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孜婉古麗·吾其孔古再力努爾·吐拉甫(新疆藝術學院美術系 新疆烏魯木齊 830049;新疆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新疆烏魯木齊 83003)
略述史前新疆與中亞地區(qū)陶器造型及紋飾
熱孜婉古麗·吾其孔1古再力努爾·吐拉甫2(1新疆藝術學院美術系 新疆烏魯木齊 830049;2新疆藝術學院附屬中等藝術學校新疆烏魯木齊 830023)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項偉大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由于史前新疆和中亞地區(qū)陶器文化由于地緣關系和地理環(huán)境許可的情況下進行著各種交流,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其陶器文化在器形、紋樣等方面都有著許多共同的審美追求。
史前;新疆;中亞;陶器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6.099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文化特征之一,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項偉大的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從人類文明歷史的角度出發(fā),石器的發(fā)明固然意義重大,但無論其造型如何別致,工藝和技巧多么嫻熟、高超,其僅止于對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外形的改變上。而陶器的發(fā)明則是人類通過一定的手段方法改變事物的內在屬性,將客觀存在的自然物質變?yōu)榱硪环N全新物質,不論是其物理屬性、造型而言,陶器都是以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所不存在的事物,是人類所特有的也是全新的文化創(chuàng)造。史前新疆和中亞地區(qū)也經歷了這樣的一個時期,陶器也是史前新疆和中亞地區(qū)文化史和藝術發(fā)展史在原始時期成績最突出的品種之一。[1]
由于史前新疆和中亞地區(qū)陶器文化由于地緣關系和地理環(huán)境許可的情況下進行著各種交流,彼此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可追溯到遠古時期,其陶器文化在器形、紋樣等方面都有著許多共同的審美追求。
考古發(fā)現(xiàn),公元前2000年前后至公元前700—前200年,新疆陸續(xù)步入了青銅時代和早期鐵器時代。在這時間跨度,陶器已廣泛流行。從地域范圍來分,天山以東地區(qū)的哈密、巴里坤、伊吾、鄯善、吐魯番,天山以南地區(qū)的孔雀河古墓溝、小河墓地、庫車縣的哈拉墩遺址以及尼雅和克里雅河流域;天山以北地區(qū)的烏魯木齊烏拉泊水庫、尼勒克縣吉林臺遺址、阿拉溝以及木壘、吉木薩爾、伊犁、阿勒泰以及昆侖山以北地區(qū)的遺址中出土的陶器無疑是新疆最早的陶器。與新疆在同一時間跨度中,在中亞的費爾干納、七河等地區(qū)的歐亞草原青銅時代最為重要的考古學文化之一的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址也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陶器。從已有的資料看,在新疆地區(qū)的喀什的塔什庫爾干地區(qū)、伊犁地區(qū)、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塔城地區(qū)、烏魯木齊等的遺存中均可以看到中亞安德羅諾沃文化遺存。從地理位置來看,費爾干納地區(qū)位于吉爾吉斯坦的南部,天山七河地區(qū)的西南,與新疆喀什地區(qū)接近;帕米爾地區(qū)在費爾干納地區(qū)的東南部、塔吉克斯坦的東部與我國帕米爾高源相連,邵會秋在《新疆地區(qū)安德羅諾沃文化相關遺存探析》一文中指出:“從現(xiàn)在的遺址看,安德羅諾沃文化聯(lián)合體向新疆地區(qū)擴張的路線可能存在著三條:第一條是從七河地區(qū)經伊犁河谷這一天然通道進入伊犁地區(qū);第二條是從東哈薩克斯坦地區(qū)進入塔城等地區(qū);第三條是通過費爾干納盆地和帕米爾高原到達了塔什庫爾干地區(qū)?!盵1]可見,在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前200年間,新疆和中亞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從目前考古資料來看,以天山東部地區(qū)哈密天山北路墓地,鄯善洋海早期墓葬以及阿斯塔那、哈拉和卓等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來分析,基本上是夾砂紅陶、手制、紅色陶器,黑色彩繪,花紋主要有倒三角、鋸齒紋、豎線紋、水波紋等,器形主要是單耳罐、單耳杯、腹耳壺、缽、钚等器形。