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祥
母親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母愛是世界上無與倫比又無可替代的血脈親情。史海泛舟,有幸邂逅五位偉大的“公務(wù)員”母親,不由景仰之至,肅然起敬。
一、趙括的母親
據(jù)《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出身于將門之家的趙括,自幼跟隨父親趙奢讀兵書,學(xué)兵法,耳濡目染,漸成氣候。趙括讀書過目成誦,博聞強識,學(xué)得滿腹韜略,談兵論戰(zhàn),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走遍天下無敵手。他同父親趙奢討論用兵之道,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趙奢竟然難不倒兒子,甚至有時不是兒子的對手。
大家都說,出了這樣一位堪稱軍事天才的兒子,真是趙家門楣之幸。
趙奢卻很不以為然。他不但從不夸贊自己的兒子,甚至為有這樣一位兒子而陷入深深的憂悒。
趙括的母親感覺蹊蹺,就問丈夫為什么如此過分責難兒子,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盵1]趙奢憂心如焚地說:“用兵打仗是關(guān)乎千百萬人流血犧牲生死存亡的大事,這小子乳臭未干,卻把它說得那么輕松容易。如果將來趙國不用趙括為將也就罷了,倘或真的起用他為將,那個導(dǎo)致趙軍一敗涂地的千古罪人,就是咱們的兒子趙括啊。難道這還不足以令人為他揪心嗎!”
趙奢不幸而言中!
公元前262年,爆發(fā)了秦趙長平之戰(zhàn),趙將廉頗率趙軍與秦軍對峙,堅守長平達3年之久。趙孝成王誤以為廉頗“堅壁以待秦”的戰(zhàn)略是畏敵怯戰(zhàn),對廉頗極為不滿,后又誤中秦國反間計,于公元前259年,以趙括代替廉頗為將。
此時,趙奢已經(jīng)作古,“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1]。然而,趙王決心已下,盡管趙母數(shù)度力陳己見,趙括為將的任命終不得改變。
趙括走馬上任,隨即改變了廉頗的作戰(zhàn)方針,變戰(zhàn)略防御為戰(zhàn)略進攻,一改過去的軍事布防和規(guī)章制度,撤換了原來的大部分軍吏,向秦軍發(fā)起了猛烈的攻擊。
秦將白起了解到這一情況,調(diào)遣奇兵,佯裝敗逃,誘趙軍深入腹地,又派兵截斷趙軍運糧的通道,將趙軍分割成兩段,使其首尾不能相顧?!摆w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內(nèi)陰相殺食。來攻秦壘,欲出。為四隊,四五復(fù)之,不能出。其將軍趙括出銳卒自搏戰(zhàn),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卒四十萬人降武安君?!藪对p而盡阬殺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后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盵2]
趙國遭此重創(chuàng),從此一蹶不振。
趙括紙上談兵,成千古殷鑒。
倘或趙孝成王能夠聽進趙母的肺腑之言,秦趙之戰(zhàn)或許會出現(xiàn)另外一種結(jié)局,中國的歷史或許就會重寫。掩卷沉思,我們不能不為趙奢對兒子的洞察之明而擊節(jié)稱道,也不能不為趙奢的一語成讖而扼腕長嘆,更不能不為趙母的阻子為將而拍案叫絕!
二、田稷的母親
據(jù)《女四書·女范捷錄》,齊國國相田稷,精明強干,治國有術(shù),頗有政績。然而,齊國的老百姓卻不買賬,對田稷非議四起,詛咒者遍及朝野。原因是田稷雖治國理政是把好手,卻是個見錢眼開的主兒,再加上身后老跟著一幫趨炎附勢的小人,今天這個送金錢,明天那個送美女,后天又有人送別的什么禮物,田稷一概來者不拒。
田稷的母親60華誕,為了表示孝敬,田稷置辦了一份價值百金的生日禮物,其豐美奢華極一時之盛。田稷本想給母親一個驚喜,博得老人家的歡心,沒曾想老母看到如此貴重的禮物勃然變色,大呼一聲:“不孝之兒,你給我跪下!”
田稷應(yīng)聲跪倒,莫名其妙。
田母厲聲喝問:“你當國相剛剛?cè)?,俸祿屈指可?shù),哪里來的錢財置買如此奢侈的禮品?”
