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北
案例1:濕熱侵及下焦證
患者,女。主訴:尿頻、尿急、尿痛伴有高熱、腰痛,反復發(fā)作多年。
病史:患者有慢性腎盂腎炎史多年,因體質較弱,抗病能力減退,長期反復發(fā)作,久治不愈。發(fā)作時有高熱、頭痛、腰酸、腰痛、食欲不振、尿意窘迫,排尿少、有不快與疼痛感。尿常規(guī)檢查:混有上皮細胞、紅細胞、白細胞等;尿培養(yǎng):有大腸桿菌。
中醫(yī)診斷:淋證;辨證:濕熱侵及下焦。
治法:清下焦?jié)駸帷?/p>
方藥:豬苓湯。具體用藥:豬苓12g,茯苓12g,澤瀉12g,滑石18g,阿膠9g(烊化兌服),水煎服。
6劑后,諸癥即消失。另囑患者多飲水,使尿量保持在>1500mL/d。此病多屬正氣已傷,邪仍實的虛實兼證類型,故囑其于不發(fā)作時,服腎氣丸類藥物,以扶正而鞏固療效。(岳美中醫(yī)案)
治療思路及方藥分析 因豬苓湯為治下焦蓄熱之專劑。淡能滲濕,寒能勝熱。茯苓甘淡,滲脾腎之濕;豬苓甘淡,澤瀉咸寒,瀉。腎與膀胱之濕;滑石甘淡而寒,體重降火,氣輕解肌,徹底清除上下表里之濕熱;阿膠甘平滑潤,既能通利水道,使熱邪從小便下降,又能止血。
提示 豬苓湯證與五苓散證的區(qū)別
豬苓湯能疏泄?jié)駶嶂畾舛涣羝漯鰷?,亦能滋潤其真陰而不慮其枯竭,雖與五苓散同為利水之劑,一則用白術、桂枝暖腎以行水,一則用滑石、阿膠以滋陰利水。日本醫(yī)生更具體指出治“淋病膿血”,加車前子、大黃,更治尿血之重癥。從臟器分之,五苓散證,病在腎臟,雖小便不利,而小腹不滿,決不見膿血;豬苓湯證,病在膀胱尿道,其小腹必滿,又多帶膿血。
案例2:濕熱下注,瘀血內阻證
患者,女,65歲。主訴:勞累后出現(xiàn)尿頻、尿急、尿痛5年。
初診2011年9月8日。
病史:患者于5年前,自述因勞累后出現(xiàn)尿頻、尿急、尿痛,無發(fā)熱、腰痛等。當?shù)蒯t(yī)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2×109/L;尿常規(guī):白細胞(+++),潛血(++),鏡檢提示白細胞20~25個/高倍鏡視野,紅細胞10~15個/高倍鏡視野,診斷急性尿道炎。予以服用諾氟沙星(氟哌酸)1周后,癥狀消失,查尿中白細胞8.5×109/L。其后,.每遇勞累、生氣后則復發(fā),而見尿頻、尿急、尿痛,自行服用氟哌酸3d后癥狀即緩解。
2年前,患者勞累后再次復發(fā),除尿頻、尿急、尿痛等癥外,同時還伴見發(fā)熱、乏力、腰痛等癥狀。協(xié)和醫(yī)院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11×109/L;尿常規(guī):白細胞(++),潛血(++),蛋白(++),鏡檢:白細胞10~15個/高倍鏡視野、紅細胞5~8個/高倍鏡視野,診斷急性腎盂腎炎。予以服用抗生素(具體藥名記不清楚)治療2周后,癥狀消失。
本次于1周前再次復發(fā),出現(xiàn)尿頻、尿急、尿痛、發(fā)熱、腰痛,自服抗生素1周后,癥狀未見緩解,意欲找中醫(yī)診治,遂來余診室求診。
刻下癥見:發(fā)熱,無惡寒,汗出,尿頻,尿急,尿痛,腰痛,乏力,夜尿3~5次,食欲欠佳,睡眠差,大便調。舌質紫暗,舌體胖,舌邊有齒痕,苔中后部微黃膩,脈沉弦。
西醫(yī)診斷: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fā)作。
