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亞明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課堂提問對教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一點早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愛因斯坦說得好:“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明代陳獻章則曰:“疑者,覺悟之機也?!比毡窘艹龅慕逃引S藤喜博甚至把課堂提問提高到“教學生命”的高度。的確,作為課堂上師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手段,提問對教學有著毋庸置疑的重大意義。
一、課堂提問的作用
作為“深入的階梯,長進的橋梁,觸發(fā)的引信,覺悟的契機”,課堂提問有著多方面的作用。
1.激發(fā)作用
提問能極大地觸動學生的心理,激起相應的思想浪濤,從而調動學生探討的興趣,引發(fā)其學習的動機。
2.導向作用
提問能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導向被問的認知對象,這就將學生的思維活動限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促使其更多地去注意教材的重點、難點。
3.評價作用
提問可以幫助教師及時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成效,掌握當下的教學效果,同時通過對評價材料的收集,檢查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
4.管理作用
提問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可以幫助維持課堂秩序,使教學環(huán)節(jié)得以順利實施。例如,當課堂上出現與教學目標相沖突的喧嘩、走神等現象時,通過提問可以迅速地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內容上來。
5.反饋作用
提問不僅能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回答以獲得來自教師的相應的反饋,從而強化所學的知識,更快地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且能幫助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使教與學最大限度地趨向同一頻率。
二、課堂提問的關鍵
提問的作用既然如此之大,那么,怎樣才能設計出精當的問題來呢?關鍵還在于能否認真地鉆研教材,能否真正地把握學情,能否積極地開動腦筋。拋開這一點,縱然了解了這個“法”那個“式”,恐怕也難以問得到位;而抓住這一點,所設計的問題自會日趨成熟、深刻、睿智。
對于教材的挖掘,最好要深要透。首先,需秉持一種虔誠的學習態(tài)度,去了解作者,明曉背景,品味語言,領會旨趣,體悟特色。即使是像《春》那樣較為淺易的散文,如果能以一種謙虛地學習態(tài)度,想想如果自己來寫這一篇禮贊春天的文章,會怎樣選材,怎樣構思,怎樣表達;朱自清先生的寫法和自己的思路有何不同,好在哪里。這樣的揣摩必將獲得更多更深刻地體會。在此基礎上,再想一想提問該提什么,怎樣提,或許眾多精妙的問題會不請自來,如泉涌至。
把握學生的情況,也是提問設計的基礎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就要多關心、了解學生,了解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深度、能力基準、長處與短處,以及對某篇課文的理解程度。根據了解的學情設計問題,自會有更強的藝術性。例如,有學生學習《阿房宮賦》對其主旨不太明白。了解這一點后,通過分析,教師應當清楚,這是此類學生不善于溫故知新的原因。學生此前已經學了《過秦論》,兩文有類似之處。上課之前,只需以一個復習性的問題導入,“阿房宮賦”的主旨也就會變得較為透明。
總之,只要努力去吃透教材,真正地把握學情,積極地開動腦筋,三思而后行,所提問題自會切中肯綮,精彩絕倫。
三、課堂提問的原則
1.核心性
