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春
摘 要 2014年冬-2015年春,古田縣城西街道農技站在曹洋村姚祖堂戶單季稻后茬用新引進的3個馬鈴薯新品種,以???12作為對照品種進行對比試驗,以期篩選出適合古田縣種植的馬鈴薯新品種。結果表明,中薯3號的品種生育期短,產量高,抗病性較強,適合在古田縣大面積推廣種植;紫花851產量次于中薯3號,單株結薯個數(shù)較多,食用品質好,可以推廣種植;克新3號的產量穩(wěn)定性和食用品質等綜合性狀表現(xiàn)和???12相近,有待添加試點進一步試驗驗證。
關鍵詞 馬鈴薯;新品種;對比試驗
中圖分類號:S5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90X(2016)12-00-02
馬鈴薯作為糧食、蔬菜、飼料和工業(yè)原料兼用的農作物,具有耐抗性強、適用性廣、見效快、收益高等特點,也是世界上僅次于水稻、玉米和小麥之外的第四大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福建作為我國最早種植馬鈴薯的省份之一,具有冬季種植的區(qū)域特點,近年來馬鈴薯的產量和種植面積穩(wěn)步升高,滿足了人們越來越高的需求[1]。為了進一步搞好冬季農業(yè),2014年古田縣種子管理站引進了中薯3號、紫花851和克新3號這3個馬鈴薯新品種,古田縣城西街道農技站以???12作為對照品種進行對比試驗,探索其生理特性,為古田縣篩選和推廣應用優(yōu)質、高產的馬鈴薯品種提供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品種
本試驗的供試品種選用中薯3號、紫花851、克新3號和???12,其中???12在古田區(qū)已經(jīng)推廣應用,是對照品種,其余3個是引進的新品種。
1.2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4個處理,每個品種一個處理,試驗小區(qū)面積共20 m2,分12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2畦,小區(qū)周圍設置保護行,4個品種隨機區(qū)組排列,進行3次重復試驗。整地按畦帶溝寬1.1 m整成畦高25 cm的高畦,每畦種2行,株距30 cm,行距30 cm,每個小區(qū)采用穴播種植90穴[2]。
1.3 試驗地基本概況和栽培管理
試驗地采用人工整地,土壤耕層深厚肥沃、土質呈微酸性的輕沙壤土,排灌良好,地力均勻分布,前茬為單季稻。種植過程中灌溉4次,共分3次采用吡蟲啉、杜邦克露1 000倍、安克750倍防治蚜蟲、晚疫病等,農藥為葉面噴施,試驗按照古田縣當?shù)卮筇锷a習慣進行田間管理,各個試驗小區(qū)保持一致的管理措施,觀察并記載馬鈴薯的生育進度、病蟲害發(fā)生情況、食用品質等調查的結果,根據(jù)分配好的小區(qū)分組實際測定新鮮馬鈴薯的產量[3]。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因素與產量的相關性比較
田間調查各品種馬鈴薯的生育期、單株平均高度、單株的分枝數(shù)、單株薯塊重以及單株結薯個數(shù)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采用相關分析和通徑分析等方法,對上述各因素與產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行回歸分析,計算結果見表1。比較的結果表明:與產量呈負相關關系的因素有馬鈴薯的生育期、單株平均高度、單株的分枝數(shù)以及單株結薯個數(shù),其中單株分枝數(shù)呈現(xiàn)顯著水平(r= -0.5731),單株平均高度的顯著水平最高(r=-0.6028),另外2個指標的相關性不顯著。此外,單株薯塊質量與產量表現(xiàn)為正相關,但是對產量的影響程度不大。通徑分析顯示單株高度和單株分枝數(shù)對產量的影響最大,分別是0.6049和0.5231[4]。
2.2 不同品種的產量比較
各品種的產量結果統(tǒng)計見表2。從表2各品種的產量結果可以看出,中薯3號、紫花851、克新3號的產量比對照品種???12要高。其中新品種中薯3號的平均產量最高,比對照組高出369 kg,達到極其顯著水平,與克新3號相比,產量高出303 kg,達到較高顯著水平,比紫花851高出182 kg,顯著水平中等。紫花851和???12相比,顯著水平較高,克新3號和???12產量相近,顯著水平不明顯[5]。
