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玲
“賓至如歸”是我們一向推崇的待客之道,平常在很多酒店賓館大堂之上都可見到此匾高懸。賓至如歸的詞典意義為“形容招待客人親切周到,客人到此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樣”,英國人民待客同樣追求“賓至如歸”,但需要說明的是,他們的“賓至如歸”意思應解釋為“對待客人親切周到,就如同對待自家親人歸來一樣”。到英國家庭作客,你很難感覺到“客氣”,主人視你如同家人,沒有過分的殷勤,更不會勉強你吃喝。
細細思量,倒覺得人家的做法或許更有道理。若要讓客人如同在自己家里一樣,不僅主人難以做到(因為客人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家庭,各有不同家風),客人自身也很難做到(因為客觀上這里畢竟不是在他自己家里)。而若采納英人賓至如歸之義,我們的另一成語“客隨主便”(“客人依隨主人的方便或安排而行事”)也就順理成章了,否則兩者很容易成為悖論,顯得我們的客氣只是客套而已??椭量途咏孕枞豚l(xiāng)隨俗,這是交際原則也是生存智慧。因之,鄙以為,賓至如歸之“歸”應解釋為家人來歸,迎接賓客要像歡迎歸來的親人一樣熱情、真心,對待賓客像對待親人歸來那樣真真切切、實實在在。不虛于客套,不過分招待,客人看到的是更加真實的生活,體驗的是更加純樸的情感。《東周列國志》第78回云“四方之客,一入魯境,皆有常供,不至缺乏,賓至如歸”,似乎也印證了我的理解。
迎接賓客如同迎接親人歸來,其實是一種文化情懷,也是一種家?;印S芏喔咝6济赓M為赴英留學者提供寄宿家庭(homestay)服務,即學校出資為留學生提供周末英國家庭生活體驗,這正是一種讓客人體驗賓至如歸的舉措。相比之下,牛津大學不提供這種服務多少有點兒缺憾。在國內(nèi)接受培訓時就聽說到英國訪學,如果你善于安排,幾乎每個周末都可以去不同的家庭體驗。這對初來乍到的外國學子零距離接觸英國文化,無疑是一個十分寶貴的機會。其實,英國有現(xiàn)成的“家庭寄宿官網(wǎng)”,點進去,在學校名單列表中查到自己所在的大學名稱,就可以直接報名了,家人可以隨行(家人自費)。如果你的大學不在名單中,想體驗,自費即可。申請者對寄宿家庭有任何需求,如語言啦、信仰啦、交通啦、無煙啦、寵物啦、興趣愛好等等可以一一列出,人家會根據(jù)你的需求為你尋找合適的家庭。報名、確認、與戶主聯(lián)絡皆是通過郵件完成,十分便捷。英國面積不大,周末往返即可。體驗者周五到“家”,在英國家庭過兩宿,周日返校,跟普通的孩子周末回家差不多,不會影響正常學習。
英國家庭寄宿分無償和有償兩種。提供無償服務的志愿者大多是性格開朗、待人熱情的地道的英國公民,其中不少是鰥寡孤獨或孩子不在身邊的長者。他們滿腔熱情地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同時讓自己家的周末充滿了歡聲笑語。我的房東也是寄宿家庭志愿者,我搬出她家正是因為他們接到了接待幾名寄宿生的任務。
國際教育中的homestay也給異國他鄉(xiāng)的學子帶來了一份難得的家的溫馨。我認識兩個去過英國家庭度周末的中國孩子。一是北京小伙兒,一是上海姑娘。男生去了英國北部,女生則去了英國南部海邊。北方的房東是孩子在國外工作的一對夫婦,女孩的房東則是一位年長的單身女士。兩個孩子作客歸來感觸良多,都說在英國家庭所度過的一個周末勝過自己很多的道聽途說,寄宿對自己認識真實的英國幫助太大了。他們不約而同地感嘆:“很真實、很親切、很感人!”所謂很真實,就是沒有故作姿態(tài)的客氣;所謂很親切,就是沒有陌生感,如同回家一樣;很感人,是他們在不同細節(jié)上都能體會到房東的用心和關愛。男孩驚嘆房東先生的學識淵博,兩天的相處,讓他長了很多見識。房東太太則對他噓寒問暖、無微不至。他們帶著他一起去教堂、會朋友,儼然當他是自家的孩子。女孩則更激動了:“雖然這位女士沒有孩子,似乎也不太擅長言語表達,但為我精心布置了溫馨而又漂亮的女兒房!燒的飯菜雖不奢華,但非??煽?、地道,太好吃了!誰說英國飲食文化簡陋?”英國房東的直截了當、熱情和充滿活力也讓他們深受感染。雖然英國人看上去大多很內(nèi)斂,甚至矜持,但他們視同家人的熱情讓每個人都感到舒服、快樂。