所謂核心性,就是課堂提問目的要明確,直指核心——課文的重難點。對此,葉圣陶先生深有體會:“教師引導學生用心閱讀,宜揣摩何處為學生所不易領會,即于其處提出問題,令學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則為講明之。”可見,好的課堂提問絕非隨意提出,而是教師緊扣教學目標,圍繞課文的重點、學生的難點精心設計的結晶。
2.啟發(fā)性
提問的目的是為了激起學生思維的波瀾,啟發(fā)學生積極地思考。那些不經思索即可回答的問題,或者雖經思索仍無法回答的問題,都是不具備啟發(fā)性的。例如,“劉蘭芝和焦仲卿是不是夫妻關系?”“是的?!薄扒床煌纯啵俊薄巴纯?!”“朱自清愛不愛自己的父親?”“愛!”這一類的問題顯然都沒有多少啟發(fā)的基因。什么樣的問題才具有啟發(fā)性呢?維果茨基認為:“只有設在最近發(fā)展區(qū)的教學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由潛在水平轉化到新的現有水平?!边@告訴我們,課堂提問必須盡可能地促進發(fā)展學生的分析綜合與創(chuàng)造能力,只有激發(fā)學生強烈地求知欲望,才能起到啟發(fā)思維、發(fā)展能力、培養(yǎng)智力的目的。
例如,《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中曾晳發(fā)言之后,孔子不禁感慨:“吾與點也?!惫P者執(zhí)教此文時,在設計“一問夫子:何哂由也?”的問題之后,又于此處提出了第二個問題:“二問夫子:何與點也?”學生要想順利地回答出這個問題就要動動腦筋,要想到為何孔子“哂由”而“與點”;想到曾點所言實則是太平盛世的縮影,體現了儒家禮樂治國的理想;想到孔子雖有救世之心,終究懷抱不展、志向難伸的處境。學生只有經歷一番思索與判斷,才能對問題做出較好的回答。這樣的問題無疑閃現了較多啟發(fā)的光芒。
3.具體性
課堂提問一定要具體明確,要讓學生明白問題的性質與要求,學生才能緊扣要求來回答。要做到這一點,設問不宜含糊,宜明確;不宜過大,宜具體。有時,從一個雖小卻鮮明的角度發(fā)問遠比那些大而無當的問題效果要好。
例如,講《荷花淀》時,為了讓學生把握水生嫂這一人物形象,可引導學生從小處(如對話)入手:“在‘囑托一節(jié)中,水生嫂沒有什么豪言壯語,對于丈夫的囑托只有兩個‘嗯字回應。這兩個‘嗯字的作用是什么?”角度雖小,但學生通過分析,仍然能體會到“嗯”字不僅說明了水生嫂把丈夫的囑托和深情都牢記在心,同時也說明了水生嫂既有中國婦女吃苦耐勞的傳統(tǒng)美德,又有勇敢頑強的精神風貌。這比“水生嫂是一個什么樣的人?”這樣的問題實在要高明許多。
4.適中性
贊科夫認為,對學生而言,教學內容應具有適中的復雜程度和難度。此語點破了一個奧秘:提問一定要基于學生的心理、年齡、知識與能力,既不可過高,也不可過低。過高,因其難度甚大,超出了學生的能力,往往令其望而卻步,啟而不發(fā);過低,因其難度太小,學生無須思考,往往令其漠然處之,未啟即發(fā)。只有與學生個人努力契合無間的設問,才是值得稱道的。這就譬如樹上的果子,既不可讓學生跳而難獲,也不可讓學生伸手即得。最好的局面應當是“跳一跳,摘果子”。
請看《邊城》教學的一段問答:“翠翠是什么地方的人?”“湘西人。”“她有多大了?”“十五歲?!薄八蜖敔數母星樯顔??”“深?!鄙鲜鰡栴},學生不假思索即可脫口而出。這種過于“弱智”的問題常常會造成學生思維上的懈怠,形成浮華不實的惡劣學風。但是,假若在學生剛剛疏通了一遍生字詞,尚未真正走進文本的情況下,教師就急切地發(fā)出“翠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之類的問題,則又往往會造成學生的張口結舌,垂頭喪氣。因此,優(yōu)化課堂設問,必須由簡到繁,由淺入深,以舊入新,從易到難。
5.新穎性
要想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千方百計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叭耸呛闷媲笮碌膭游铩保瑯右粋€問題,老是用同樣的字眼,同樣的句式,同樣的問法,只會令學生索然寡味。如能變換一下角度,追新求奇,往往令學生興趣盎然。
例如,不管是講哪一篇課文,教師總是祭出如下法寶:這篇課文分幾段,每段的段落大意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千篇一問,周而復始,久而久之,學生會了無興趣。相反,教師若能根據教學目的,設計出一些新穎而饒有趣味的問題,或遷移,或探究,或悟理,或激趣,或選擇,或判斷,或填空,或簡答……內容新鮮,問法多樣,學生怎能不眼前為之一亮并興趣倍增呢!
