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輝+李清江+崔杰+孫瑜+吳明
[摘 要]網絡的共享性和交互性,將資源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拉近了人員交流的距離。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但是在實踐中大部分學生將時間放在了微信微博上,網絡學習呈現出低效性。本文在分析網絡環(huán)境對大學生支撐作用的基礎上,探究大學生進行網絡學習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網絡環(huán)境;大學生學習;交流探討
一、網絡環(huán)境對大學生學習的支持作用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網路已經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網絡教學平臺、空中課堂都是重要的學習資源。網絡信息顯示的多樣化,知識處理的信息化以及快捷化虛擬的學習環(huán)境都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便利。
(一)情境支持
建構主義認為,真實的問題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認知沖突,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真實的問題情境更能夠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借助新查找的資料完成對新知識的自主建構,促進知識的遷移。但是,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是由教師描述或者通過圖片視頻等展示問題情境,這些情境都是通過虛擬形成的,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對問題的真實性認識和感受。網絡環(huán)境既是虛擬的環(huán)境又是真實的情境,通過時間和空間將人們聯系在一起,問題的心事更加及時也更加真實,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情境。
(二)交互支持
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制采用的是教師中心的講授制教學法,從知識傳遞的方向來看是單一的教師向學生的知識灌輸;從互動關系來看,表現為單一的“問——答”形式,這種單向的交流使得教師無法顧及到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學習效率自然也會下降。網絡環(huán)境通過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終端技術的聯系,為學習者提供了多樣化的交互手段,學生關于問題的解答可以上傳至網絡公眾平臺與他人進行交流,教師、學生也可以借助網絡就問題展開交流和互動,不斷地對問題進行擴展性的研討,促進了學生的主動學習。
(三)資源支持
網絡環(huán)境將世界各地聯系在一起,各地區(qū)不再是相互割裂,而是形成一個互動聯系的整體。網絡環(huán)境豐富多樣的資源具有公開性和共享性,學生借助網絡可以迅速地查找到各個地方的資源,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和總結。同時,借助資源的共享性,網絡上的資源得到了及時的更新,學生在網絡上可以了解到最新的資源,這些互通性保持了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同時,網絡資源將圖像、文字以及視頻集合在一起,資源的形式更加豐富,使抽象的理論知識更加形象化、具體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具有學術性的抽象的理論知識。這些資源為大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重要的支撐,一方面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另一方面為學生新知識的學習提供形象化的資源支撐。
二、網絡環(huán)境下引導大學生有效學習的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網絡硬件系統(tǒng)
網絡是大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良好的網絡系統(tǒng)的建構是學習的重要保證。目前,各學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為學生提供有效的網絡資源,但是校園網的網絡設備更新換代周期短,作為學校要對已有的網絡系統(tǒng)進行評估,及時更新過時的設備,保證學生上網的暢通。同時,要保證局域網的安全性。網絡安全指的是學生在查找信息的過程中,不泄露個人信息,不受到病毒的侵擾,這就需要在校園網終端設置“電子警察”,對外來信息進行篩選,去偽存真。
(二)變革高校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
網絡學習的推廣需要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將課堂教學作為學習的主要方式,學生大部分的知識是從課堂中獲得的,教師和學生對課下的自主學習并沒有計劃。新課程改革在不斷地推廣,高校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而應該順應形勢,逐漸改進教育理念。大學生大多是成年人,是學習的主要負責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樹立一種觀念,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是需要學生自己進行規(guī)劃和設計的,課堂學習不是學習的唯一途徑,不是知識獲得的重點,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新知識的學習提供引導,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支撐。課堂教學模式也要由傳統(tǒng)的教師講授制向學生主體課堂轉變,實行翻轉課堂模式,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欲望,才能夠保證網絡學習的有效性。
(三)網絡環(huán)境與課堂環(huán)境相結合
學生自主展開的網絡學習是零散的,不能夠有效地進行滲透,對本專業(yè)的學術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研究和滲透。學生的網絡學習需要教師的引導,而教師引導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與課堂學習相結合。在課堂學習前,教師可以通過話題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圍繞課堂內容查找相關資料,完成對新內容的自主學習,明確自己對于新內容的困惑,帶著思維走進課堂。在教師教學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新知識展開進一步的延伸學習,包括對課堂理論的進一步學習,相關理論的學習等。網絡學習的一個重要弊端是內容的散雜性,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就有效地保證了內容的有效性,并通過課堂內容的遞進性,是網絡學習也具有層次性。
(四)建立網絡交流平臺
網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交互性,交互性不僅包括資源的交互性,而且包括學生溝通的交流性。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獨立地完成對內容的基本學習后,需要就內容展開交流和互動,這才能完成對內容的深化以及對新內容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是教師和學生相互交流的途徑。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在課堂中并不能夠完全傳遞給學生,而借助網絡平臺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循序漸進地上傳至公共平臺,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撐。
綜上所述,網絡上豐富的資源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重要保證,但是資源的繁雜性也造成了一些負面的影響。作為教師和學校,就是要為學生提供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改革教學結構和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將網絡與課堂聯系起來,保證內容的層次性和有效性,并借助交流平臺,促進師生、生生的交流和互動。
參考文獻:
[1]劉素方. 網絡對大學生非正式學習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3.
[2]翟緒,盧小君,張國梁. 大學生網絡自主學習影響因素研究[J]. 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3:8-13.
[3]劉沖,趙建斌,李萍. 網絡環(huán)境對大學生學習績效的影響研究[J]. 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06:26-29.
作者簡介;馬文輝(1981-1-1),男,漢族,籍貫:黑龍江齊齊哈爾,單位:齊齊哈爾醫(yī)學院計算機實驗室,職稱:講師 ,研究生,碩士學位,研究方向: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