田衛(wèi)疆、周龍勤在《史前時期的新疆》中指出:“哈密天山北路出土的陶器中的單耳罐、四耳罐,雙手掌紋、拆線三角紋、水波紋等都與甘肅河西走廊的四壩文化的發(fā)現(xiàn)如出一轍?!盵2]“新疆的彩陶與甘肅河西走廊西端的馬廠類型、火燒溝類型文化及沙井中文化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這可以從它們共有的單耳罐、小把杯及彩繪花紋中的三角紋、豎條紋等方面隱顯出來。”[3]“這是中原農耕文化西披的直接證明,越靠近東部,這種特征越加明顯了”[4]而以天山以北地區(qū)伊犁河流域及阿勒泰等地出土的彩陶來看,陶器均夾砂紅陶、手制,主要器形是壺、盆、碗、單耳杯、無耳罐,紋飾主要有三角紋、棋格紋、折線紋、網絡紋、杉針紋等為主。對此田衛(wèi)疆先生指出:“伊犁河發(fā)源于我國新疆境內,向東向西北流入哈薩克斯坦境內的巴爾喀什湖。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伊犁河流域,蘇聯(lián)學者從20世紀40年代已發(fā)掘墓葬數(shù)百座,伊犁河上游新疆境內的上述文化特征與下游哈薩克斯坦境內的發(fā)現(xiàn)基本相同,它們應屬同一考古文化?!盵5]又如:“肩腹部帶鋬的陶罐很早就流行新疆天山南北。天山地區(qū)鐵器時代的墓葬,如烏魯木齊南山的阿拉溝古墓、魚兒溝古墓、東風廠古墓等,經常發(fā)現(xiàn)這種類型的器物,陶罐鋬通常位于器物的頸腹部交接處。其中一類頸部粗大一些,另一種類型頸部較細。新近發(fā)掘的伊犁河谷地加勒格斯哈音特石堆墓地也發(fā)現(xiàn)同類陶器。上述墓地的年代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初年之間,一般認為是塞種人墓地。鐵器時代晚期同樣類型的陶器也出現(xiàn)于中亞地區(qū)游牧人墓葬中?!盵6]再如:“塔城衛(wèi)生學校遺址,托里縣薩孜村古墓、塔城市二宮鄉(xiāng)下喀古爾遺址,塔什庫爾干下坂地墓地,尼勒克窮科克遺址,阿克不早溝和薩爾布拉克遺存外,新疆地區(qū)還存有著其它可能與中亞安德羅諾文沃文化相關的遺存,新塔拉遺存存在著兩種文化因素,一種是來源東方的彩陶文化因素;而另一種因素是壓印或刻劃的短折線紋、點紋等陶器遺存,這種遺存在東部甘青地區(qū)非常少見,但在安德羅諾文化系統(tǒng)中較為流行。這時期安德羅諾沃文化聯(lián)合體已經擴張到了新疆的伊犁和塔城地區(qū),而焉耆盆地與伊犁地區(qū)雖然隔著天山山脈,但兩地的直線距率非常近,而且中間有開都河等許多山間河谷,伊犁地區(qū)的安德羅諾沃文化因素很容易傳播到焉耆盆地。因此新塔拉遺存的壓印花刻劃紋陶片因素很可能來源于安德羅諾沃文化系統(tǒng)的影響。[7]
費爾干納盆地作為與新疆邊界相鄰的一盆地,是中亞最重要的綠洲之一。費爾干納盆地又稱費爾干納谷地,它位于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坦三國交易區(qū)。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前,費爾干納盆地興起了一種明確的定居文明,在這里孕育了楚斯特彩陶文化,還有達維爾津、飲貝、阿什卡爾、奧什等聚落遺址,出土的陶器類型包括陶杯、拆腹體、圓椎形罐、壺等,紋飾主要有三角紋、菱形紋、敘線紋、網格紋等幾何紋飾。彩陶均為手制,紅色陶衣,黑色彩繪。
通過對新疆和中亞相鄰兩地出土的陶器情況的分析,發(fā)現(xiàn)兩地陶器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對此,陳戈先生指出:“至于費爾干納楚斯特文化的彩陶,在其花紋母體和紅衣黑彩,由內彩的情況與新疆彩陶相似或相同....考慮到費爾干納與新疆在地域上毗鄰,而楚斯特文化的年代據蘇聯(lián)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列寧格勒分所碳十四實驗室測定結果,與新疆彩陶的年代比較接近,二者可能有一定的聯(lián)系?!盵8]。穆舜英也認為:“伊犁河流出土的圜彩陶缽、犁形彩陶的造型和紋飾都與楚河流域的彩陶風格極似,這可能與當時活動于廣大中亞和中國伊犁地區(qū)的塞人文化有關?!盵9]當然,對以上新疆和中亞的史前陶器的諸多聯(lián)系,我們認為是一種必然,因為,在古代新疆和中亞地區(qū)之間的國界線是不存在的,在地理環(huán)境許可的情況下,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暢通無阻地進行著各種交流,這不足為怪。
從上文的分析中,認為新疆的東部地區(qū)因接近中原文化地帶,在陶器的造型、紋飾上存在著某些相似性。而新疆的南、北部因接壤與中亞地區(qū)陶器在器型、紋樣、陶色等方面都有明顯的相似性和共同的審美特性??偨Y如下:其一,在時間上,都在青銅時代和早期鐵期時代,其二,在紋樣以幾何形為主有:三角網紋、菱形紋、棋盤格紋、折線紋等多變的幾何形紋飾圖案。形式抽象,動、植物紋樣較少。其三,從陶器造型看,有罐、杯盆、缽、碗、壺、單耳陶罐、單耳陶杯、單耳缽、雙耳陶罐、帶流嘴陶壺、帶流杯、帶流釜。其四,從工藝來看,均采用了彩飾、印紋、刻紋、壓紋等手法。
