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鑫
中國人用書信作為往來溝通的方式,可以追溯至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如《古詩十九首》:“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書札就是信函);上言長相思,下言久離別。”后來,古人在寫信時,往往會在信首或信尾的地方寫上“某某頓首再拜”,那為什么要用“頓首”二字呢?
自古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古人尤其重視“禮”,因此制定了許多禮儀規(guī)范?!吨芏Y·春官·大?!酚小熬虐荨薄没?、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拜,在古代是行敬禮之意,九拜是按當時的跪拜動作和對象,做了嚴格的規(guī)范,也就是依不同的等級、社會身份,在不同的場合所使用的九種跪拜禮儀。所以前四種稱為“正拜”,即常用之拜禮,后五種則依附于四種正拜。不過流傳下來,比較常見使用的則為稽首和頓首。
稽首是一種俯首至地的最敬禮,一般用于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書經(jīng)·舜典》∶“禹拜稽首,讓于稷契暨臯陶?!薄吨芏Y·春官·大祝》∶“稽是稽留之義,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彼裕资浅甲訉跛械穆≈囟Ь吹拇蠖Y,不僅施禮者要屈膝跪下,并且頭拜到地上后還要停留較長一段時間。
如《左傳·宣公二年》∶“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边@是臣子對國君所行之大禮。又《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上載∶“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鼻貢x交兵時,秦將孟明戰(zhàn)敗被俘,晉襄公聽信文嬴的話放他回國,雖然晉襄公是敵國的君王,孟明在謝罪時還是對他行稽首之大禮。因此,后來有些文人向皇帝上書時首尾就會用“稽首”二字以示恭敬。
頓首和稽首是有區(qū)別的。頓首是跪拜在地,然后引頭至地,就立即舉起。因為頭觸地的時間很短,只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吨芏Y·春官·大祝》注:“頓首拜,頭叩地也。”疏:“頓首者,為空首之時,引頭至地,首頓地即舉,故名頓首?!鳖D首是古代跪拜禮節(jié)中較輕的一種,一般用于地位相等或平輩間。而這種頓首禮,莊重卻不過于謙卑,所以后人給君王以外的人寫信時,在首尾處就采用“頓首”二字以示禮貌。
如李陵《答蘇武書》末尾稱“李陵頓首”;王羲之寫給住在山陰的朋友張侯的慰問信∶“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鼻疬t《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薄杜c陳伯之書》是一封文情并茂的招降信,作者丘遲用“頓首”作為書信的開頭和結尾,不卑不亢地表現(xiàn)出對收信者的敬意,也表達了自己勸降的誠意。
隨著資訊的快速傳遞,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變得多元化,古代的這些繁文縟節(jié)也被簡化了。如果人人都能夠以真誠、善良、忍讓的心去和人交往,對方必能感受到自己的心意而互相體諒、尊重,其實這就是最大的“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