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歐何生 黃丹媚
摘要:總結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現狀,并為實現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銜接與貫通提供建議和對策,嘗試構建一套符合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使小學、中學、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銜接的教育模式。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銜接;貫通
中圖分類號:G40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4008102
在當前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在我國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的大前提下,建立統一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發(fā)展的必然選擇[1]。本文意在研究兩個心理健康教育體系開展模式的現狀,并為實現從小學到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銜接與貫通提供建議和對策。從理論上構建一套符合大中小學生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緊跟世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潮流的能使小學、中學、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相銜接和貫通的教育模式的方案,這對銜接小學、中學直至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較大意義。
一、中小學層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施行情況
中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學生基本心理健康維護,包括學習心理指導、情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自我心理修養(yǎng)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智能訓練。二是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包括對學習適應、常見行為、情緒、身心疾病等問題的矯正[2]。三是學生潛力和創(chuàng)造力開發(fā)。具體包括:
1心理教育活動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課、班會課、專題訓練課等,這些課程均列入教學計劃和課程表,一般每個班級在每學期課時量為8—10節(jié)。心理教育活動課的內容主要為基本的心理素質教育。
2團體輔導課。從學生出現的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開設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專題團體輔導課。
3個別輔導。對屬于心理健康問題范疇的學生進行發(fā)展性的個別輔導,并不是指補救性質的心理咨詢[3]。
4學科教學滲透。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適時適當地滲透發(fā)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做到潤物細無聲,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這一點對學科教師的要求較高。
5選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卡特爾16種人格因素問卷(16PF)等科學嚴謹的心理測量問卷,對學生進行入學心理普查,建立正規(guī)的心理檔案。
6專題講座。根據學生出現的、較有普遍性的心理問題,如考前心理壓力疏導、青春期叛逆心理等,進行針對性較強的專題輔導講座[4]。
二、大學層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施行情況
(一)心理教育活動課
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為基礎課,各學期均開設,主要內容包括新生適應、自我認識、宿舍人際關系、愛情教育、情緒調節(jié)、應對挫折、就業(yè)心理等[5]。針對女生開設“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為陷入情感困惑的學生開設“愛情和性心理學”和“婚姻心理學”等課程。
(二)提供寓教于樂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
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囊括大量實用性強、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知識,給學生提供交流心理煩惱、學習心理健康知識的平臺[6]。網站內容包括大學生普遍性的心理困惑,為大學生提供符合實際需要的心理教育服務。具體內容如下:
1視頻資源。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講座視頻、心理訪談等優(yōu)秀的心理電視節(jié)目,啟發(fā)性強的心理電影電視資源。幫助大學生在自我認知、 人際交往、情緒管理、應對壓力、就業(yè)心理等方面掌握更多的實用性技巧,學會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解決問題[7]。
2學習資料。提供正規(guī)、權威的心理學網站和鏈接資源,讓大學生了解常見心理的理論常識、心理問題的個案分析、心理學主題論文、書籍和科普專題課件等。
3網上咨詢。大學生非常重視隱私的保密性,因此相對于現實環(huán)境的心理咨詢來說,他們更容易接受互聯網心理咨詢。在BBS心理討論區(qū)、QQ聊天室、郵箱、微博微信等網絡咨詢區(qū),大學生可以設置一個虛擬的名字,不必擔心泄露隱私,于是就能夠更加輕松地互相討論和交流,暢所欲言。心理老師注冊一個用戶名或設置一個郵箱,通過網絡溝通的形式為需要幫助的學生提供及時、積極的心理輔導[8]。
