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志偉
?
詮釋真教育的核心內涵
文/秦志偉
教育改革是必然的,雖然道路崎嶇。問題是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革?筆者在教育戰(zhàn)線上工作了三十三年,認為衡量的尺子只有一把,那就是能不能做真教育。
真教育應是有色彩的教育,是立足于師生人生長遠發(fā)展的教育,是深植于生活的教育。它的實施過程必須尊重科學。它瞄準校內校外,關注課堂內外,書本和實踐并重。
在四川省崇州市崇慶中學的標準里,不只是持有教師資格證的專業(yè)人士才是老師,社會力量中的家長、社會賢達也是老師,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教育優(yōu)良生長的結果,體現(xiàn)著教育的規(guī)律和力量,一樣可以受聘進入崇慶中學的課堂。
同時,學校對校園文化建設提出“三品”目標,即“學校有品位”“教師有品味”“學生有品行”,以“三品”促“四成”(成長、成人、成才、成功)。學校有品位,也就是說學校要環(huán)境優(yōu)美,設施齊全,溫馨和諧,富有特色,即所謂“風化淳一,著道弘義,格于教化,運祚長遠”;教師有品味,也就是說教師要充滿愛心、受人尊重、敢于創(chuàng)新、富有激情,即所謂“德才兼茂,詳明教理,賢良率教,尊于一域”;學生有品行,也就是說學生要習慣良好、身心健康、品行端正、富有個性,即所謂“忠純表儀,克己通達,恭儉仁厚,文武方正”。
老祖宗治史的最高境界是“秉筆直書”,那么獻身于真教育的人就應該“秉真直行”。
首先要能靜下心來琢磨教育形態(tài),琢磨教育形態(tài)的正面和背后,因為教育就像一枚硬幣。要甘于寂寞,有耐心,潛得下心來。
其次要心有定力。要做真教育,紛擾是回避不了的,干擾、干涉、不解肯定會紛至沓來,家長的擔憂、社會的理解、內部人士的鼓噪,如果等待這些消極因素自動消失,那么在孩子們的臉上除了看見痛苦的折騰和折騰的痛苦,還會看見什么?等待就是痛失良機,就是懶惰,就是對未來犯罪,因為保守不前的理由正是積極進取的理由。
最后就是科學謀劃問題。教育干系重大,必須有一個志同道合的高效率的團隊,群策群力,論證評估,不能搞一意孤行。借人智慧就是最高智慧,科學謀劃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
教育的探索者未必就是教育的殉道者。即便就是殉道者,也要有敢下地獄的勇氣和決心。真教育的實踐與探索就是讓教育回歸起點,避免它有時營養(yǎng)不良,有時又野蠻而瘋狂地發(fā)展。
學校首先從微觀層面入手,改變教學評價機制,把過程考核與目標考核相結合,把單項考核與全面考核相兼顧,把全員考核與集體考核搭配。例如單是對教學而言,考核數(shù)字固然很重要,但是更應該看重隱藏在數(shù)字背后的數(shù)據(jù)意義。
其次,本著發(fā)展性和多元化建立健全學生成長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根據(jù)教育部和省市有關文件精神,學校結合實際制定了《崇慶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方案》,包括道德品質、公民素養(yǎng)、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xiàn)等六個方面。方案在指導思想和評價原則上充分體現(xiàn)了“思·問”教育對學生發(fā)展評價的全面性、導向性、過程性和人本精神。在評價內容與要求上力圖體現(xiàn)學生能夠正確處理好與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對學生的基礎性發(fā)展目標、學科學習情況、學業(yè)成績、綜合實踐活動等方面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再次,建立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多元平臺。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不只是讓學生“看一看”,更要讓學生“動一動手”。崇慶中學設有50個社團,開發(fā)108種校本課程,掛牌的社會實踐基地12個,涵蓋人文歷史、藝術、科研、醫(yī)學、生產(chǎn)、生活等各個方面,不僅僅讓孩子們獲得知識,更要獲得了思想力和批判力。
最后,以“一體兩翼六環(huán)節(jié)”數(shù)字化課程模式為引領,提高了課堂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教育工作者既然選擇把教育作為自己的畢生追求,為了不留下遺憾,只有潛下身子,投身真教育。
(作者單位:四川省崇州市崇慶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