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林
遵義市婦幼保健院 貴州遵義 563000
針灸推拿療法治療社區(qū)肩關節(jié)周圍炎患者臨床體會
羅 林
遵義市婦幼保健院 貴州遵義 563000
目的探討采用針灸與推拿并用的方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方法從本院隨機選取100例肩周炎患者,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50例,為對照組給予超短波的治療手段,為治療組施以針灸與推拿并用的療法,觀察兩組的總治療效果。結果本研究的結果顯示,經過治療后,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灸推拿療法輔助治療肩周炎臨床療效快,無不良反應,值得推廣。
針灸;推拿;肩關節(jié)周圍炎
肩周炎主要是由于肩關節(jié)及其周邊軟組織包括韌帶、滑囊、肌腱以及腱鞘等出現炎癥性及退行性病變而出現的疾病,導致的原因包括肩部受涼、過度勞累、慢性勞損或病變等。相關研究調查表明,城市中肩周炎的發(fā)病率在8%左右,且易發(fā)于中老年人、女性。有研究表明采用中醫(yī)的針灸推拿治療,可取得良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就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的肩周炎病例中,隨機選取100例患者,其中有65例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年齡在 40~77歲之間,平均為(62.58±5.68)歲,病程處于 2周~3年范圍內,平均病程是(1±0.7)年。所有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與治療組,各包含病例50例。這兩組中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進行比較,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癥狀
肩周炎的早期癥狀為單側肩部的酸痛,偶有兩側同時出現病癥的情況。病痛可能會向頸部、上臂處放散,或者呈現彌散性的疼痛。該病的特征在于靜止痛,即日輕夜重,夜晚甚至會痛醒,而晨起時稍微活動肩關節(jié),會緩解疼痛。診斷時進行局部按壓,會出現廣泛性的壓痛。到了后期,病變組織會產生粘連,從而加重功能障礙,疼痛則減輕。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為對照組給予超短波的治療手段,控制頻率為40.7 MHz,最大輸出功率為300 W,微熱量可持續(xù)10 min,每天進行適當的功能鍛煉,每次需持續(xù)30 min;餐后服用炎痛喜康,口服,每次20 mg,1次/d,持續(xù)10 d。
1.3.2 治療組
為治療組施以針灸與推拿并用的療法,具體如下:
(1)針灸:患者可取側臥位或坐位,采用毫針規(guī)格為0.25 mm ×40 mm,將針灸進行常規(guī)消毒,然后取穴,所取穴位包括肩外俞、肩中俞、肩髎、肩貞、肩髃、 肩井、臂臑、秉風、曲垣、天宗、大椎、曲池、阿是、肩前、外關、合谷、條口、陽陵泉等。治療時先針刺條口穴(觸摸條口穴處有條索狀物),同時需囑咐患者注意適當活動患側的肩關節(jié)?;颊哒尺B程度明顯減輕,并且條口穴處條索狀物明顯消失。然后針刺上述穴位,患者會出現顯著的酸脹、麻木感,并且該感覺會擴散,需留針30 min。期間使用TDP(特定電磁波治療器)對患處進行照射,注意以患者的耐受為度。
(2)推拿治療:患者取坐位,推拿采用滾肩法,輕柔手法提拿按摩肩周壓痛點,功效在于松解解凝,將疼痛緩解;用大拇指,對肩關節(jié)的前后、上方,施以按揉,推拿的重點部位為三角肌、岡上肌何肱二頭肌,按壓力度以患者耐受為宜,重復實施5遍。采用點肩法,拇指對秉風、阿是、風池、天宗、曲垣、肩貞以及肩井等穴位予以點壓,力度以患者酸脹為宜。而后叮囑患者充分放松,應用旋肩法,操作者將患者肘部托住并開展一系列操作,包括內收、外旋、內旋、外展、上舉和后伸等。然后搓肩膀30s,在患處有酸脹感時停止,雙手握腕,對上肢施以抖動,約10次。操作者立于患側,向肩膀施以搓肩法,即用雙手或單手反復搓、摩患者前臂與肩膀,結合拍打法,持續(xù)4min,1次/d,持續(xù)10 d。
1.4 療效判定標準
以VALA評分評定肩關節(jié)功能,以MichaelReese醫(yī)療中心評分標準評定肩部疼痛情況,而后判定兩組臨床療效:(1)肩部功能基本或完全恢復,肩部疼痛癥狀消失判定為痊愈;(2)肩部功能大幅度改善,且肩部疼痛癥狀明顯減輕判定為顯效;(3)肩部功能有所改善且肩部疼痛有所緩解判定為有效;(4)未達到以上標準的則為無效??傆行视嬎銥椋海ㄈ?