2.3 農藝性狀和抗病性
各個品種主要農藝性狀比較見表3。從各個品種的生育期和結薯情況比較看出,中薯3號從出苗到成熟的天數(shù)最短,是65.5 d,比紫花851要縮短了6 d,顯著水平最高,單株高度和單株的分枝數(shù)以及單株薯塊重都達到了極高的顯著水平,與其他品種的差異顯著,單株結薯個數(shù)顯著水平低于其他品種。另外,紫花851調查的各個因素顯著水平要比克新3號和???12高,后兩者的顯著水平差異不明顯。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中,各品種表現(xiàn)性狀差異較大,下面分別介紹各個品種培育期間的主要性狀,并對以后推廣使用提出建議。
中薯3號:該品種全生育期時間段只有65.5 d,是早熟品種。植株不易傾斜,生長形勢較強,出苗率98.9%,株高45.4 cm,植株分支較多,葉色濃綠,葉緣呈波浪狀,株型生長緊湊,塊莖膨大飽滿。所結果實是淡黃色,集中且呈長圓形且食用味道好,單株薯塊重930.2 g,感染晚疫病的概率低,為32.1%。和其他品種對比可知,中薯3號食用品質好而且不受凍害的影響,結實多且后期生長旺盛,可以在古田縣進一步推廣種植。
紫花851:3次重復試驗得出該品種鮮薯平均產量僅次于中薯3號,為2 818.68 kg,但是全生育期最長,71.5 d收獲,出苗率92.7%,株高43.2 cm,單株分枝數(shù)中等,葉片和莖都呈現(xiàn)綠色,沒有花蕾,果實呈淡黃色,飽滿呈橢圓形,有少數(shù)裂薯癥狀出現(xiàn),食用品質好,和克新3號、???12對比,紫花851受凍害的影響較小,產量較高,可以在古田縣進一步示范推廣。
克新3號:與???12(對照品種)相比,兩品種性狀類似??诵?號的產量比對照組多20.2 kg,但從出苗到成熟的天數(shù)較長且單株結實的個數(shù)較少。該品種地上生長部分一直正常,葉片帶綠,薯型是橢圓形,薯肉顏色略黃,沒有空心出現(xiàn),裂薯率偏高,為5.1%,長勢中等,晚疫病情況較為嚴重,食用品質較好。鑒于該試驗重復次數(shù)較少,對克新3號的生物形狀不能全面得知,建議下一年多設置試點進行深入研究。
???12:作為對照組該品種鮮薯平均產量2 631.67 kg/hm2,從出苗到成熟的全生育期是69.5 d,單株高度平均39.5 cm,分枝少,單株薯塊重量為810.3 g,出苗率95.9%。培育出的植株葉片顏色濃綠,莖呈現(xiàn)綠色,后期薯塊生長速度較快,果實性狀是圓形偏扁,二次生長和空心的情況很少,食用品質好,???12的晚疫病發(fā)病率較高,為68.7%,病情指數(shù)7.11%。雖然目前已經(jīng)大面積推廣種植,但是后期生長中葉片過早脫落,莖蔓枯死,受凍害影響較大,建議逐年縮減其種植面積,利用性狀較好的中薯3號取代。
4 總結
通過引種的三種馬鈴薯新品種,以???12作為對照品種進行3次重復對比試驗,結果表明,中薯3號的品種生育期短,產量高,抗病性較強,適合在古田大面積推廣種植。紫花851產量次于中薯3號,單株結薯個數(shù)較多,食用品質好,可以推廣種植。克新3號的產量穩(wěn)定性和食用品質等綜合性狀表現(xiàn)一般,有待進一步試驗驗證。
參考文獻
[1]陳志.馬鈴薯新品種對比試驗初報[J].江西農業(yè)學報,2010,22(6):35-36.
[2]鐘芹輔,羅龍學,金傳旭.馬鈴薯新品種對比試驗[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1(21):159-161.
[3]翁定河.南方馬鈴薯主要制約因素分析及對應技術措施[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07,29(6):16-21.
[4]張招娟,張偉,陳選陽,等.北美馬鈴薯新品種在福建冬種的表現(xiàn)[J].中國馬鈴薯,2009,23(4):193-196.
[5]羅維祿.馬鈴薯新品種“中薯3號”特征特性與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農業(yè)科技,2008(1):69-71.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