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奇?zhèn)?/p>
什么是電信詐騙?電信詐騙就是違法犯罪分子利用手機短信、電話、傳真和互聯網等通訊工具,假冒國家機關、公司、醫(yī)院、朋友等名義,謊稱被騙人中獎、退稅或者違法違規(guī),以及被害人家人意外受傷、朋友急事、出售暴利商品和投資分紅等等,通過通訊工具騙取受害人信任后,誘導被害人主動將錢款匯入到指定銀行賬戶的一種詐騙活動。
最近5年來,電信詐騙犯罪在我國呈上升趨勢,根據公安部的數據,僅2015年一年,全國電信詐騙案即有59.9萬起,騙案金額高達222億人民幣。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這組統計中,很多受害者是老人。
數百萬電信詐騙贓款流入臺灣
有資料顯示,電信詐騙在1997年起源于臺灣,當時,一些不法分子主要通過手機、電話等通訊設備,給被害人傳遞一些刮刮卡、六合彩的中獎信息,借機騙取被害人的所謂領獎押金之類。爾后出現的是親情詐騙,比如謊稱被害人子女求援,要求被害人付款贖人。當時的詐騙手段較為簡單,作案范圍也主要在臺灣當地。由于受到科技信息水平的限制,誕生之初的電信詐騙跟傳統詐騙沒有太大區(qū)別,也沒有引起臺灣當局的重視。
2000年之后,電信詐騙成了臺灣詐騙犯罪的主流,其中以犯罪分子假冒公務機關、色情服務等對被害人進行詐騙為最多。此后,由于互聯網的發(fā)展,臺灣本地不少民眾個人信息外泄,詐騙分子冒稱購物平臺或金融機構行騙開始泛濫,臺灣當局每年公布的詐騙案數量以每年增長50%的速度急劇上升。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當局從2003年開始嚴打電信詐騙,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到2008年,臺灣詐騙案高達41000多起(1996年時只有2800多起)。
目標轉向大陸
2008年以后,臺灣本地的電信詐騙案發(fā)率開始顯著下降。那么騙子去哪里了呢?作為對比,從2010年開始,我國大陸地區(qū)電信詐騙案發(fā)率開始急劇上升。
詐騙分子將目標從臺灣轉向大陸,這也是在當時的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臺灣經濟遭受重創(chuàng),臺灣本地能被詐騙出來的錢財變少了,而且在臺灣當局連續(xù)多年的打擊下,詐騙技術大部分都被民眾所熟知,錢,越來越不好騙了。于是,詐騙分子將罪惡的目光轉向了經濟發(fā)展迅速的大陸地區(qū),大陸地區(qū)的詐騙分子與我國臺灣地區(qū)的詐騙分子開始合流。
一方面,我國大陸地區(qū)經濟迅速發(fā)展,互聯網發(fā)展尤其迅猛,大量個人信息在缺乏足夠警惕和監(jiān)管的情況下泄露,比如網絡社交工具的使用者大量的無意識泄露信息,也給了犯罪分子的可乘之機。而兩岸合流的詐騙分子懾于警方的打擊,開始有意識地把詐騙大陸居民的據點設在海外第三國或地區(qū),以此逃避海峽兩岸的打擊。隨著技術的進步,犯罪分子的詐騙開始加入更多高科技,他們可以用軟件模擬官方機構的電話號段,讓手機防火墻防不勝防,甚至一些犯罪分子可以囂張到在打第一通電話時,囑咐被害人可以將他這個假冒的電話號碼去114查號臺查詢真?zhèn)危p騙分子會等被害人在花1分鐘驗證之后,再公然打第二通電話繼續(xù)行騙。他們還能在電話通話時通過假冒的背景聲音模擬自己身在法庭、醫(yī)院、企事業(yè)單位等場所,以騙取被害人的信任。
目前破解電話詐騙的難點有二,一是案雖可破,錢難追回。根據初步統計,每年大陸被詐騙走的百億元錢財,能被追回的只有約20萬元;二是臺灣當局客觀上在姑息詐騙分子。由于目前臺灣當地法律對電信詐騙犯罪量刑標準較輕(最嚴重者才5年徒刑),而且由于電信詐騙往往是身處第三方地區(qū),對大陸詐騙的證據也很難在臺灣當地發(fā)揮法律效用,結果是讓很多犯罪嫌疑人逍遙法外。
2011年5月大陸公安機關與臺灣執(zhí)法機構聯合在印尼、柬埔寨采取同步抓捕行動,共抓獲電信詐騙犯罪嫌疑人365名,其中臺灣嫌疑人225名。這225名嫌疑人被押解回臺灣后,僅有10余人被判2年以下刑罰。2013年8月,北京警方在柬埔寨抓獲犯罪嫌疑人林明浩、梁家弼、吳漢杰等21名詐騙團伙頭目,這批詐騙分子在被大陸移交給臺灣執(zhí)法機構后,結果2015年就重操舊業(yè),再度出現在印尼、柬埔寨、澳大利亞等國開設詐騙窩點。
鑒于這種情況,大陸公安機關開始在第三國依據國際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進行引渡。比如大陸這次從肯尼亞引渡臺灣詐騙犯,因為涉案受害人均為大陸居民,按國際刑事訴訟法屬地管轄原則,大陸方面擁有毫無疑問的司法管轄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