中醫(yī)辨證:脾腎氣陰兩虛,兼濕熱下注,瘀血內阻。
治法:益氣養(yǎng)陰,清熱燥濕化瘀。
方藥:方氏參苓六黃湯合八正散加減。具體用藥:黨參12g,茯苓15g,生黃芪30g,黃精30g,生地15g,黃連9g,黃柏9g,生蒲黃15g,懷牛膝15g,車前草15g,萹蓄12g,瞿麥12g,魚腥草30g,竹葉9g,生甘草6g:水煎服,1劑/d。
二診 2011年9月15日。上方服用7劑后,尿頻、尿急緩解,仍有尿痛,口干,查尿(-),上方加赤芍15g。
三診 2011年9月22日。上方服用7劑后,尿痛消失。尿檢(-),患者治愈。
治療思路及方藥分析 患者系老年女性,素日體弱,又加之反復感邪發(fā)病,日久則有脾腎氣陰兩虛之病變基礎,故見乏力、腰痛、食欲欠佳、舌胖、脈沉之表現(xiàn)。因女性特殊的生理結構,今次又感濕熱之邪于下焦,故見尿頻、尿急、尿痛、舌苔黃膩之表現(xiàn)。因病久成瘀,故見舌暗瘀。
方用著名中醫(yī)藥學家方藥中先生自制方參苓六黃湯合八正散加減。前方由黨參、茯苓、生黃芪、黃精、生地、黃連、黃柏、生蒲黃、懷牛膝、車前草等10味藥組成。整體方藥中,有黨參、茯苓、生黃芪、黃精、生地的益氣養(yǎng)陰,滋腎補脾;有黃連、黃柏、萹蓄、瞿麥之苦寒清熱燥濕;有魚腥草清肺以通調水道;有生蒲黃之活血;有懷牛膝滋腎利水;有車前草、竹葉、生甘草之利尿通淋。全方扶正與祛邪并用,共奏滋腎補脾,清熱燥濕化瘀之功。
案例3:腎陰虧損,兼夾濕熱證
患者,女,36歲。主訴經常腰痛、尿頻、排尿疼痛,1年多來下肢輕度水腫,全身倦怠無力,勞動后覺胸脅疼痛,食欲減退,睡眠多夢,有時口干,舌質紅,有薄白苔,脈象細數(shù)。
中醫(yī)診斷:勞淋;辨證:腎陰虧損,兼夾濕熱。
治法:滋腎清熱利濕。
方藥:知柏地黃丸加味。具體用藥:生地9g,山茱萸9g,山藥12g,茯苓9g,丹皮9g,澤瀉9g,知母9g,黃柏9g,銀花藤15g,白茅根9g,車前草12g。
二診 服上方14劑,1個月來小便正常,已無尿頻及排尿疼痛現(xiàn)象,下肢已不腫,腰痛減輕,食欲增進,但右脅時覺疼痛,睡眠多夢,有時口干,脈象細弱,兩尺軟弱。是濕熱已解,當滋腎兼理肝氣。
用藥:生地9g,山茱萸9g,山藥12g,茯苓9g,丹皮9g,澤瀉9g,菟絲子12g,白芍9g,刺蒺藜12g,桑寄生15g,夜交藤15g。服上方7劑后,諸癥基本得到控制。(來源于《李斯熾醫(yī)案》)
治療思路及方藥分析 患者為36歲女性,因尿頻、尿痛反復發(fā)作1年,未得根治,久病傷其正氣,故見全身倦怠無力,食欲減退。氣虛則水停,故見下肢水腫??诟?、多夢、舌紅、脈細數(shù),均是陰虛之表現(xiàn)。故用知柏地黃丸原方以滋陰清熱,并加銀花藤清熱解毒,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車前草清熱利尿滲濕。全方共奏滋腎清熱利濕之功效,服用14劑后,泌尿系統(tǒng)癥狀全部得到緩解,唯有脅痛、多夢之表現(xiàn),是屬肝經瘀滯不通之證,故在六味地黃丸滋養(yǎng)肝腎之陰的基礎上加菟絲子、桑寄生以滋腎陰,加白芍以柔肝緩肝,加刺蒺藜以平肝解郁,滋腎兼理肝氣,故藥后諸癥得解。
案例4:瘀熱互結下焦證
患者,女,19歲,學生。主訴:尿血、尿頻、尿急、尿痛10余日。
