政策制定者所需要的是能夠支持他們決策的證據(jù),而他們給予批判性法律研究的空間是越來越小了。也有學者發(fā)現(xiàn)政策制定中有一些不能觸碰的話題,被排除在研究范圍之外的,例如,政策背后的假定、預先設(shè)定的標準以及某些解決方案(Squires and Measor2005:32)。社會法律研究人員對于社會變革越來越缺乏敏感性、批判性和影響力,他們的研究逐漸變?yōu)橐匀傉咧贫ㄕ邽槟康模⊿arat and Silbey 2004)。社會法律研究已逐漸從作為一種批判性力量的全盛時期衰落到一種充滿政治問題的應用科學,并完全按照資助方的意圖執(zhí)行(Van Swaaningen1999:7)。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保持研究人員的獨立性,以及研究的客觀真實性就至關(guān)重要。本文將采用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以及德·塞爾托的戰(zhàn)術(shù)模型,分析法律研究人員在獲得資助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以及保持獨立性的一些手段。本論文是以英國的現(xiàn)狀為考查基礎(chǔ)的,但這一趨勢以及所面臨的問題并不是特例,在中國的法律研究中也漸漸顯現(xiàn)。通過集中探討英國,可以使探討更加深入,而在這個研究中所獲得經(jīng)驗及解決方案可用于我國的法律研究中。
二、布迪厄理論
布迪厄主要理論之一是社會結(jié)構(gòu)和社會行動者之間的關(guān)系,力圖在社會結(jié)構(gòu)與社會行動者之間尋求可以互通的媒介。他使用了場域(field)和慣習(habitus)兩個重要的連接概念,以建立社會結(jié)構(gòu)和社會行動者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即“外在性的內(nèi)在化”和“內(nèi)在性的外在化”(Bourdieu 1977: 72)。慣習是由媒介通過將社會結(jié)構(gòu)內(nèi)在化而發(fā)展出的一系列性情傾向(dispositions)。慣習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或可認知的結(jié)構(gòu),社會行動者可以通過它感知、理解、欣賞和評價社會世界。同時,社會行動者之間的互動,將通過媒介的活動,而被外化為場域中的社會關(guān)系。
一個既定的場域也是一個斗爭的空間(Bourdieu and Wacquant1992: 101)。處于不同位置上的社會行動者們在各自的場域內(nèi)不斷斗爭,以合法化自己的位置,最大化自身利益。那些在某一領(lǐng)域中占據(jù)主導位置的社會行動者擁有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權(quán)力。然而,來自于被主導者的抵抗也從未間斷(Bourdieu andWacquant1992: 102)。社會行動者在這樣的斗爭中所使用的策略包括增加或減少他們的資本,或者“部分或全部改變游戲內(nèi)部規(guī)則”(Bourdieu andWacquant1992: 99)。
三、法律政策研究場域
將社會法律政策研究視為一個場域,其中,社會行動者有研究人員、政策制定者和資助者。研究人員包括:在大學的相關(guān)院系或大學的研究機構(gòu)工作的研究人員,如牛津大學社會法律研究中心;獨立研究人員;在政府部門內(nèi)部工作的研究人員(Genn, Partington andWheeler2004: 12);與政府部門或私人公司合作的合伙制研究人員。資助者包括:研究委員會,如經(jīng)濟與社會研究理事會;慈善研究基金會,例如,納菲爾德基金會;政府部門,如憲法事務(wù)部,內(nèi)政部,貿(mào)易和工業(yè)部門;志愿機構(gòu)和組織,如英國社會科學院(Genn, Partington andWheeler2004: 12)。政府部門的資助現(xiàn)在成為了政策研究資助的主要來源,并且主要用于以證據(jù)為基礎(chǔ)的政策研究。在政府部門資助的政策研究中,通常政策制定者是資助者。
不同的社會行動者在場域中占據(jù)不同位置。在社會法律政策研究場域中,資助者占主導位置,研究人員處于從屬位置,因為政策研究受制于政策資助。資助者的位置擁有權(quán)力資本和經(jīng)濟資本。研究人員的位置則擁有學術(shù)資本。資助者擁有招標和決定中標人的權(quán)力,通過制造激烈的投標競爭,挑選出能夠按照其要求開展研究且承諾提交符合其政策傾向的研究結(jié)果的申請人。資助者提前準備好研究計劃,以控制整個研究過程。他們通常與研究人員簽訂短期合同,并將研究時間表安排的非常緊張,甚至控制研究成果,即什么有用,如何有用,但不問為什么有用。在《評價的政治策略》(The Politics of Evaluation)中提到(Squires and Measor 2005: 23),政策制定者想要的是對他們最有利的部分,即支持的論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至于批判性的觀點,即使存在于完成的報告中,也不會被用到政策制定的文本中。在本質(zhì)上,他們試圖控制批判的政策研究。他們希望用自己的權(quán)力資本和經(jīng)濟資本,壓制所有來自研究人員的抵抗,最終使研究人員自覺服從于政策制定者。社會法律政策研究被用于使政策選擇合法化,而不是指引政策的走向(Squires and Measor 2005: 103)。
