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 申曉娟
[摘要] 目的 探析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CME)與傳統(tǒng)根治術治療結腸癌的療效。 方法 隨機選取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結腸癌患者,以手術方法不同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給予CME,對照組給予傳統(tǒng)根治術,比較兩組各臨床指標及并發(fā)癥情況。 結果 治療組術中出血量(88.9±10.2)mL、術后排氣時間(2.9±0.5)h、淋巴結清除數(shù)(25.3±3.2)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復發(fā)率3.33%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結腸癌患者應用CME治療,效果顯著,并發(fā)癥少,復發(fā)幾率低,值得應用。
[關鍵詞] CME;結腸癌;傳統(tǒng)根治術
[中圖分類號] R735.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02(b)-0104-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omplete mesocolic resection and traditional radical resection in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Methods 6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une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with 30 cases in each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operation methods,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ME,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radical resection, the clinical indicators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exhaust time, number of lymph node clearance were respectively (88.9±10.2)mL,(2.9±0.5)h and(25.3±3.2), which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nd recurrence rate were respectively 6.67% and 3.33%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hich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ME 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has an obvious effect , few complications and low recurrence rate, which is worth promoting.
[Key words] CME; Colorectal cancer; Traditional radical resection
臨床上結腸癌是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多見于中年男性。臨床治療主要是手術治療為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傳統(tǒng)根治術已不能夠滿足人們的要求,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應運而生,且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1-2],為探析其治療效果,該研究將2010年1月—2014年6月該院收治的60例結腸癌患者作為研究的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該院2010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結腸癌患者,根據(jù)手術方法不同將其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49~71歲,平均(55.7±4.3)歲,對照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49~70歲,平均(56.5±5.4)歲,兩組在一般資料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傳統(tǒng)根治術治療,切除相應結腸,并進行病灶淋巴結清除。進行腸管遠端近端切除時與病灶部位距離大于10 cm,且淋巴結清掃范圍包括腸周及供血血管根部淋巴結等。
1.2.2 治療組 給予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先將系膜壁層與臟層進行分離,右半結腸的患者采取Kocher手法,掀起十二指腸及胰頭,游離系膜根部至腸系膜上動脈的中斷,進而充分的將血管暴露,并從覆蓋十二指腸表面的系膜及胰腺鉤突表面的系膜對側進行游離結腸系膜根部,將腸系膜上的靜脈充分暴露;對于左半結腸的患者,可先游離脾曲,進而從腹膜表面進行乙狀結腸的鈍性分離,注意保留腎周脂肪及筋膜。其次對淋巴結進行清掃,注意最大程度上保證筋膜的完整性,結腸供血血管根部進行充分暴露,以便進行高位結扎,最后切除,縫合切口。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記錄兩組手術各指標,統(tǒng)計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隨訪一年,觀察復發(fā)情況。
1.4 統(tǒng)計方法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手術指標為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分析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術中出血量(88.9±10.2)mL、術后排氣時間(2.9±0.5)h、淋巴結清除數(shù)(25.3±3.2)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比較
治療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493,P<0.05);隨訪1年,治療組復發(fā)率3.33%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06,P<0.05)。見表2。
3 討論
傳統(tǒng)根治術是對結腸系膜進行鈍性的分離,進而對腫瘤細胞形成一種擠壓,而腫瘤細胞容易發(fā)生轉移。相關臨床研究指出[3],結腸癌淋巴結轉移第一站主要以腸旁淋巴結為主,而第二站沿著供養(yǎng)動脈分布的系膜淋巴結為主,第三站主要以沿著腸系膜分布的血管根部淋巴結為主。而在臨床采取傳統(tǒng)根治術中,對其淋巴結進行清掃,一般僅達到了對第二站的清掃,并沒有進行完全的清掃。
而完整腸系膜切除術是目前治療結腸癌的主要方法,主要是能夠完整的對腫瘤、血管及淋巴結臟層筋膜進行剝離切除,同時術中對腫瘤的擠壓牽拉情況少,可以有效的避免分離時使筋膜受損,進而保證腸系膜的完整性,也避免了根治術引起的腫瘤細胞轉移[4]。該手術方法還可以根據(jù)淋巴結的情況進行完全的清掃,提高了患者生存率,與傳統(tǒng)的根治術比較,該術式淋巴結清掃范圍廣泛,對三站的淋巴結均可以清除。張健認為[5],該手術方法提高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降低并發(fā)癥及復發(fā)率。該研究中, 兩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顏貴武[6]的研究結果一致。治療組術中出血量(88.9±10.2)mL、術后排氣時間(2.9±0.5)h、淋巴結清除數(shù)(25.3±3.2)個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67%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隨訪1年,治療組復發(fā)率3.33%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由此可知,完整腸系膜切除術效果顯著,這與王士杰、謝江[7-8]的研究均相似。
綜上所述,結腸癌患者應用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效果顯著,并發(fā)癥少,復發(fā)幾率低,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 夏群,胡曄.結腸癌 CME 切除術與傳統(tǒng)根治術的應用效果比較[J]. 華南國防醫(yī)學雜志,2013 ,23(11):808-809.
[2] 王忠軍.完整結腸系膜切除在結腸癌手術中的應用[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4 ,22(4):111-112.
[3] 陳金元.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短期療效和安全性評價[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4 ,10(1):74-76.
[4] 張松峰,王敬典.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與傳統(tǒng)根治術治療結腸癌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3 ,33(17):4280-4281.
[5] 張健,顧艷宏.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結腸癌的探討[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3,20(26):179-180.
[6] 顏貴武.結腸系膜完整切除在結腸癌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26):176-178.
[7] 王士杰,史憲杰.完整結腸系膜切除在結腸癌手術治療中的臨床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4,13(6):465-468.
[8] 謝江,陳國慶,徐英杰,等.完整結腸系膜切除治療結腸癌的療效分析 [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4,13(10):833-835.
(收稿日期:2015-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