顯效+有效)/總人數×100%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所得數據,運用 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使用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行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以上實驗,治療組最終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x2=5.184,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現代醫(yī)學認為機體衰老后肌肉組織逐漸萎縮,導致軟組織退行性病變,肩關節(jié)在承受過重的外力之后,發(fā)生撕裂、肌腱以及肌肉、毛細血管的損傷等,而后導致局部微循環(huán)障礙,引發(fā)炎癥。肌肉在發(fā)生腫脹之后,會提高肌肉的內壓力,從而壓迫微循環(huán)中的小動靜脈,進一步降低組織營養(yǎng),緩激肽、乳酸等生理代謝物無法排出,出現堆積,從而刺激神經末梢,引發(fā)肌肉的痙攣或疼痛,加重微循環(huán)障礙問題,由此惡性循環(huán)。
針對肩周炎,采取的常規(guī)療法為超短波治療,可松解粘連,止痛消炎,有一定的效果。而在中醫(yī)學中,人為肩周炎屬于“痹癥”的范疇,具體又屬于“十二經筋病候”,《素問·痹論》中提出該病關聯與風寒濕邪;《靈樞·賊風》中認為該病密切關聯于外傷,且傷后惡血在肌肉筋骨肩凝聚后致使氣血不暢,遭受風寒濕邪侵犯后發(fā)為痹癥??梢姡缰苎讓儆谝环N自限性的疾病,雖然在輕度的情況下可自愈,但病程通常較長,且病人在整個病程中,都需要承受較大的痛苦。肩周炎的早期,一般是以劇烈的疼痛為主的,但仍然具備一定的功能活動,到了后期則會出現肩部功能的障礙,而疼痛則有所減輕。在發(fā)生初病時,會單側或雙側的肩部發(fā)生酸痛感,可能會向頸部、整個上肢呈現放射蔓延,且日輕夜重,患肢畏風寒,手指麻脹等。肩關節(jié)可能會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僵直,影響到手臂的上舉、外旋、后伸等動作,在病情遷延日久之后,由于寒濕凝滯、氣血痹阻,致使肩部的肌肉萎縮,從而不再感覺到疼痛。
中醫(yī)在治療的過程中,通過針灸可滲出組織,促進纖維吸收,從而活血通經,促進肩部氣血流通,且明顯鎮(zhèn)痛,改善供血,達到疏通經絡、調和陰陽和扶正祛邪的功效;推拿可促進炎癥性改變,比如增生肉芽組織等消退恢復速度,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并提高機體自身的免疫力,再配合適當的肩部功能鍛煉,即可取得良好療效。
具體來說,通過針刺腧穴,可以起到疏通經脈的效果,從而促進已經發(fā)生變性、攣縮的肩部或肩關節(jié)周圍的組織等,自行進行修復,甚至使攣縮的組織能夠得到充分的舒展,以便消除關節(jié)粘連,達到恢復肩關節(jié)正常功效的目的。與此同時,配合推拿的方法,能夠舒筋通絡,用以改善患處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加快肩關節(jié)周圍組織的滲出與吸收過程,促進患處的病變組織自行恢復,進而促使肩關節(jié)能夠逐漸恢復正常的活動功能,甚至可以借助適當的外力作用,使粘連逐漸解除,從而恢復關節(jié)功能,縮短了治療病程,加速患處的痊愈。
在采用針灸與推拿并用的方法治療肩周炎時,應當遵循個性化的治療原則,即在進行針灸時,需要依據患者具體的疼痛部位、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情況等,選擇相應的穴位,而不能一概而論。同樣,在進行推拿治療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推拿手法也需要因人而異,例如,對于初次接受這種治療方法的患者或者急性期的患者,則需要注意避免刺激的手法,防止因為手法過重,反而無法緩解疼痛。而對于具備治療經驗的患者,由于已經逐漸適應治療的手法,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患肩采用進一步的推拿治療,如點揉彈撥法、患肩搖扳法等,以滑利關節(jié)、剝離黏連、恢復肩關節(jié)功能。由此可見,推拿治療的關鍵在于循序漸進,否則會適得其反。
肩周炎患者在進行以上治療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肩部的保暖,避免風寒濕邪侵襲,避免過勞,并加強自身功能的鍛煉,適當進行手指爬墻、體后拉手、彎腰晃肩、甩手鍛煉等,有助于康復并預防復發(fā)。
綜上所述,采取針灸推拿綜合治療肩關節(jié)周圍炎,可放松肩關節(jié)周圍肌肉組織,解除肩關節(jié)痙攣,加強肩關節(jié)運動,促進患者康復,其臨床效果明顯,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1]戴平.溫針灸配合推拿治療肩周炎61例[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16):224-225
[2]王曉明.關節(jié)腔注射配合針灸推拿治療肩周炎24例總結[J].湖南中醫(yī)雜志,2015,31(3):76-77
[3]陳清萍,陳靜.針灸推拿治療肩周炎的護理措施[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17):43-44
R246
A
1672-5018(2016)07-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