在政策研究場域中,研究人員被場域的邏輯所限制,如果想要留下,就必須遵從資助者的要求。他們的研究必須是適當?shù)念愋停谶m當?shù)臅r間完成并獲得有效地推廣以增加在政治市場上成功的機會(Hillyard2004: 8)。在某些研究中,資助者有時甚至會給研究人員下發(fā)模板,這些模板列明所需要的特定信息、收集方式以及展示方式,而幾乎沒有給研究人員留下討論的空間。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即使沒有模板,研究人員也會很自然的按照資助者想要的方式行事。資助者還設(shè)定研究截止日期,并強調(diào)如果未按期提交研究報告,就會處罰研究人員。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充當了資助者的傀儡,完全成為實現(xiàn)政策制定者目的的工具,而無法做出真正的、獨立的和專業(yè)的貢獻(Squires and Measor2005)。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社會法律研究是由大學研究人員開展的。大學自身研究經(jīng)費的下降,使得大學內(nèi)有一種市場化和商品化的趨勢。研究者需要通過競標方式取得外部的研究項目,以短期合同的形式,向政府部門、立法機構(gòu)和其他組織提供符合他們要求的研究成果(Rock and Holdaway 1998: 9-10)。研究合同通常是3至6個月的短期合同(Scraton 2001: 3)。這所帶來的問題是研究人員缺乏安全感,即工作的不確定和不可預知性,這迫使他們在任何可能的時候?qū)で筚Y助或有資助的職位。研究人員總是面臨著時間的壓力,一方面爭取在截止日期前完成研究,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同時去爭取新的合同(Collinson2004: 512)。
獲得研究合同最重要的因素往往不是學術(shù)知識或研究能力,而是人脈。研究人員需要認識可能提供給他們研究機會的研究主管或其他工作人員,以及未來能與他們合作的研究同行(Collinson1998: 503)。不僅如此,研究人員還需要在這些人中擴大知名度,并盡可能的與他們多交流。這使得政策研究受到更嚴重的時間壓力。研究人員需要從已經(jīng)非常有限的研究時間里擠時間做這些。因為如果他們的知名度和專業(yè)性越高,得到的資助就越多(Collinson1998: 504)。有學者提到自己極少在未與資助者溝通的情況下,先提出研究計劃,然后去找資助。而是會通過相反的方式,先了解資助者想要什么,再據(jù)此提出一個研究計劃。在工作的同時,不斷訂立新的合同(Collinson 1998: 510)。研究人員為獲得資助而忙于社交,相應的,就沒有時間去提高研究能力,更新專業(yè)知識。甚至有些研究人員認為提高研究能力并無必要,因為這對于獲取資助不是非常有用。
四、資助者控制研究的手段
前文已提到,資助者通過競爭性招標,以及短期合同來控制研究成果。政府部門要的只是支持其政策的依據(jù)和立刻的答案,所以給予研究人員的時間極少。政策研究的諸多弊病來自那些不切實際的時間表,“用于反思的時間太少,用于在現(xiàn)有知識和方法基礎(chǔ)上建構(gòu)新知識的時間太少……而且用于進行交流和培訓新研究人員的時間也太少”(Harlen1996: 3)。
除了時間問題,研究范圍也是由資助者控制的。這是一種自上而下控制進程的模式,而非由研究人員提出研究范圍的自下而上的模式。研究人員越來越難控制調(diào)查的全過程(Harvie2000)。研究過程的分工越來越細,比如選擇問題、選擇研究方法、取樣、實地考察、解釋結(jié)果等。這些工作由不同的研究人員完成。而項目的形成、開展和傳播方式不再由研究人員決定,而由資助方和管理者掌控。
政策制定者傾向于將研究作為一種工具來合法化和支持他們的政策,或使政策制定者背后的商業(yè)機構(gòu)受益等。在他們的角度來看,政策研究作為工具需要的只是有用性,而不是批判性,以證據(jù)為基礎(chǔ)的政策研究的目標是提高政策在技術(shù)層面的可執(zhí)行性,而不是質(zhì)疑政策本身或他們背后的假設(shè)?!罢咧贫ㄕ邇H強調(diào)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成本效益分析和數(shù)字,并監(jiān)控項目執(zhí)行、項目服從以及簡單收集數(shù)據(jù),沒有動力去質(zhì)詢或進行批判性研究”(Squires and Measor 2005: 29)。
五、研究人員獲取部分獨立性的手段
在一個特定的社會場域內(nèi),總有來自于從屬位置社會行動者的抵抗。在政策研究這個場域內(nèi),處于從屬位置的研究人員對于處于主導位置的政策制定者,除了服從,同樣也有抵抗。雖然批判性的政策研究正在衰退,但是在社會法律研究中還有一些批判性特征。雖然研究人員也不得不做實用性研究以獲得資金,但仍試圖把實用性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轉(zhuǎn)換成批判性的研究成果,或從受資助的項目中擠出一些時間來作批判性的研究。他們?nèi)曰顒佑谡哐芯繄鲇蛑?,但會想方設(shè)法擺脫資助者的主導地位。布迪厄認為,社會行動者可以通過降低對方資本,提升自身資本的策略來改變不同資本的相對價值(Bourdieu and Wacquant 1992: 99)。因此,政策研究場域可以被視為一個斗爭的空間。那些具有豐富經(jīng)驗的研究人員能夠反擊。他們知道如何使用一些戰(zhàn)術(shù)來利用政府的資助去做真正的批判性政策研究。
