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婷
[摘 要]《弟子規(guī)》是當今炙手可熱的蒙學讀本。論文從《弟子規(guī)》的教育價值觀內涵、作為蒙學經典的《弟子規(guī)》及其教育意義、《弟子規(guī)》的當代教育價值三方面展開論述,最后闡述怎樣將《弟子規(guī)》中的傳統(tǒng)教育價值觀作用于社會。
[關鍵詞]蒙學經典;傳統(tǒng)教育價值觀;《弟子規(guī)》
一、作為蒙學經典的《弟子規(guī)》及其意義
《弟子規(guī)》作為我國著名的傳統(tǒng)蒙學教材中的一種,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觀。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遵守孝悌這樣的傳統(tǒng)道德,使他們從小就樹立一個正確的觀念,做一個符合社會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和準則的人。
(一)蒙學經典在中國教育史上的作用
兒童接受蒙學經典教育,就會變得知書達禮,胸懷寬廣,學習能力倍增,有助于他們成才。
(二)《弟子規(guī)》的獨特教育意義
中國古代,在蒙學經典教材和蒙學經典教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教育實踐經驗?!兜茏右?guī)》是一本有一千多字的小冊子,其中蘊含了“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等思想。這符合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就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孝、悌、仁、愛”,這些都是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倫理、規(guī)范,對于形成中華民族精神和價值觀念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弟子規(guī)》的教育價值觀內涵
“教育價值觀是指作為社會現(xiàn)象的教育存在與發(fā)展對人的生存與生存環(huán)境的意義,以及人對教育自身的意義、作用的一種評價的思想體系。它是把教育領域中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從認識上加以系統(tǒng)化、理論化,成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教育行為選擇的重要依據(jù)。”
(一)不同歷史時期的教育價值觀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教育價值觀
在教育史上有重要意義的價值觀是春秋時期孔子的“學而優(yōu)則仕”, 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統(tǒng)治人才這一教育目的。
2.秦漢時期的教育價值觀
秦漢奠定了儒學在中國封建社會教育中的獨尊地位,它是我國統(tǒng)一的封建社會發(fā)展初期。秦朝崇尚法制教育,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漢朝確立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教育價值觀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zhàn)亂頻繁,也使得教育事業(yè)處于大變革、大轉軌的時期。魏晉形成了“自然主義”的玄學思潮,順應人的自然本性的發(fā)展是教育的最終歸宿。
4.隋唐時期的教育價值觀
隋唐時期是封建社會的繁盛時期。由于統(tǒng)治者推行開明的統(tǒng)治政策,這個時期的教育事業(yè)蓬勃發(fā)展??婆e制度產生。
5.宋朝時期的教育價值觀
宋朝推行“興文教”的政策,統(tǒng)治者尊孔崇儒,形成了新的思想——理學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的統(tǒng)治思想。
6.明清時期的教育價值觀
明朝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封建國家統(tǒng)治,極力倡導程朱理學。教育家王守仁提出了“學以去其昏蔽”的思想,強調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yǎng)。清朝也激勵推崇孔子的學說。
7.近現(xiàn)代的教育價值觀
是從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國的教育近代化開始了。這個時期的中國教育仍然以傳統(tǒng)的封建教育為主,相繼出現(xiàn)洋務學堂和教會學校。到現(xiàn)代,社會主義改造后,教育為人民服務就是這個時期的教育價值觀。
通過對歷朝歷代的教育價值觀的梳理發(fā)現(xiàn),兩千多年來孔子的儒家文化占據(jù)主流地位,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孝”。中國傳統(tǒng)的教育價值觀重視修身,重視對兒童的蒙養(yǎng)教育。
(二)《弟子規(guī)》中的教育價值
隨著“國學熱”的不斷升溫,剖析《弟子規(guī)》中的教育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
1.《弟子規(guī)》強調儒家忠孝思想
“孝”是建立全民族共同的文化紐帶,“孝”和“不孝”這種觀念已經深入人心,變成人們辨別行為對錯的重要價值觀?!兜茏右?guī)》把孝悌放在前面,用“父母命,行勿懶”等語句告訴后人,如何從日常小事踐行孝道以及孝養(yǎng)父母的身、心、志。
2.《弟子規(guī)》包涵養(yǎng)成教育思想
《弟子規(guī)》就是教會人們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讀《弟子規(guī)》可以讓生命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從養(yǎng)成主義學說來看,從小不養(yǎng)成好習慣,長大以后就很難改正?!兜茏右?guī)》講,帽子必須戴好,衣服必須穿戴整齊,襪子和鞋子穿的也要合適。
3.《弟子規(guī)》蘊含君子文化
仁、義、禮、智、信是人立于世的根本。具有一顆仁愛的心即使不能成為帝王將相,也會是個正人君子。只有每個人都向這個方向努力,人生活的世界才會更加美好和諧。
三、《弟子規(guī)》的當代教育價值
(一)當代教育過程中傳統(tǒng)教育價值觀的忽略
基礎教育片面追求學生成績卻忽略對學生的做人教育,因此,很多教育家和學者提出了“素質教育”。課堂上重視語文、數(shù)學等考試學科,卻忽略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傳統(tǒng)儒家啟蒙經典則遭到冷漠乃至漠視,國人的道德滑坡就不足為奇了 。
(二)《弟子規(guī)》對當代教育價值觀的啟示
1.強調校園文化建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教育強調育人功能,育人為先。這就要求提高小學教師的教育學、心理學水平,此外還要有一定的國學修養(yǎng)。學校應加大力度,把學校作為對學生進行經典教育的主要陣地?!白寣W校的一磚一瓦都會說話”是每個學校管理者的努力目標。努力做到讓“校園每堵墻壁都能說話,每個空間都能育人”。
2.注重家庭教育,構建傳統(tǒng)孝文化
社會、學校、家庭是教育的三大陣地。有些家長往往忽視家庭教育,認為孩子教不好都是學校和老師的錯。殊不知,父母的道德觀念會體現(xiàn)在他們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態(tài)度中,而父母是兒童最早的認同和模仿的對象,兒童會以觀察學習的方式受到父母的影響。
3.創(chuàng)設積極情境,重建社會經典文化
社會教育應該擔負起創(chuàng)設積極情境的責任。首先,社會風氣對兒童品德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其次,電視、書刊等構成的大眾傳媒對兒童的成長正在產生著越來越深刻的影響。他們的事跡代表了社會發(fā)展的方向、當代價值觀取向及時代精神,應該大力弘揚。反之,經??幢┝﹄娪暗膶W生就會比其他學生表現(xiàn)出了更多的攻擊性行為。如將“感恩、敬老、養(yǎng)老、送終、敬享”作為新規(guī)范,通過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出去。
總而言之,如《弟子規(guī)》這樣的蒙學經典是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最寶貴的文明遺產,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觀。因此,重建中國社會的經典文化不僅有著現(xiàn)實的精神需求,而且有著深厚的文化心理積淀。大力主抓兒童教育,必定能達到全民族的道德素質提高。把像《弟子規(guī)》這樣的蒙學經典中的傳統(tǒng)教育價值觀作用于社會,必然能夠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參考文獻:
[1]1.陳景磐.孔子教育思想[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2]錢文忠.錢文忠解讀《弟子規(guī)》[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
[3]伍新春.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清.李毓秀.(張志萍 注評)弟子規(gu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