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橋霜
“一句表揚,可以讓我多生活兩個月?!边@是馬克·吐溫曾經開的一個玩笑,但也暗含了表揚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大多數人都是喜歡活在掌聲中的。表揚,是領導工作的重要方法,在日常工作中,領導者會時常用到。表揚能夠激發(fā)下屬的斗志,調整下屬的行為和調動工作的積極性。
史考伯曾任美國鋼鐵公司總經理。他說:“我對鋼鐵懂得并不多,最大本事是能使員工鼓舞起來,方法就是真誠的贊賞和鼓勵?!彼麜r常到各工作場所巡視,發(fā)現工作出色,或者在動腦筋設計新方案的員工,就在全體員工集會時當眾加以贊揚。該公司的一名退休人員曾說:“幾年前,我曾為公司設計出一種新產品,得到了總經理的表揚。當總經理開會提到這件事時,我很吃驚。而且,在退休歡送會時,他再度提起這事,我禁不住流下眼淚……”
表揚下屬可以推動工作
鄧小平一生很少表揚人,但在1981年,他罕見地表揚了一次時任水電部部長劉瀾波。
“文革”后,黨的干部結構出現斷層,各級領導機關缺少一批年富力強、有專業(yè)知識的干部。但老干部的“出”與中青年的“進”阻力很大,提拔青年干部步伐不快。
鄧小平敏銳地感覺到根本癥結是“老干部方面的問題還沒有處理得好”,于是表揚主動讓位并推薦李鵬擔任部長的水電部老部長劉瀾波,建議大家向他學習。不久后,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決定廢除實際存在的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
高明的領導在表揚人時,也會兼顧到其他人的感受。劉備進位漢中王,諸葛亮也成為了關羽的上級,諸葛亮對關羽卻特別注意分寸。此時馬超來投不久,關羽不服馬超勇武的名聲,要離開荊州到西川來一較高低。諸葛亮連忙給他寫信送來一頂高帽子,才暫時安撫了這個遠鎮(zhèn)荊州的大將。
而在馬超這邊,也知道自己是萬萬不能和關羽比武的。因為自己剛來,打贏了以后在劉備這就不好混了,打輸了自己以后沒有立足之地,面子拉不下來。諸葛亮大贊關羽,其實也是給馬超做了個人情。
此外,既要表揚作出突出貢獻的下屬,又要表揚那些付出很大努力取得微小進步的下屬,還要注意表揚有錯誤,但愿意改正和轉變的下屬。
解放后曾任西北軍區(qū)軍械部長的陳仕南是賀龍元帥老部下,他曾回憶過賀老總表揚下屬的藝術。
1946年,陳仕南任綏蒙軍區(qū)二團團長。圍攻大同時,撿到敵機空投下的卡賓槍子彈,上交了六萬發(fā),留下了四萬發(fā)。不幾天,晉綏軍區(qū)召開團以上干部會議,賀龍在大會上笑著說:“你們要卡賓槍子彈找陳仕南,他是個大老財。” 陳仕南心里不大高興,想,有什么事個別談多好,為什么要在那么多人面前說。
但第二天,賀龍在大會上說:“陳仕南同志自動把留下的子彈都上交了,是守紀律、顧大局的,應該受到表揚?!边@樣一來,大家都不再只著眼小團體利益,眼光放大到了整體高度。陳仕南感到慚愧,因為頭天晚上,賀龍找他談了心,沒有因他扣押子彈而懲罰,還給他留下兩千發(fā)子彈。
亂點贊,是不行的
著名激勵專家艾德里安·高斯蒂克和切斯特·埃爾頓做過一次調查,在“影響員工敬業(yè)度的因素”這個問題上,大家都把“贊賞”排在了工資的前面。但表揚明顯是一項技術活,正如你批評一個人的時候,不要嘻嘻哈哈一樣,當你表揚一個人的時候,也不要太隨便。否則,你的下屬就不會把你的表揚當回事。
表揚是一種資源,只有用得恰到好處,才會取得最佳的效果。如果下屬稍有表現就表揚,這容易讓對方有滿足感;如果下屬表現很努力,也有很好的業(yè)績,你卻遲遲不表揚,這容易讓下屬灰心泄氣。
魯肅就很會掌握表揚下屬的時機。呂蒙是孫權的愛將,以前是個大老粗,只知道帶兵打仗。孫權勸學后沒多久,魯肅便對呂蒙大為贊賞,于是便有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贊語。此話一出,朝堂和軍中,都沒人說呂蒙是大老粗了,而是一個舉止文雅的儒將。
但項羽就明顯沒有這份心思,他也很愛護自己的士兵,士兵生病他都會落淚,但獎賞將士時卻特別吝嗇。時間一長,下屬就會覺得他流淚的事也顯得虛偽了,跟著他的人也越來越少。
幾乎每個人都會有這樣一種經歷:如果領導在會議上表揚一種現象,而不是表揚某個人,很多人都會對號入座,認為自己就是這種現象產生的主體,所以上司表揚的就是自己;反之如果是批評一種現象,絕大部分人都會認為自己存在這種問題,批評的主體就是自己。所以當眾不點名表揚或批評一種現象,可以起到表揚或震懾很多人的目的,鼓舞很多人的士氣。
