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論語·學而》
治理擁有一千輛兵車的諸侯國,應該嚴肅認真地對待工作,要守信用,節(jié)約用度,愛護官吏,不在農(nóng)忙時役使百姓。
這句話凝煉地概括了孔子有關治政的五條要求。“敬事”就是說處理政事要嚴肅謹慎,不可虛以應付、敷衍推諉;重“信”就是取信于民;“節(jié)用”強調勤儉立國,不可大興土木、窮奢極欲;“愛人”主要著眼于管治官員不刻薄,不苛責,引導他們敬心愛事;“使民以時”強調與民休養(yǎng)生息,不可役之過度,更不能耗竭民力。今天我們重讀此句,固然要認識到孔子所提這五點治政經(jīng)驗,是基于當時的歷史條件。今天治國理政所處環(huán)境已大不相同,需要做的也遠不止這些,但這五點經(jīng)驗所蘊含的道理,仍然值得我們借鑒深思。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論語·為政》
提拔正直的人,使他的地位在奸邪小人之上,老百姓就會服從;舉用奸邪小人,使他的位置高于正直之人,老百姓就會不服統(tǒng)治。
魯哀公向孔子請教,如何才能使百姓服從,孔子以此句作答。這句話涉及的是選人用人的問題,也是孔子一直關注的重要問題。古人常說,用一賢人,則賢人畢至;用一小人,則小人齊趨。官員選好了,就會風清氣正、人人思進;官員選不好,則不但會在官員群體中造成混亂,而且由于其自身難以服眾,也無法在百姓中間樹立威信,進而影響政令的推行。選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的人,就是樹立一種導向。我們今天常說,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投機鉆營者得利,正是這個道理。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論語·公冶長》
他具有君子的四種道德品行:他自我修養(yǎng)嚴肅認真,他侍奉國君恭敬謹慎,他教養(yǎng)百姓多用恩惠,他役使百姓合乎道義。
這句話是孔子對鄭國大夫子產(chǎn)的評價。子產(chǎn)姓公孫,名僑,字子產(chǎn),是春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子產(chǎn)在鄭國執(zhí)政長達二十余年,這期間,他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jīng)濟改革,如鑄刑書、整頓田制、不毀鄉(xiāng)校、寬猛相濟等,深得百姓愛戴。子產(chǎn)一生廉潔奉公,逝世后家人竟無力為其辦喪事??鬃釉谠S多場合多次表達了對子產(chǎn)的敬佩之意。在這句話中,孔子認為子產(chǎn)具有四種君子之德,這四條無疑也是儒家理想中政治家的特點。我們在閱讀古人修身治國的論述時,一方面要理解其具有歷史條件的背景和限制,不能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責古人;另一方面要從古人的論述中發(fā)現(xiàn)、提煉其蘊含的本質理念,作為今天的借鑒。比如,“君子之道”的四種品格,其“行己”“事上”固然帶有君臣關系下的自我約束,但其中體現(xiàn)的修身、敬事態(tài)度,仍值得我們學習;至于“養(yǎng)民”“使民”,固然不同于我們今天熟知的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但其中體現(xiàn)的愛民、為民情懷,同樣值得我們深思并傳承。
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論語·泰伯》
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他的親族,老百姓就會趨向仁德;在上位的人如果不遺棄他的老朋友,老百姓便不會對人冷漠無情。
在孔子看來,在上者如果能夠遵從孝道、恪守友道,則百姓就會具備仁德、充滿善意。一言以蔽之,治政者以身作則,就能感召百姓、感化社會。這句話也是對“官德”問題的論述。德與才是官員的兩項基本要求,一方面官員必須具備治政之才,另一方面還應當擁有修身之德。這兩點要求在今天仍未過時。事實上,群眾判斷一個干部的好壞,往往首先是看他的德如何??鬃舆@句話中,主要闡述了兩個基本要求:一是“篤于親”,即遵從孝道。一個人盡管可能因為事業(yè)疏于照顧家庭,卻不能沒有家庭觀念,甚至背叛家庭。二是“故舊不遺”,即恪守友道。一個人,不管他的事業(yè)有多成功、走得多遠,永遠都不能忘本,更不能因為地位高了就看不起群眾。這兩條要求,對于一些領導干部來說,難道不仿佛有所指嗎?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論語·泰伯》
不在某個職位上,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的政事。
孔子認為,如果不擔任某個職位,就不應該對其管理范圍指手畫腳??鬃又砸蟆盁o關人士”擺正自己的位置,主要是因為擔心意見紛繁,導致實際負責人無所適從。至于職務范圍內(nèi)的問題,孔子一向主張在其位則謀其政,這是一種真正的負責與敬業(yè)。在其位而謀其政,就是要求崗位負責人集中精力于本職工作,不因私心雜念干擾自己的判斷,也不因種種理由而懈怠,在職一日,就努力工作一日??鬃幼约汉芎玫刈龅搅恕霸谄湮欢\其政”:他曾擔任管畜牧業(yè)的小吏,說:“叫我管牛羊,我保證把牛羊喂得肥肥大大的?!彼€曾做過會計工作,把賬目算得清清楚楚;他當上魯國的中都宰后,業(yè)績出色,各國都想仿效他的治理方法……言行合一、盡職敬業(yè)的孔子,值得后人學習。
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論語·顏淵》
在諸侯國里做官不會招致怨恨,在大夫的采邑里做官也不會招致怨恨。
這句話是孔子對弟子仲弓“問仁”的回答。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位列“孔門十哲”,以德行著稱。仲弓雖然出身低微,卻為孔子所看重,孔子曾贊揚他“可使南面”,即可擔任封國之君,這也是孔子對其他弟子從未有過的極高評價。因此,當仲弓向他“問仁”時,孔子便從治國理政的角度向他闡述。孔子在這里指出“仁”在治國理政中的一個特點,即不論在哪里為官,都不會招致怨恨。這當然不是說要做太平官、老好人,而要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來補充理解。在孔子看來,為官治政,不論做什么,都要從百姓的需求出發(fā),民之所欲必從之,民之所惡必去之;反之,如果連自己都不愿做的,就更不能去勉強別人。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中,一些領導干部打著為民謀利的旗號,看似也做了不少事情,卻招致民怨沸騰,這難道不值得我們反思嗎?
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論語·顏淵》
假使您自己不貪圖財貨,即使獎勵百姓去偷盜,他們也不會干。
當時魯國盜賊猖獗,權臣季康子向孔子詢問對策,孔子便借題發(fā)揮,批評季康子貪得無厭。這句話同樣體現(xiàn)了孔子正人先正己、在上位者須以身作則的思想。所謂上行下效,在孔子看來,在上位者如果沒有貪欲之心,百姓就不會起盜竊之念;反之,在上位者如果一味橫征暴斂、欲壑難填,就難怪百姓追逐貨利了。社會風氣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上層階級風氣的好壞。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政風引領民風,政風正則民風清,政風邪則民風頹。
(選自《孔子語錄》,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