在政策研究中,資助者使用短期合同和緊張的時間表來控制研究人員,使其沒有時間撰寫批判性報告或投標其他項目,而研究人員則盡力擠出時間或偷回時間(De Certeau 1984: 38-39)。如果研究人員能夠非??斓赝瓿身椖?,使用的時間比合同規(guī)定的更少,他們就會得到一些額外的受資助時間來進行批判性研究或申請新項目。對于有經(jīng)驗的研究人員,他們清楚完成一個項目所需的時間。那么他們就可以在投標時建議的項目期限中擠入一些額外的時間,并把它們掩蓋在不同的標題之下(Collinson2004: 323)。另一種手段是把一個長期項目,包裝成幾個短期項目。政府對于從長遠角度來看的政策研究不感興趣,而短期合同的問題是它沒有給長遠政策研究提供任何空間。如果研究人員將一個長期的項目分成幾個部分,為各部分單獨申請資助,這樣每個部分看起來都像短期項目,但研究人員實際上能夠從事一個長期項目,也許能夠在項目結(jié)束時做出一些真正有批判性的東西。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研究人員也可以申請長期資金,但承諾政府將定期給政策制定者提供中期報告(Hensler2003-2004: 11)。
除了時間因素外,還有其他一些資源可供利用,例如,在研究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這對未來的研究可能是有用的。尤其是對于學生或年輕的研究人員,這些項目就是帶薪培訓,無論從中獲得的是研究技能或研究內(nèi)容。即使由于時間不足或其他原因,政策研究人員無法在這個合同期內(nèi)作出一些批判性的東西,他們也可以在合同結(jié)束后,以不同的觀點或批判性的觀點,重新發(fā)表這些資料。如果他們能獲得在這個項目中所收集數(shù)據(jù)的所有權(quán),他們可以利用這些數(shù)據(jù)來做批判性的研究,或在未來的研究中使用。
政策制定者所使用的另一種手段是嚴格控制研究范圍。相應地,研究人員規(guī)避這種控制的手段是使研究報告看起來像是完成了以證據(jù)為基礎(chǔ)的政策研究目標,并服從了政策制定者的主導地位,而實際上更改了報告的結(jié)構(gòu)或在報告中添加一些發(fā)人深省的部分(Ahearne1995: 174)。正是這些部分使得報告在符合服從的外表下保留了批判的本質(zhì)。
上述手段對于社會法律政策研究場域結(jié)構(gòu)似乎只能有短暫的和較小的影響,但卻使得批判性聲音得以保留。此外,有了這些手段,政策研究者不僅能夠作批判性研究,還可能將批判性研究的技能傳授給新研究人員。德·塞爾托認為“我們永遠不是在空白頁上書寫,而總是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去書寫”(De Certeau1984:43)。也許那些批判性研究成果現(xiàn)階段還不能被政策制定者所采用,但他們對未來政策會有一定的影響。至少,他們已經(jīng)明確了而且定義了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的范圍。例如,20世紀60年代,很多有關(guān)刑事司法的主要定義,概念和系統(tǒng)思考方式來自于政策研究。雖然當時的政策研究人員對于政策制定并沒有多少直接影響,但他們間接地影響了政府在那時以及未來的政策制定。雖然政府起初忽略了這些想法,但最終這些想法會塑造和定義政策研究的場域,當新的政策制定時,政策制定者就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研究人員已經(jīng)預先寫好的文本開始。
六、結(jié)語
在法律政策研究領(lǐng)域中,處于主導位置的資助者和政策制定者常常使用資助控制研究人員以及研究成果。社會法律政策研究人員正在失去其獨立的聲音。法律政策研究應該是創(chuàng)造性和批判性的,它應該提供對于政策制定有價值的建議,應當告訴我們需要有什么樣的政策,為什么需要這樣的政策。而在政策制定者主導的情況下,法律政策研究將會失去這些功能,逐漸淪為支持政策制定者意圖的工具。目前,一些研究人員已經(jīng)意識到上述問題,甚至提出了一些應對手段。這些手段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助政策研究人員保持獨立性,并增加法律政策研究的批判性聲音,而這些獨立的研究成果將最終影響政策制定。
參考文獻:
[1]Ahearne, Jeremy(1995) Michel de Certeau: Interpretation and its Oth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2]Bourdieu, Pierre (1977)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3]Bourdieu, P. and Wacquant, Loic J.D. (1992) An 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Collinson, J. A. (2004) ‘Occupational identity on the edge: social science contract resear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Sociology, Vol.38, No.2, p313-329.