三、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銜接與貫通目前,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分學段進行,注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階段性而忽視連續(xù)性,注重層次性而較少研究其整體性、動態(tài)性。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初中升入高中,高中升入大學,每個過程都是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轉折。他們必須在心理上盡快適應這種外界環(huán)境和自身角色的變化,而每個學段之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互不銜接,使得很多學生進入新的學段后在學習方法、生活狀態(tài)、人際交往等方面出現了很多不適應,產生焦慮、抑郁等情緒并影響學習成績[9]。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加強我國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銜接:
(一)開展入學前心理健康教育
在新的學段開始之前,開展專門的入學前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要幫助學生形成初中“不同于”小學、高中“不同于”初中,大學“不同于”高中的清晰概念,使之在心理上做好相應的準備。
2對兩個學段學習方法、生活狀態(tài)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應結合相應的課程適當給以提示。如在教學上進行某些課程的適度延伸,使其觸及高一級學段的相應課程。
3舉辦“如何進行初中/高中/大學準備”等主題講座或報告。聘請高一級學段教師為學生授課、講座,請高一級學段學生通過書信、電子郵件等方式與學生聯系,介紹他們的生活、學習情況等[10]。
4進行人際關系方面的輔導訓練,培養(yǎng)學生善于欣賞他人、關心同學、與不同的性格的同學融洽相處的能力。
(二)建立詳細、完善的心理檔案追蹤制度
中小學期間的SCL,16PF等心理測量結果應放進學生檔案袋,與其他資料一同跟隨學生檔案儲存,這些資料應嚴格保密。升入大學后,應該對新生進行再一次的心理普查,并與中小學期間的心理測量結果進行對比,建立心理檔案并做好心理健康情況的跟蹤工作。
(三)針對不同學段,制定明確、具體的銜接目標
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有很大差異,所以需要根據具體學段制定出明確、具體的銜接目標。
1小學期間,應該側重于從家庭向學校生活的轉變、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等內容。
2初中期間,應該側重于青春期叛逆心理、情緒調節(jié)、學習方法和人際交往等內容。另外,初一應該著重注意學生發(fā)展良好的家庭關系、掌握恰當的應試方法和建立融洽的伙伴關系,初二鼓勵發(fā)展獨立性,初三則重點培養(yǎng)學習熱情。
3高中期間,應該側重于學習方法、升學壓力、考試焦慮、人格培養(yǎng)等內容。具體來說,高一要格外重視轉變學習策略和方法,制定科學的學習時間安排。高二重點培養(yǎng)堅強的意志力。高三形成良好的應對焦慮、克服壓力的心理耐挫能力。
4大學期間,學生不僅學習知識,更要掌握各種技能,為走向社會打好基礎。不同年級的心理健康教育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大一期間,應該側重于新生適應、樹立新目標、認識自我等內容;大二期間,應該側重于宿舍人際關系、情緒調節(jié)等內容;大三期間,應該側重于樹立正確的愛情和婚姻觀、培養(yǎng)能力等內容;而大四期間,應該側重于應對挫折、職業(yè)規(guī)劃等內容[11]。
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盡量簡單易懂、活潑有趣,重在積極的行為習慣的形成;初中階段盡量靈活多樣,重在處理好青春期逆反心理;高中階段盡量兼具實際和趣味性,重在擺正心態(tài),應對挑戰(zhàn)。大學生階段重在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與完善自我,情緒調控、挫折壓力的面對,個性優(yōu)化與合格人才培養(yǎng),人際交往、戀愛心理,學習與網絡心理的調適,擇業(yè)與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常見心理健康障礙及防治與調適等。
當然,每個因素發(fā)展的關鍵期并不是完全固定的,每個階段的培養(yǎng)內容也不是完全不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應該體現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由現象到本質的原則,格外重視每個階段教育內容之間的銜接性和貫通性,以期形成一個循序漸進、實用性強的大、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體系。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積極而科學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2]張沖,孟萬金.國內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評[J].中國特殊教育,2006,(36):3.
[3]葉存春,李順龍,梁爾.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3):6.
[4]何樹德.基于“互動論”體系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教學與管理,2006,(1).
[5]沈克祥.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多元立體模式的構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85).
[6]張永強.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思考[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30):2.
[7]詹文理,曾慶.大學生心理健康“三二一”教育模式探討[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8]姜小軍.基于積極心理學取向的大學生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2,(18):5.
[9]劉建中,徐太水,等.論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街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6).
[10]蔣雪巖.教育的鏈條不可割裂——對大學與中學人才培養(yǎng)街接的思考[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11]孫秀影,魏成.高校新生入學適應的小組工作接入模式[J].社會工作,2010,(10):26—29.(責任編輯: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