病史:暑熱之天,在烈日下強烈勞動,感到小便短澀不利,一二日后出現(xiàn)尿中帶血,尿頻尿急,尿道灼熱疼痛,小便點滴淋瀝,不易解出,一晝夜小便四五十次,少腹脹痛,身熱口渴。經用抗生素及“呋喃”之類的藥物治療十數(shù)日,時好時壞,未見明顯效果,遂改服中藥。診得其脈弦大而數(shù),舌紅,苔黃,口干舌燥。
治療:給予桃核承氣湯加黃柏、知母、丹皮,水煎服,每日服1劑,服2劑后病情明顯好轉,先后共服7劑痊愈。
(來源于《經方發(fā)揮》)
治療思路及方藥分析 此患者小便短澀不利,尿中帶血,尿頻,尿急,少腹脹痛,是瘀熱互結下焦。治當因勢利導,逐瘀瀉熱,以祛除下焦之蓄血。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黃苦寒,下瘀瀉熱。芒硝咸苦寒,瀉熱軟堅,助大黃下瘀瀉熱。桂枝辛甘溫,通行血脈,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黃寒涼凝血之弊。桂枝與硝、黃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黃則溫通而不助熱;硝、黃得桂枝則寒下又不涼遏。炙甘草護胃安中,并緩諸藥之峻烈。而尿道的灼熱疼痛、小便點滴淋瀝、身熱口渴,均是熱重入血分的表現(xiàn),故用丹皮、知母、黃柏加大涼血清熱的力度。
案例5:血淋、濕熱蘊結下焦證
患者,女,32歲,農民。主訴:尿頻、尿急、腰痛1周。
刻下癥見:尿頻、尿急、腰痛,并伴發(fā)熱、尿道疼痛、口渴欲飲。月經基本正常,帶下量多、色黃。舌質紅,苔黃膩。尿常規(guī)檢查:蛋白(++),白細胞20~25個/高倍鏡視野,紅細胞滿視野。
西醫(yī)診斷:急性腎盂腎炎。
中醫(yī)診斷:血淋;辨證:濕熱蘊結下焦。
治法:清利濕熱,通淋止血。
方藥:八正散和豬苓湯加減。具體用藥:車前子30g(包煎),木通6g,萹蓄10g,大黃6g,滑石10g(包煎),瞿麥10g,生甘草10g,豬苓15g,茯苓30g,澤瀉15g,阿膠10g(烊化),小薊12g,白茅根30g。水煎服,1劑,d,每日早晚分服。5劑而愈。(陳明醫(yī)案)
治療思路及方藥分析 此患者屬急性發(fā)病,病程短,其尿頻、尿急、尿痛、發(fā)熱、帶下色黃量多、舌紅、苔黃膩均是濕熱蘊結下焦之表現(xiàn)。藥用八正散清利濕熱,豬苓湯利水養(yǎng)陰、清熱止血,并加小薊、白茅根以涼血止血。以上諸藥共奏清利濕熱,通淋止血之功效,藥到病除。
知識鏈接
如何防止尿路感染
避免憋尿 憋尿對人體有很多危害,其中之一就是明顯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要養(yǎng)成良好的排尿習慣,勤排小便,千萬不要長期憋尿,以免引起尿路感染或影響腎功能。
多飲水 多飲水使每天尿量保持在1500~2000mL是預防尿路感染最實用、最有效的方法。無論工作多么繁忙,一定要養(yǎng)成多飲水的習慣,并且要以一般的飲用水為主,不要喝太多的甜飲料。大量運動出汗后更要及時補充水分,以免因飲水不足造成尿量少而濃縮,以致不能及時將細菌等有害物質沖刷干凈而引發(fā)感染。
防久坐 久坐會使外陰局部長時間處于潮濕悶熱狀態(tài),細菌繁殖加快,在悶熱的夏天尤其明顯,所以長期坐辦公室的人要定時站立起來走走。
注意清潔、勤換內衣 無論男女,每天都要換內衣,性生活前后要清洗外陰,以免尿道口的細菌逆行引發(fā)尿路感染,一般用溫開水清洗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