有的領導也常常表揚自己的下屬,但往往只是籠統(tǒng)地說一些“工作很努力”等不痛不癢的話,這就叫沒有說到對方心里去。而有的領導卻說得讓人感動,讓人興奮:“你的這個點子太好了,我怎么沒有想到?”“這個月費用下來了,銷售額卻上來了,干得真是太漂亮了!”這就叫說到對方的心里去了。
此外,即使是工作場合,也要注意什么情況下公開表揚,什么情況下私下表揚。并不是所有的表揚都需要公開進行的。有的時候,需要把下屬叫到辦公室單獨給予表揚和獎勵,這反而會更好。一般而言,如果你想表揚一個人,私下進行比較好;如果你想贊揚一件事,或表揚一個團隊的時候,公開進行比較好。當然,也要根據企業(yè)文化和下屬的特點有選擇地進行,不能一概而論。
不會批評人的領導也不合格
一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老部長說過:“我這輩子只怕兩個人:怕毛主席的威嚴,怕周總理的認真?!彼f的“怕周總理的認真”,就是周恩來總理嚴肅或嚴厲的批評。
1954年10月19日,周恩來在中南海懷仁堂宴請來華訪問的印度總理尼赫魯,在兩國總理舉起酒杯相碰的時候,大廳里的燈熄滅了一次。
宴會結束后,周恩來回西花廳工作到凌晨3點,他放下批閱文件的筆,要中央辦公廳、外交部、北京市電力局等部門負責人立即前來開會。周恩來一個個部門追查原因,一個個地追究責任,根據責任大小作出了不同的批評,并一起研究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fā)生的措施。
會議一直開到天亮。周恩來最后說:“你們沒少打哈欠。知道嗎?我有意在這個時候把你們找來,是要讓你們印象深一些?!?/p>
周恩來總理的批評藝術無疑是很高超的,批評下屬要想有成效,領導需要分析下屬的表現和發(fā)生的問題,而不是簡單地以上司身份來指出表象的錯誤。過于簡單化地給予籠統(tǒng)的批評甚至戴帽子,肯定引起下屬的反彈;一味地老好人、和稀泥式的談話,長期下去對下屬的發(fā)展是不負責任的,下屬最終也不會尊重你,心里也明白這個領導沒什么內容也沒什么水平。
李超是單位里的一個中層干部,他最苦惱的是在批評下屬時,很難把握尺度,話說得太直接了,對方反彈會很大;如果太委婉了,又有點隔靴搔癢,起不到預想的效果。
作為中層干部,權威有一定的局限性,批評下屬尤其要注意就事論事,最好是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指導下屬該怎么去做,才能讓其心服口服。
領導批評下屬的前提是事實清楚,責任分明,有理有據。但是,現實生活中常常見到有的領導者批評下屬時,事先不調查,不了解,只憑一些道聽途說或者是只憑某個人打的小報告,就信以為真,就去胡亂批評下屬,結果給人留下“蓄意整人”的壞印象。
批評下屬后,最好不要到處宣揚。某縣交通局的辦公室主任古智成舉了個例子,局長升任副縣長前,有個股長剛好辦砸了一件事,局長也是在氣頭上,大會小會上都把這個當成反面典型。就是到了副縣長任上,有時在批評另一個人時,又隨便舉這個例子,弄得這個問題人人皆知,新來的局長不敢用他,這個股長自身思想壓力也很大,工作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不少領導都愛說,批評只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但他們想過沒,當一個人受到批評后,在心理上會產生疑慮情緒,是不是領導對我有成見?帶著這種情緒,他會特別留意領導的有關言論,從中揣測領導對他的看法。當發(fā)現領導不理睬時,他更會神經過敏?!惫胖浅杀硎?。
所以,領導在批評下屬之后,可以觀察他的變化,有了成績及時給予肯定,有困難也可以給予幫助等,這樣才能達到批評的目的。
卡爾文·柯立芝于1923年登上美國總統(tǒng)寶座。他有一個漂亮的女秘書,工作中卻常粗心出錯。一天早晨,柯立芝看見秘書走進辦公室,便對她說:“今天你穿的這身衣服真漂亮,正適合你這樣年輕漂亮的小姐?!?這幾句話讓秘書受寵若驚??铝⒅ソ又f:“但也不要驕傲,我相信你的公文處理也能和你一樣漂亮的。”果然從那天起,女秘書在公文上很少出錯了。
一個朋友知道了這件事,就問柯立芝:“這個方法你是怎么想出來的?”柯立芝說:“這很簡單,你看見過理發(fā)師給人刮胡子嗎?他要先給人涂肥皂水,為什么呀,就是為了刮起來使人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