田稷無奈,只得如實回稟:“請娘息怒,孩兒孝敬娘的這點兒心意,非偷非搶,全是朋友饋贈和下級官吏的奉送。”
田母義正詞嚴地說:“吾聞士子讀書修養(yǎng)心性,自正其身,不做蠅營狗茍之事。內(nèi)心正大光明,坦蕩無欺,不搞爾虞我詐的勾當。非義之念,不萌于心。非禮之利,不入于家。如今國君賦予你重位,給予你豐厚的俸祿,本當克己奉公,報國忠君,而你卻收受賄賂,背義離德。兒啊,你要謹記:不義之財,非吾財也;不忠之子,非吾子也?!?/p>
言罷,雙淚長流。
田稷諾諾稱是,羞愧難當,隨即退還了所有受賄的財物,并主動稟明國君,請求處分。
齊宣王赦免了田稷的罪過,并大力褒揚田稷聞過即改,重金獎賞田母的嘉德懿行。
田稷在母親的諄諄教誨下成為一代賢相。
三、王陵的母親
據(jù)《史記·陳丞相世家》,王陵是沛縣人,與劉邦是很要好的發(fā)小。王家是沛縣的豪門大戶,王陵又比劉邦年長,劉邦在卑微時像對待兄長那樣尊敬侍奉王陵。起初,王陵并不看好無賴氣十足的劉邦,“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陽,陵亦自聚黨數(shù)千人,居南陽,不肯從沛公”。可見,在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的時代風潮中,王陵擁兵雄踞南陽,獨樹一幟,是一個有獨立人格、有膽有識、敢作敢為的風云人物。
隨著劉邦的不斷崛起,漸漸形成楚漢對峙的戰(zhàn)略大格局,王陵自然成了楚漢雙方竭力拉攏的對象。
應(yīng)當選擇誰呢?
項羽和劉邦,王陵哪一個都看不上。然而,楚漢相爭的大局已定,不允許他再猶豫彷徨下去,權(quán)衡再三,王陵帶著幾分憂悒、幾分無奈,倒向了自己昔日的無賴小兄弟,率領(lǐng)隊伍加入了劉邦的滅楚興漢大同盟。
這使項羽大為惱火。因為王陵的歸漢無疑使楚漢相爭的天平明顯地偏向了劉邦一方。亞父范增給項羽出了個餿點子,建議他劫持王陵的母親,逼迫王陵背漢向楚。
項羽立即派人將王陵的母親掠到了軍中。
項羽知道,王陵早年喪父,與老母相依為命,是個聞名遐邇的孝子,只要能說動王陵的母親,王陵的歸楚肯定有戲。于是,王陵的母親成了楚營的上賓,每日好茶好飯好招待,還有一群侍女環(huán)繞左右殷勤伺候。項羽屢屢敦請王母修書召王陵,都被嚴詞拒絕。
王陵派使者來探望母親,“陵母既私送使者,泣曰:‘為老妾語陵,謹事漢王。漢王,長者也,無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遂伏劍而死。”[3]
項羽黃粱美夢一場空,不由惱羞成怒,雖王母已死,仍不解氣,遂命左右架起大鍋,將王陵的母親燉成了羹湯,發(fā)泄對王母的滿腔憤懣。
王陵聞老母仗義伏劍自刎,又被項羽燉作羹湯,肝腸寸斷。從此,不再三心二意,死心塌地地跟定劉邦南征北戰(zhàn),掃蕩楚軍,馳騁天下,屢立戰(zhàn)功。高祖六年(前201年),王陵受封為安國侯,漢惠帝六年(前189年),任右丞相,謹遵母親的遺訓(xùn),忠心耿耿輔佐漢室。
孝惠帝劉盈死后,呂后欲封呂氏諸子侄為王,去征求王陵的意見。王陵斬釘截鐵地說:“高皇帝刑白馬而盟曰:‘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盵3]呂后撞了南墻,氣憤不已,見來硬的不行,便耍了一個花招,宣布王陵升任太傅,實際是奪去王陵的相權(quán)。王陵從此托病,7年杜門不出,銜憤長逝,繼承了其母大義凜然剛烈不屈的稟性。
四、陶侃的母親
《晉書·陶侃母湛氏傳》記載:“陶侃母湛氏,豫章新淦(今江西新干)人也。初,侃父丹娉為妾,生侃,而陶氏貧賤,湛氏每紡績資給之,使交結(jié)勝己?!碧召┑母赣H陶丹,是三國時吳國的邊將,官至揚武將軍,晉滅吳后,為了生計,舉家從鄱陽遷往廬江郡潯陽縣。不久,陶丹在貧病交加中溘然長逝。陶母尚未從亡國的悲戚和困窘中走出來,又遭喪夫的凄楚和打擊,痛不欲生,是聰慧可愛的小陶侃給了母親生活的勇氣和力量。
