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楠
摘要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要注重講練結合,教學方法靈活多樣;舉一反三、注重學生親身實踐;鼓勵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
關鍵詞 培養(yǎng) 信息技術 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5-0048-02
信息技術教學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信息技術教學,應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為學生將來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礎。
一、講練結合,靈活多樣
在信息技術教學實踐中,要不斷地嘗試新的教學方法,而且要讓學生多實踐,在練中鞏固和探索。
(一)教師演示法。信息技術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工具性學科,在教學過程中適當采用演示法是不可少的,教師通過演示所學內(nèi)容的操作過程,讓學生了解操作的步驟和方法,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比如在學畫曲線時,由于畫曲線時,必須點兩次鼠標方可把曲線畫完,剛剛開始,學生總是問:“曲線畫好了怎么還會變?”于是我就把畫曲線的方法在電腦里演示一遍。學生通過觀察教師所演示的操作過程、步驟,對畫曲線的方法有了一個初步的認知,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就畫得好多了。
(二)游戲活動法。把計算機的學習寓于游戲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例如學習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師一開始直接講解手指的擺放要求和指法要點,學生不但學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學,更加不能強迫其練習了。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采取游戲引入的方法,先讓學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賽誰的成績好,也可以與老師比賽。學生在“青蛙過河”等游戲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要取得好成績就必須練習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夠打得又對又快。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再講解指法練習,學生學得就很認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學生們再玩這個游戲時就感到輕松自如了。
(三)學科整合法。信息技術教學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對其他課程進行學習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利用它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如在學習《信息的下載》伊始,可以結合語文課中的《音樂之都維也納》播放有關維也納的文字、圖片的PowerPoint的幻燈片,再結合數(shù)學課中的《年月日》播放有關年、月、日知識的電子報刊,學生通過觀看,了解了學習信息下載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想學的感情。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能夠喚起學生原始的學習動機,不需要教師進行過多的激勵,學生都能自覺地進行學習。
(四)協(xié)作學習法。協(xié)作學習是一種通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在一起從事學習活動,互促學習,以提高學習成效的一種形式。小學生對于計算機技術的掌握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很難達到教學目的。因此,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操作能力,在教學中可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讓“小助手”帶動學生提高動手能力,這樣也彌補了在有限的課堂的時間里教師一人無法指導學生操作技能的缺陷。比如剛學習鼠標操作時,通過游戲軟件的操作,大家合作互助,并讓學得快的學生幫助動力差的學生,這樣同學們很快都掌握鼠標的操作。使學生學會在合作中競爭的本領,培養(yǎng)在競爭中合作的良好品質,達到共同提高操作能力的目標。
二、舉一反三,注重實踐
計算機教學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xiàn)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書法中有飛白,那是意境;在繪畫中有虛有實,給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學中也應該留有讓學生想象的空間。老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解決實際中碰到的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自己主動獲得知識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畫圖”軟件中,教師講解了矩形的畫法,那么其他橢圓和圓角矩形,就不必再講解了,而是要讓學生用自己已經(jīng)掌握的矩形的畫法,舉一反三,悟出其他圖形的畫法。從教學效果來看,大部分學生是能夠掌握其它兩種圖形的畫法的。又比如說“復制、剪切、粘貼”,只要教過一次就可以了,各種軟件中的做法都是差不多的,然后,多讓學生進行實踐探索,熟練技能。所以說,大膽放手,有利于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鼓勵創(chuàng)新,提高素養(yǎng)
信息技術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發(fā)展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信息技術中留給學生創(chuàng)造的空間有許許多多,如“畫圖”中的自由創(chuàng)作、“Word、PowerPoint"中的電子作品創(chuàng)作……這些都是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的范圍。在教學中教師要切記千萬別要求統(tǒng)一,在評價時也要靈活多樣,注重能力方面的評價。
我在講解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燈片章節(jié)的時候,在練習中讓學生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張精美的“明信片”送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大部分學生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積極性很高,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制作的“明信片”形式多樣,涌現(xiàn)了不少富有創(chuàng)意的電子作品。有介紹名勝景點的“明信片”,有介紹名人的“明信片”,有介紹動物的“明信片”,甚至還有介紹明星、介紹自己的“明信片”。學生的這個創(chuàng)作過程,不僅是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他們創(chuàng)新能力的過程。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教學中尋找教學的著手點,潛移默化地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參與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從而全面提高他們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