這兩個家庭都是基督教家庭,周日兩個孩子也都跟著一起去了教堂,這是每個基督教家庭的周末必修課。另一天就是郊游或訪友了。一次寄宿家庭的生活體驗,使得這兩個中國孩子在英國有了一次“回家”的感覺。當然,這個家并非自家,但“家長”的待客態(tài)度讓他們感到十分自然親近。很多寄宿過的孩子與房東還保持著聯(lián)系,甚至回國后也未中斷。除了過節(jié)時的問候,連自己戀愛了、結(jié)婚了的喜訊他們也愿意與遠在英倫的“家長”分享。我的房東家的寄宿服務屬于有償?shù)?,她的任務一般是教會派給她的,寄宿者中以學生居多,常常會兩三個一起來,而且時間有時還比較長,可能會在她家住上一兩周。寄宿的小留學生要完成若干項具體任務,有一份詳細的清單,如:語言學習、超市購物、制作飯菜、戶外運動等等若干條。費用由教會支付給房東,當然教會的費用或許也是由某個學校付的。房東是兩個女兒的媽媽,來她家寄宿的學生,多與女兒們年齡相仿。他們周末一起活動,很快就相互熟悉、融為一家了。我住她家期間看到一個法國小姑娘在她家的幾天生活,那幾天法國女孩完全是隨茶便飯,客人不拘束,主人很方便。那個法國女孩還直接管房東叫“媽媽”,馬瑞娜幸福地答應著。
當然,并非所有人都愿意且都能夠讓來客賓至如歸,也不是所有的英國家庭都能做到讓外國人賓至如歸的。英國的寄宿家庭也是經(jīng)過了嚴格的篩選、調(diào)查和走訪后才最終確定的,房東絕大多數(shù)是基督徒,同時也是英國傳統(tǒng)文化的擁有者和傳承者。尤為關鍵的是,他們還需要有多元文化胸懷和跨文化交際能力。英國人通過寄宿家庭的方式傳播自己的文化,通過與學校合作的模式將文化傳播與學校教育融為一體,不得不嘆服: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文化傳播方式。所以,homestay以一種平實而又真摯的情感交流方式自然而然地實現(xiàn)了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傳播。而建立在賓至如歸情感基礎上的文化交流或文化傳播效果也遠遠超過了說教和大張旗鼓的宣傳。
其實,中國人一向以好客著稱,針對國際友人的家庭寄宿體驗似乎也早有人為之。報端熒屏上也會看到一些中國百姓熱情接待國際友人或來華留學生的宣傳鏡頭。往往是熱情的餃子包起來,沸騰的湯圓滾起來,或者火辣的秧歌扭起來,熒光頻閃,氣氛熱烈。不過總體感覺熱鬧非凡,總給人或多或少的表演感。如果我們真的愿意讓國際友人深入了解,不妨學一下老外的賓至如歸,讓他們看到中國人真正、自然的生活方式,體會一下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聽說我們學校原先也嘗試過讓老師在家接待留學生的做法,學校還曾給予一定的補貼。后來不知為何停了,一說是留學生太多了應接不暇,一說是學校對家庭有面積規(guī)定(120平方米以上方可),達標者太少后來漸漸取消了。十年前剛教留學生時,當時借住在同門50平的斗室里,并不知道學校有面積的限制,竟然讓十幾個留學生來家作客,吃飯的桌子很小,椅子也不夠,小杌子都用起來了,床沿上都坐了人,但大家嘻嘻哈哈,開心得很。當他們問我“老師,需要我做什么?”我一點也沒有客氣地給他們布置了任務。如今想來,那可不正是賓至如歸嘛!事過多年之后有校友來訪一見面就說起那次去我家的感受,說是中國小家庭的溫馨一直歷歷在目。
由此看來,看似無策略的英國家庭寄宿行動實際上正是文化傳播的高招兒。這一招兒既不乏真誠,也充滿智慧。有人說一般的中國家庭不愿意給人提供寄宿,因為家里來了個陌生人很不習慣不方便,而且天天要招待客人,實在太累。這或許是大實話,禮儀之邦本無可厚非,但待客過于豐盛的餐飲,不僅容易造成浪費,還會讓主客雙方感到身心疲勞。而且,如果來客是以體驗原味生活為目的的異域同胞,那我們過分的待客熱情難免使雙方拘束、心理距離被拉大。家庭寄宿并非為了展示,素面朝天的中國百姓生活在來華留學生眼里或許更加真實動人。如果我們像對待自家歸來的孩子那樣對待來華留學生,讓他們體驗一下中國的家庭生活,說不定這些外國孩子會真的很不習慣呢!但這卻是真實的中國。有人提議中國的寄宿家庭交給某某公司來運作,商業(yè)模式介入到教育行為或文化傳播之中,最終必然以盈虧來論效益,那樣效益則變成了利益。利益驅(qū)動,文化交流難免跟著變味,希望我不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