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一
時常拎個布袋
里面裝的都是傳統(tǒng)文化
在天水市馬跑泉鎮(zhèn)市場邊有個農(nóng)民工服務站,每天都有許多的進城務工人員在此尋找工作。打工者的身影像走馬燈一樣來了又走,然而一位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農(nóng)民工隊伍中的古稀老者,卻為大家所熟知。
一雙布鞋,一身布衣,一個布袋,和一輛從不上鎖的老舊自行車,這個老人一出現(xiàn),打工者就笑了。因為他不僅滿面慈容,還有一肚子的故事。他不僅會語重心長地給大家講做人做事的道理,還不時會從隨身攜帶的布袋里拿出好書贈送給他們,啟發(fā)他們工余時間騰出空來讀一讀。泥瓦工小支手捧一本《弟子規(guī)》說,這是他幾年前在這里找活時有幸從老人手上得到的,他如獲至寶,一有空就會翻閱、思考、對照,自己感覺現(xiàn)在做人做事都有很大進步,在家里家外也越來越受尊重和歡迎了。小支口中念念不忘的這個老人就是天水市的民間書法家藺文清。
藺文清出生于古風濃郁的天水秦安,此地既是詩仙李白的祖籍,也是詩圣杜甫客居過的地方。他自幼飽讀詩書,18歲當兵去了新疆,為了照顧老家的妻兒,他選擇到甘肅省地勘院做一個地質工作者。
因為常年野外工作,他把大自然當作親人,工作之余,徜徉山間林下,放懷明月清風。他想到在社會的變革中,在城市化進程中,許多傳統(tǒng)文化在隨社會的發(fā)展而改變,有的已經(jīng)被時代進程淘汰,有的則瀕臨絕境。他認為傳統(tǒng)文化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他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傳承這些傳統(tǒng)文化。
他隨身提著的布袋里,除了他隨時寫寫畫畫的日記本之外,都是各種傳統(tǒng)文化書籍,有他自己看過的,有他從舊書市場收集的,他拿來干什么呢?原來,他經(jīng)常利用做義工的機會,把他篩選過的好書拿來與眾人分享。
有人懷疑這樣做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藺文清對此所持的態(tài)度是:許多年輕的打工者一輩子可能都沒機會接觸到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我送給他們的書,他們哪怕只是讀了其中的一頁或是一個故事,也許他們的智慧就會開啟,人生就此發(fā)生改變,而因為文化改變了人生的他們勢必影響到更多與他們生命相關聯(lián)的人。藺文清對“文化”二字的解讀是:文而化之。前者強調學習和思考,后者重在行動與創(chuàng)造。他的人生特別是退休后的生活便是“文而化之”的生動寫照。有布袋為證。
逢人就講故事
一個故事啟發(fā)一顆心靈
藺文清愛講故事,給傳統(tǒng)教育學校的學生講,給他的鄰居講,給每一個跟他有接觸的人講。他大多講儒釋道的經(jīng)典思想,教年輕人要孝老愛親,勸老年人要健康樂活,他給做生意的老板們講誠信,給做員工的講感恩,鼓勵陷入人生困境的人要自強自立。他的故事往往信手拈來,深入淺出,妙趣橫生,聽過的人往往都要回味反思良久,不少人因他的勸導而改變了人生。
有一次,碰到一個蹲在街頭賣麻籽(當?shù)靥禺a(chǎn),像瓜子一樣炒了吃)的小販,見他和顧客討價還價時態(tài)度很惡劣,以致于生意沒做成,還弄得兩廂不快。藺文清就走過去,蹲在小販的對面,和顏悅色地和其嘮起家常。說誰都喜歡麻籽笑口常開且籽粒飽滿,這樣才好嗑,吃著也香。這麻籽有張口,人也有張口,都是同理,人們在交流對話的時候,何嘗不是希望對方一張笑口,言談令人心生歡喜呢?惡口相向比一個不好嗑又空癟的麻子還要令人生厭,于人于已都沒有任何好處……小販在藺文清的話語中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露出了開心的笑容,表示以后一定會將心比心,讓自己的言行舉止給他人增添歡喜。
藺文清在廣東中山大學圖書館所屬分館值班時,碰到一位因遭受嚴重打擊而對人生失去信心的女士,藺文清就跟她講鏡子的故事。告訴她,你現(xiàn)在遇到的一切,其實就像你的一面鏡子,你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你自己過去所做一切的顯現(xiàn),鏡子里照見的不是外面的世界,也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所以,要為人生止損,要改變命運,必須得先從鏡子里觀照自己,找到自身的問題,才能找到自心的出路。并教授其具體方法:內(nèi)觀以致心平氣和,靜觀以致去偽存真,達觀以致氣度恢宏,樂觀以致心曠神怡。藺文清一席話,令這位女士茅塞頓開,云消霧散,忙不跌地連聲致謝,她感謝命運通過挫折和打擊來令其覺醒,更感謝藺文清讓她明白了人生的真諦,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慷慨贈墨寶
一筆一畫寫的都是人生
退休后,天天書窗對菊、賦詩寫字的藺文清,一次偶然機緣為幾家雜志社做補白工作,他的書法也因此得以傳播,為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青睞和收藏。每天跟著太陽一起晨練半小時,早餐后稍事休息便開始提筆寫字,寫滄桑,寫詩意,寫灑脫,寫不羈,寫煙云歲月,寫日月往返……往往一寫就是一上午。在北京、廣東、香港、天水,甚至國外,許多企事業(yè)單位、學校、雜志,以及普通人家,都懸掛或張貼著藺文清的墨寶。
對于喜愛和需要他書法作品的人,他總是不計回報,有求必應,而且凡答應別人所求的事,總是即刻就辦,從不拖延,用自己微薄的退休金買來筆墨紙硯,針對不同人的特點和需求題寫詩句,再精心包裝好并親自上郵局寄出。
認識藺文清的朋友總是能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這就是藺文清根據(jù)其一家人姓名特點而賦詩并撰寫的書法,其文似家訓,既是勵志,又是祝福,令人愛不釋手。
然而,有誰知道,他那些供不應求的墨寶大多是在一間不足6平方米的小書房、一個從垃圾堆撿回來的案板上揮灑寫就的。走進藺文清的家,給人的感覺是清貧而高貴。客廳簡陋的家具,陽臺綠意盎然的松竹,小小書房里的書香墨香,無不彰顯著藺文清超然物外、空靈自在的生活意趣。藺文清還時常回到老家的山上,小樓聽雨、竹影相隨,在恬淡而繁盛的精神家園里徜徉。也因為這種淡然與超脫的性格,朋友常以“山外山人”、“了一閑人”、“水天青”等雅號尊稱之。
藺文清的晚年生活可以用“補白”一詞來形容,對一份報紙而言,在篇幅上,一兩則“補白”實在無足掛齒,然而并不影響它散發(fā)和釋放巨大的魅力;對一個人的人生而言,一兩個義舉之類的“補白”也很短暫,然而依然無法阻擋快樂的降臨。人生的“補白”是另一種樂趣,用寥寥數(shù)語也能觸動人心,撥動心弦,這也是一流的做法和一流的情懷。
(責編:劉美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