四、課堂提問的技法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詩歌如是,設問亦然。一個能夠點燃學生智慧之火的問題,常常飽蘸著教師辛勤的汗水和才情的汁液。課堂提問設計的成功與否與教學的成敗,往往如影隨形,密不可分。那么,怎樣的設問才是富有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呢?筆者曾從以下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1.打靶法
打蛇要打七寸,打靶要打靶心,設問亦當如此。只有根據教學目的,緊扣教材的重點難點這一“靶心”來設問,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關鍵。
教《邊城》一文,欣賞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與細致含蓄的心理刻畫,體會沈從文小說的風格,進而體會人性之美是本文的學習重點。教師在簡介作者作品、組織學生欣賞電影片段之后,不妨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小說中有哪些細膩而生動的心理描寫?它們在文中有何作用?找出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想想作者運用如此之多的環(huán)境描寫有什么好處?學生通過認真的思考可以較好地體會到環(huán)境描寫與心理刻畫的妙處,在此基礎上,教師再組織討論人物間的親情與愛情,湘西民間所獨具的質樸清醇的風俗之美與人情之美便會有如一幅五彩的畫卷,徐徐展開在學生眼前,學生也會對作品寄寓的民族與個人的隱痛以及沈氏“愛與美”的理想擁有更深刻地理解。
學習《米洛斯的維納斯》,重在切實弄明白為什么米洛斯的維納斯雙臂殘缺,卻是“借舍棄部分來獲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著無比神妙的整體美的奮然一躍”的道理。可是,此文較難理解的不僅是上述問題,它給學生的感覺是難點俯拾皆是,但只要抓住文中的基本觀點來設問,學生就會明白,文章翻來覆去所表述的主要就是一個觀點:維納斯雙臂殘缺,反倒給人以廣闊的想象空間,產生無窮無盡的美的感受。明確這一點,種種疑難也就迎刃而解了。
2.串珠法
所謂串珠法,就是將所設計的幾個具體問題,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以其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組成一個系列,并指向某一共同的教學目標。前賢說得好:“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
可從整體來串。教《桃花源記》,不妨將以下珠子一線貫穿:作者用哪些句子反映桃花源環(huán)境優(yōu)美、繁榮興旺?從“往來種作……并怡然自樂”等語句,可看出桃花源中人與人是怎樣相處的?還有哪些句子可以證明桃花源中人比外人幸福?如果作者對社會很滿意,會不會這樣贊美桃源生活?作者的社會理想是什么?聯(lián)系“賣炭翁”想一想,在封建社會中能否實現這樣的社會理想?我們對這種理想該如何評價?
可從局部來串。《氓》的決絕部分,在朗讀之后,可設計以下“珠玉”:女主人公通過上文的回憶、反省,在這一章她做出了什么選擇?這反映了她怎樣的性格特征?這一章用了什么寫法?這種寫法在詩中還有哪些?作用何在?
上述發(fā)問層層遞進,步步深入,不僅遵循了學生的認知順序,而且體現了教學的內在邏輯。
3.迂回法
又稱“曲問”。此法有點類似繞彎彎,或問虛答實,或問誤答正,或跨前設問,富有啟發(fā)性。對此,錢夢龍先生有著精彩的論述:“同樣一個問題,就有‘直問和‘曲問之分?!眴栒?,死問也。問得過于老實,直來直去,啟發(fā)性不強;‘曲問者,活問也。問題多拐個彎,學生也要多動一下腦筋才能作答,因而較能活躍學生的思維。我喜‘曲問,力避‘直問?!?/p>
請看錢夢龍先生教《愚公移山》,講到“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一句時的一段問答:“那個遺男有幾歲了?”“七八歲。”“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從‘齔字知道?!薄芭叮Z這個字很難寫。你上黑板寫寫看(學生板書),寫得很對?!Z是什么意思?”“換牙。換牙時七八歲。”“對,換牙。你看是什么偏旁?孩子七八歲時開始換牙,那么,這個小小年紀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讓他去嗎?”“(生一時不能答,稍一思索)他沒有爸爸!”“你怎么知道?”“他是寡婦的兒子,孀妻就是寡婦,這個孩子死了爸爸,只有媽媽?!边@個片段中,有兩處曲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也很好地鞏固了對“孀”“齔”這兩個字的理解。
又如,教王愿堅的《七根火柴》時,關于這篇小說的主人公,教師可發(fā)問:“有人認為‘七根火柴的主人公是盧進勇,因為他自始至終貫穿全文,并且花在他身上的筆墨也最多。你同意嗎?為什么?”學生經過辨析、比較,不但會否定這種錯誤的說法,而且會明白一個知識:小說的主人公并非就是用筆最多的那個人,而要看誰最能表現文章的主旨。
4.比較法
“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烏申斯基一語道破了比較的天機。比較方式多樣,或正比,或反比,或實例作比,或假設作比,或課內作比,或課外作比,只要有益于知識的把握、能力的培養(yǎng)、素養(yǎng)的提高,大可不拘一格,靈活比較。
《荷花淀》中有兩處寫水聲,前一處為“嘩,嘩,嘩”,后一處為“嘩嘩,嘩嘩,嘩嘩嘩”??蓪烧咦鞅龋和瑯邮菍懰?,為何不同?