上述史前新疆和中亞地區(qū)陶器造型紋飾等的共同特征尤其在新疆察吾乎溝文化、費干納楚斯特文化中的中、晚期普遍存在并流行。這如同郭物先生所言“中亞彩陶流行以直線幾何紋為主題構成的三角紋、棋盤紋、折線紋、菱形紋、鋸齒紋等。這種主題紋飾與察吾乎文化中的拜勒其爾墓地、察吾呼溝數(shù)處墓地、巴侖臺哈和其罕一號墓地、輪臺群巴克墓地出土的彩陶圖案相似。察布查爾索墩布拉克墓地、夏臺墓地彩陶圖案中的新月紋、三角紋等與中亞楚斯特文化相似。”[10]
史前新疆和中亞這久遠而輝煌的陶器藝術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在其意義及共同性背后,顯然隱含和折射出人類造物藝術的某些必然的因素。其定義在于:第一,陶器藝術是那時代的物質和精神的真實寫照,它反映了當時生活在這一區(qū)域人民的生活生產狀況以及對美的追求;第二,它標志著生活在史前新疆和中亞人們藝術的把握世界的真正的開始,從為了實用到有意地進行藝術創(chuàng)造,體現(xiàn)了人們的意志、情感和智慧;第三,陶器造型的樸素自然,紋飾的自由、隨意、拙稚,反映了當時人們在藝術初創(chuàng)時期的那份激情與可愛。第四,陶器的共同發(fā)展反映出在經濟發(fā)展上的相似性。陶器的發(fā)明與使用與農耕經濟的發(fā)展相關,以農耕定居為主史前新疆中亞的經濟和生活方式決定了陶器的產生。第五,從陶器技術發(fā)展層面來看,可以說,陶器的形體中可以看出兩地在制陶技術和工具水平發(fā)展的一致性,這種相似性也導致兩地在陶器的器形、紋飾的題材、內容、技法等方面的共同性。如陶器從制坯到燒制成形、紋飾的刻劃描繪技巧、對火候黏土性能和對色彩的應用等等技術和工具水平需要一定的制陶技術,這反映出史前新疆和中亞陶器的產生與其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第六,與人類原始思維的發(fā)展有關,體現(xiàn)出了史前人類的共同的、原始的、相通的精神、物質文化的需求,反映著一些共同的情感,具有精神情感上的普遍性和共通性。水濤先生對此指出:“作為連接中國與西方的重要紐帶和通道,中亞地區(qū)與中國西部地區(qū)在史前階段表現(xiàn)出了許多相似和相同的文化特質,這些相似性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逐步得到強化......成為絲綢之路的一個個支點和驛站,絲綢之路因此能夠延伸數(shù)萬公里,存在十多個世紀?!盵11]
作為史前人類特有的一種文化創(chuàng)造物陶器的出現(xiàn),標志著人類文明質的飛躍,也標志著文明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梢哉f,陶器既是藝術源頭的重要資料,也是原始文化的重要佐證和物證,其造型、紋飾特征表達詮釋了史前人類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發(fā)展的成果。史前新疆和中亞地區(qū)豐富的陶器遺存表現(xiàn)出的審美共性,為我們了解兩地原始先民有過怎樣的物質、精神生活提供了證據,也展現(xiàn)出了一個漫長的物質實踐過程和廣闊的心靈世界和藝術情感。當我們以一種藝術眼光審視這一區(qū)域,這一時間段的陶器文化時,誰也不能否認那些造型精巧、紋飾拙稚、幾多神秘、幾多莊嚴、幾多滄桑的陶器的神韻。
[1]邵會秋.新疆地區(qū)安德羅諾沃文化相關遺存探析[J].邊疆考古,2009(8):94.
[2]田衛(wèi)疆.史前時期的新疆[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9:32.
[3]陳戈.略論新疆的彩陶[J].新疆社會科學.1982(2):98.
[4]仲高.絲綢之路藝術探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83.
[5]田衛(wèi)疆.史前時期的新疆[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09:42.
[6]陳凌.突厥汗國與歐亞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1
[7]邵會秋.新疆地區(qū)安德羅諾沃文化相關遺存探析[J].邊疆考古研究,2009(8):92.
[8]陳戈.略論新疆的彩陶[J].新疆社會科學,1982(2):96.
[9]穆舜英.新疆彩陶[M].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6.
[10]郭物.新疆史前晚期社會的考古學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400.
[11]水濤.中國西北地區(qū)青銅時代[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91.
熱孜婉古麗·吾其孔(1973-)女,維吾爾族,新疆喀什人,新疆藝術學院美術系14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新疆民族民間美術。
本文為2012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中國新疆少數(shù)民族民間美術與中亞文化藝術交融研究”(12EG12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