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條”一刺,奸佞束手
——小議西漢時期的《刺史六條》
陳煜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副教授
國很早就出現中央派巡視員監(jiān)察地方的實例,并且還專門為此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武帝時的《刺史六條》。這六條為:
第一條查地方土豪勢力(強宗豪右)在買房買地上面有沒有違反中央之前定下的限購政策,有沒有恃強凌弱、以眾暴寡的行為。
第二條查地方二千石官(主要指地方州郡的郡守)有沒有不聽中央指揮,背公向私,貪財好利,魚肉百姓,聚斂為奸的行為。
第三條查二千石官在司法工作中,有沒有在案情事實尚未清楚、證據尚未確鑿充分的情形下就搞逼供信,強判死刑的行為;而在其他行政工作中,還要看這類官員有沒有按照個人的喜怒而濫賞濫罰,有沒有為搞面子工程而讓老百姓深惡痛絕,以及有沒有散發(fā)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言論的行為。
第四條查二千石官在任用下屬干部時,有沒有做到公正公平,有沒有任人唯親,搞裙帶關系的行為。
第五條查二千石官的這些子弟,也就是“官二代”們有沒有借著老子的光而有恃無恐、欺男霸女,并在地方上接受別人請托,幫忙辦事。
最后一條則要查二千石官有沒有與地方黑惡勢力互相勾結,搞權錢交易,為所謂的“哥兒們義氣”而不惜違法亂紀。
這六條以及它所反映出來的西漢巡視制度,有三個很明顯的特點:
第一,小官刺大官。六條主要刺秩二千石地方郡守一級的官員,而刺史不過是六百石的官員。地位雖卑,不代表權力不重,相反,作為代表朝廷巡視地方的刺史,其有很大的監(jiān)察權,他們不受郡國的控制和指揮,也不和郡守在同一個衙門辦公,不必仰人鼻息。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直接向皇帝面陳奏事。所以,官雖小,權卻大,所以自然底氣足?!稘h書·何武傳》就記載:何武當揚州刺史時,在彈劾二千石官員前,會讓對方知道自己將要告發(fā)他哪些罪過,如果該官員認罪,何就不向皇帝全盤揭
我發(fā),那么最壞結果不過免官;但如該官拒不認罪,就全盤揭發(fā),最后的結果就是官員抵罪,乃至處死??梢姶淌窓嗔χ?。制度為什么這么設計呢?明末清初的顧炎武說出了個中緣由:刺史的地位低可激發(fā)他的激昂之氣和斗爭精神,而權力大則可以讓他推行他的志向。
第二,刺大不刺小。這就是說,刺史主要刺大吏,刺大事,而不是面面俱到,什么都管?!稘h書·朱博傳》中記載,朱博在當冀州刺史時,有一天準備下鄉(xiāng)去巡視,結果剛要出衙門,就發(fā)現有好幾百人堵在門口,這些人有的要告狀,有的要申冤。朱博的手下就建議朱博暫緩巡視,先應付眼前局面。朱博不干,而讓手下對這些人說,想要告縣丞、縣尉的,自己到郡里去告,刺史不管這些人;想要告二千石官的,等本刺史巡視回來,再來告;如果百姓有其他冤枉,或者想要告小偷小摸或者強盜搶劫的,要到各自所屬的部從那里去告。朱博三言兩語就把今天我們所稱的立案管轄范圍說得很清楚了。刺大不刺小的好處是,使得刺史可以集中精力辦理最為要緊的事,而避免限于地方瑣事當中。
第三,范圍有限度。當然,巡視也得有必要的限度,刺史所履行的主要是監(jiān)察的職權,而不是地方行政的權力。一旦將監(jiān)察權凌駕于地方行政權之上,勢必會對地方政務造成損害,甚至架空原來的郡守。這方面也有歷史的教訓。據《漢書·鮑宣傳》載,西漢末年,有個叫鮑宣的人,熟讀詩書,通曉經術,在擔任地方官時,積累了很多行政工作經驗。但是后來擔任豫州刺史之后,僅僅一年多,就被一個叫郭欽的官員彈劾,因此丟官去職。郭欽的理由是鮑宣在做刺史時做事繁瑣苛嚴,還親自代二千石署吏審理判決案件,進行監(jiān)察工作時,監(jiān)察的內容已經超出了六條等等。所以鮑宣雖然有才,但做的事情超出了六條的限度,已經越過了刺史的職權,當然也因此而要受處罰。
正所謂:六條一刺,奸佞束手。循吏輩出,氣正風清。今天我國的巡視工作,也得經?;?、制度化,抓住重點,敦行不迨。這既是歷史的啟示,也是形勢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