教《故鄉(xiāng)》,可將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作比:閏土前后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教《祝?!罚蓪⑾榱稚┡c“荷花淀”中的水生嫂作比,辨析其形象的異同。
教《伶官傳序》,可將其與《六國論》進行比較:兩者均屬借古諷今,在論證方法上有無區(qū)別?
教《石頭城》,可將其與《越中覽古》作比,辨析兩詩在內容及表現形式上的差異……
5.刺猬法
所謂刺猬法,是指將某一個問題作為軸心,然后圍繞這一軸心多角度多側面地設計出與其息息相關的眾多小問題。因其類似刺猬御敵的情形,是以名之。
教《再別康橋》,為了讓學生品味“詩歌的語言、意象之美”這一軸心,可設計如下小問題: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詩人離別康橋時眼中所見定不止此,為何偏要選擇這些景物?七節(jié)詩中你最喜歡哪一節(jié),為什么?詩人將“河畔的金柳”比作“夕陽中的新娘”,試分析這個比喻的精妙之處?如何理解“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能否將“招搖”改為“輕搖”?“彩虹似的夢”是什么?用“沉淀”這個詞來說夢是否合適?詩人在尋夢過程中為什么想放歌卻終不能放歌?為什么說“悄悄是別離的笙簫”?詩人眷戀康橋,為什么臨別卻“不帶走一片云彩”?
由上述例子可看出,刺猬法通過緊扣中心問題進行的眾多設問,以大領小,有如眾星拱月,只要學生擦亮了周邊的小星星,中心區(qū)的朗月必將皎潔無比,光彩照人。
6.飛翔法
就是鼓勵學生大膽地張開想象的翅膀,如矯健的雄鷹在學習的藍天自由地翱翔,似輕靈的蝴蝶在知識的花叢自在地飛舞?;蚶m(xù)寫,或插敘,或改編;緊扣文本,源于生活,不拘一格;天馬行空,重在想象,著眼創(chuàng)造?!跋胂罅Ρ戎R更重要”,或許,哲人愛因斯坦的這句話是對飛翔法最好的注解。
教《祝?!?,不妨設問:當祥林嫂一路乞討,最終走進了孫犁筆下的“荷花淀”時,她的命運又當如何?是生存,還是毀滅?
教《孔雀東南飛》,不妨設問:假如劉蘭芝沒有“舉身赴清池”,而是嫁到了太守府,那么,焦仲卿是否會“自掛東南枝”?他是否會依母親之言娶下那個“可憐體無比”的鄰家女孩?
教《米洛斯的維納斯》,不妨設問:假如維納斯的雙臂被考古學家挖掘了出來,并最終成功地裝了上去,觀賞者的態(tài)度又將如何?
教《孔乙己》,不妨設問:請以“孔乙己之死”為題,發(fā)揮想象,寫一篇關于法庭為此展開審判的文章……
課堂提問設計的藝術是說不完、道不盡的。創(chuàng)新是藝術的靈魂,課堂提問作為一門教學藝術,她也始終處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與變化之中。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教師,必須努力去掌握課堂提問的藝術,并將其與教學實踐完美地結合起來,從而真正發(fā)揮提問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湖北武漢市江夏實驗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