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思義
摘 要: 高等職業(yè)教育應該是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高度融合的教育,職業(yè)教育更應是一種以人為導向的教育,不能因為強調專業(yè)技能的學習和實踐而削弱對學生進行人文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建立和完善相配套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積極妥善地解決在進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嘗試,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精神資源,使人文教育和職業(yè)教育有機結合,提高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關鍵詞: 人文素質教育 課程體系 構建途徑
在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不斷飛速發(fā)展的過程中,大家逐漸達成這樣的共識:高等職業(yè)教育應該是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高度融合的教育,職業(yè)教育更應是一種以人為導向的教育,按照學生的成長和職業(yè)的實際需求組織教學,從而取代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傳統教學,以教學需求為中軸,對課堂進行積極的拓展和延伸,以期達到對人才培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的要求,進一步確立以選修課考核體系為載體的人文素質教育在高等職業(yè)教育院校學科體系構建中的地位和作用。
1995年教育部決定在全國部分院校開展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試點工作,使得人文素質教育成為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發(fā)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一、高職院校開設人文素質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的生源構成多樣化,有普通高考的學生,有藝考的學生,還有單獨招生的學生。但一些學生的失落感和消極情緒較重,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正如中央教科所所長朱小蔓教授所說的那樣:“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都是在中學學業(yè)上屢屢受挫的人群,學校首先就有責任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熱愛生活、尊重自己的人,還要積極創(chuàng)造空間,讓他們的才干得到表現,讓他們在平凡中發(fā)現美,在服務社會、助人為樂中發(fā)現美。這樣的學生才有可能成為職業(yè)教育的生力軍,并逐漸使高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承擔起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責?!盵1]
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從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及課程的設置等方面具有更顯著的職業(yè)性特點,這就造成在高職院校,學生更多地注重學校對其進行的專業(yè)知識的傳授和專業(yè)技能的培訓,把那些定義為應用型、實用型的技術;重視專業(yè)課程和技能等“硬本領”的學習培養(yǎng),輕視人文知識等精神元素這些“虛東西”的學習與內化。因此,我們認為高職院校更應重視人文類選修課課程體系的構建,讓學生在接受職業(yè)教育的同時,不僅要學會操作技能,更要有一定的人文知識和個人素質,從而真正以自己的一技之長服務于社會。
二、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體系的現狀
首先,人文類的必修課與選修課未能形成互補的狀況。雖然教育部早在1998年就頒布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但目前大多高職院校特別是工科院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技能、輕人文的傾向。在課程設置和課時分配上,專業(yè)課在不斷擴張,人文課程在一步步被壓縮的現象十分普遍,除國家規(guī)定的“兩課”以外,開設的人文類必修課程少之又少,難以涵蓋人文素質教育的應有內容。我們認為除了人文類必修課外,公共選修課是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大多高職院校選修課程的開設和實施存在一定的隨意性,所開課程不僅門檻低而且門類少,無法提供多類別、多層次、多元化的優(yōu)質選修課程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報選修課更是學生形象地稱之為“搶課”,搶到的選修課對于學生的價值僅僅等同于學分。
其次,高職院校特別是一些工科類型的院校,人文類課程尤其是人文類選修課與似乎與專業(yè)課一直有一種隱隱相互對立的關系。大家都覺得高職教育是培養(yǎng)從事特定職業(yè)所需技能的培訓機構,“技術技能至上”的觀念根深蒂固,多數高職院校,無論是領導、教師還是學生,對人文素質課程依舊存有不同程度的漠視,片面地認為增設人文課程,人文類選修課就會影響專業(yè)技能課程的拓展。
三、高職院校人文素質課程體系構建的幾點設想
高職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化的教育工程,無論是在體系建構還是組織實施過程中,都應有創(chuàng)新的思維和模式,這樣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建樹。
1.人文素質課程體系設置的原則
人文素質教育通常是指文學、社會科學和藝術這三大類。結合目前高職工科院校學生的特點和專業(yè)教學狀況,我們認為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應遵循既充分體現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目的,又真正適應于學生的發(fā)展,還兼顧在教學中體現課程的目標要求,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2.人文素質課程體系設置及加強
(1)完善必修課程體系。根據國家教育指導性文件,目前高職院校在人文素質教育中較普遍地認為主要可以設立七個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模塊:思想政治教育模塊、語言與文學模塊、歷史與文化模塊、哲學與思維模塊、藝術與審美模塊、心理素質教育模塊和職業(yè)生涯設計模塊[2]。多數高職院校都開設了《大學語文》,但“要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母語水平,提高其文學素養(yǎng),提高其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提高其民族自信心,同時又能提高其人文精神,使其道德情感能從文學精品的熏陶中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單靠大學語文一門課程是遠遠不夠的,單靠課堂教學一種形式也是不夠的”[3]。多數院校的各專業(yè)根據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職業(yè)素質要求,在不同的學期針對不同的專業(yè)有針對性地選擇專業(yè)人才必需的人文素質課程模塊,如《應用文寫作基礎》、《現當代文學》、《普通話與口語表達》、《現代禮儀》等必修課程,以期能使人文素質課程實現基礎、兩種表達能力、多種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一個基礎以兩課為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思想與方向,是人文素質基礎;兩種表達能力,是以《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演講與口才》等課程為重要工具,培養(yǎng)學生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以展示學生的能力和才智,是短時間內被社會、他人認可的重要依托;多種實踐能力,就是提供多種任選課程、社會實踐活動及營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綜合能力,發(fā)展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4]。同時倡導在專業(yè)課教學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加強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通。