[5]Collinson, J. A. (1998) ‘Capturing contracts: informal activity among contract researcher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Vol.19, No.4, p 497-515.
[6]De Certeau, Michel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translated by Steven Rendall,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7]Genn, D.H., Partington, M. and Wheeler, S. (2006) ‘Law in the Real World: Improv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Law Works, (2004) “Inquiry on Empirical Research in Law: Consultation Document”London: The Nuffield Foudation.
[8]Harlen, W. (1996)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refor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Fiftie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 December 1996.
[9]Harvie, D. (2000) ‘Alienation, Class and Enclosure in UK Universities, Capital and Class, Issue 71, p103-32.
[10]Hensler, D. R. (2003-2004) ‘Reflection on the Use of Empirical Research in Legal Policy Reform,Newcastle Law Review, Vol.7, No.2, p1-12.
[11]Hillyard, P. (2004) ‘Leaving a “Stain upon the Silence”: Contemporary Criminology and the Politics of Dissent, British Journal of Criminology, Issue 44, p 369–90.
[12]Melville, A. and Quirk, H. (2007) ‘The Hands That Feeds Us: Negotiating Socio-Legal and Criminological Policy Research, ESRC application.
[13]Monbiot, G (2000), CaptiveState: The Corporate Takeover of Britain.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4]Rock, P. & S. Holdaway (1998). /Thinking about criminology: Facts are bits of biography. In Holdaway, S. & P. Rock (Eds.), Thinking about criminology,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5]Sarat, A. and Silbey, S. (1988) ‘The Pull of the Policy Audience, Law and Policy, Vol.10, No.2&3, p97-166.
[16]Scraton, P. (2001) ‘A Response to Lynch and the Schwendingers, The Critical Criminologist, Vol.1, No.2, p1-3.
[17]Squires, P. and Measor, L. (2005) ‘Below decks on the youth justice flagship: the politics of evaluation, The Politics of Evaluation: Participation and Policy Implementation,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University of Brisol.
[18]Van Swaaningen, René (1999) ‘Reclaiming Critical Criminology: Social Justice and the European Tradition, Theoretical Criminology, Vol. 3, No. 1, p 5-28
[19]Weiss, Carol H. (1972) Evaluation research: methods for assessing program effectivenes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