(2)多樣的選修課體系的建立。人文素質教育核心層面的人文精神需要長期的浸潤和熏陶,并貫穿職業(yè)教育的始終,優(yōu)秀的選修課體系的建立不僅是對必修課有力的補充和延伸,更能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陶冶情操。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開設的人文類選修課以文學欣賞類的科目居多,如《唐宋詩詞欣賞》、《文學名著導讀與賞析》、《現當代小數欣賞》等,可由于課時量少,選修課班級人數的限制等,不能從根本上滿足學生選報的要求。我們認為,應針對不同的系別和專業(yè)開設不同類型的人文類選修課,積極尋找人文類課程和專業(yè)課程的結合點,滿足不同專業(yè)不同類型學生的要求。如對醫(yī)學類的專業(yè)和系開始微課類型的選修課;針對有共同興趣的學生群體開設相應的網上選修課,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對文科性質較強的系和專業(yè),文學鑒賞類和傳統文化熏陶方面的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對財經會計類的系和專業(yè)開始經濟應用文寫作方面的選修課會對學生的專業(yè)課的學習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對行銷管理類的系和專業(yè)開設語言表達和交流類、團隊合作類和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類的選修課對學生走出校園后的工作會有相應的幫助作用。因此,高職院校人文類選修課體系的建立,應本著目光長遠,課時靈活,涵蓋面廣,課程與專業(yè)課相結合的靈活多樣,以課堂講授為契機,以學生步入社會后的工作需求為目標,陶冶情操、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靈感、發(fā)展想象力,促進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提高。
3.人文素質課程考核體系的設置及加強
教師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關鍵,尤其是教師的人格力量在學生人文素質形成過程中更具有獨特的作用。一個缺乏人文意識的教師,學生很難在他傳授知識的教學活動中獲得人文精神的熏陶。人文素質教育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師德和業(yè)務能力之外更高更強的要求。通過自我學習、在職進修、普及培訓等方式提高廣大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之一,建立一支由較高人文素養(yǎng)和科研能力的學術帶頭人隊伍,一支以優(yōu)秀中青年為主的人文教師隊伍,一支以國內外、省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客座教師隊伍,建立相應的考評機制,同樣是創(chuàng)建一支高素質的人文教師隊伍,不斷強化人文素質教育教學效果的一種有益嘗試。
“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中心”是高等職業(yè)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在高職教育把教學重點放在重在啟發(fā)思維、傳授方法,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上時,對教學的評價和學生成績的測評應跟上改革的步伐。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不僅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還包括社團活動和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內容和形式更是涉及課堂講授、課堂討論、課外實踐、微課和網絡課程等,課程評價應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
除了原有的重視考勤,參與課堂討論的踴躍性和相應的閉卷考試課程以外,采用小論文、分組完成給定的課外作業(yè)、模擬現場的實踐活動和成果展示的形式等形式,也應是可以使用和借鑒的成績評定方式。如文學欣賞類的課程可以通過提交論文,以情景劇的形式進行文學場景的再現,也可以通過相應題材文學片段創(chuàng)作進行考核;語言表達類的課程可以通過演講、辯論、朗誦等形式;藝術類的課程可以通過排演短劇、小型音樂會、書畫展等形式進行考核。人文素質必修課程如評價不合格,補考后仍不合格則必須重修;人文素質選修課若評價不合格,不予記錄,不補考,學生必須重選或改選。另外,有些高職院校將學生參加各種志愿者活動文化社團活動、有一定規(guī)模的文藝演出活動、藝術類的競賽活動及人文社科類知識競賽時所取得的成績和表現也作為其人文素質的評價依據,也是一種值得借鑒的做法。因不同課程對學生的要求和考評的角度不同,人文類課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無法苛求統一。原有的一篇論文的形式或開卷考試的形式已經不能適應人文類課程的需求的,我們應本著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宗旨,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的考試定勢和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合理運用不同的考試方法和考核形式,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高職院校并非職業(yè)培訓基地不是只培養(yǎng)某類專業(yè)技術人員的機構,而是要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供精神資源,肩負提高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社會建設者的重要責任。雖然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素質教育是一項說起來很美,做起來很難的工作,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現狀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只要大家肯下決心去實踐,就總會有所收獲,有所建樹[5]。
參考文獻:
[1]謝苗楓.如何才能“高質”?——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人文論壇紀要.技術與職業(yè)教育資訊,2005(38).
[2]潘珍珍.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山東大學,2010.
[3]王步高,張申平,楊小晶.我國大學母語教育現狀——三年來對全國近300所高校大學語文日開課情況的調查報告[J].中國大學教學,2007(3):19-22.
[4]俞仲文.高等職業(yè)技術教育實踐教學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5]尹景玉,齊福榮.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5(11):61-62.
本文為河南省教育廳“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成果課題編號2014-JKGHC-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