陶母日織麻,夜紡線,含辛茹苦,節(jié)衣縮食,以孱弱之軀硬撐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擔,咬緊牙關(guān),想盡千方百計,供兒子讀書,悉心呵護著小陶侃的成長。母子相依為命,雖日子過得清苦拮據(jù),然母子情深,特別是小陶侃的聰明睿智和不斷成長進步,給母親帶來了不少欣慰和歡樂。
在母親的諄諄教誨下,陶侃漸漸成長為東晉政壇的一顆璀璨明星,為東晉政權(quán)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初為潯陽縣吏,后出任江夏郡守、武昌太守、荊州刺史、龍驤將軍、平南大將軍、征西大將軍、侍中、太尉等職,任荊州刺史和江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封長沙郡公,可謂位極人臣。
有幾則世代相傳的陶母教子軼事,我們可以從中窺見陶母在兒子成長道路上傾注的別樣一種舐犢深情。
一罐酢魚去復(fù)來。陶侃初入仕途,做潯陽縣魚粱吏,雖官兒不算大,起碼衣食無憂,特別是每天中午的工作餐都有酸酢魚可吃,這使窮苦出身的陶侃非常知足。然而,每天午餐也是陶侃心情最為沉重之時,看見盤中酸酢魚,他就本能地想起還住在茅草屋里以糠菜度日的母親。某日,陶侃的一位屬下出差,正好路過家鄉(xiāng),他便托這位屬下帶給母親一罐酸酢魚。過了幾日,這位屬下出差回來,將那罐酸酢魚又原封不動地帶了回來,同時帶來的還有老母的一封家書。區(qū)區(qū)一罐酸酢魚,母親緣何原物奉還?陶侃大惑不解。他急切打開家書,母親熟悉的筆跡映入眼簾:“老母平安汝毋憂,酢魚一罐添我愁。絲毫不用官家物,清風兩袖好宦游?!碧召┎唤粶I下。
三杯為限記終生。陶侃榮升郡守以后,應(yīng)酬日趨頻繁起來,他重義氣,又年輕氣盛,寧傷身體不傷感情,有時候就難免因為貪杯而貽誤公事。某日,一位久別的老朋友來訪,陶侃喜不自勝,推杯換盞間喝得酩酊大醉,長睡不醒,耽誤了升堂辦公不說,還酒后口吐狂言,侮慢了朋友。陶侃醒來,看見母親守在身邊,滿臉怒容,一語不發(fā),自知闖禍,“撲通”一聲,長跪地下,向母親請罪。一再聲稱:“請母親息怒,從今以后,兒滴酒不沾。”母親心疼又嚴厲地說:“宴賓待客,人之常情,你身在官場,焉能超塵脫俗,不食人間煙火!然濫飲無度,不知自制,必一事無成,依娘之見,應(yīng)以三杯為限?!睆拇?,陶侃終生嚴格恪守老母訂下的規(guī)矩,任何應(yīng)酬都不突破三杯酒,即使后來做了擁兵數(shù)十萬的將軍,做了侍中、太尉,依然堅持從不破例。
四行箴言縫衣袖。太安二年(303年),陶侃在平定張昌之亂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升任江夏太守。上任伊始,陶侃便興沖沖地回鄉(xiāng)恭迎母親到江夏府衙居住。為了表達對母親的一片孝心,陶侃帶了龐大的迎接隊伍,錦車駿馬排成長龍,儀仗嚴整,旗幡招展,鼓樂齊鳴,沿途百姓競相觀看,場面煞是壯觀。陶侃本以為如此的風光和榮耀,會使母親開心,沒曾想母親竟雙眉緊鎖,滿臉沉重,一路無語。一到官衙,母親顧不得洗一把長途奔波的風塵,急急索來筆墨,在一塊布片上工工整整地寫下四行字:“汝當作佳官,盡心恤萬民。切戒得意忘形,毋忘著葛衫時也?!比缓?,像昔日給陶侃縫補衣服那樣,密密匝匝,縫在陶侃官服的袖口內(nèi)側(cè)。陶侃看在眼里,銘記心中,深為自己迎接失當引起母親不安而內(nèi)疚。從此,謹遵母訓(xùn),無論帶兵打仗,還是為官從政,都盡心報國,克己奉公。時人謂之“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4]
五、王琚的母親
據(jù)《新唐書·王琚傳》,王琚是懷州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人,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由母親撫養(yǎng)成人,自幼聰慧機敏,頗有膽略,交游四方,豪放不羈。
武則天當政時期,王琚結(jié)交駙馬都尉王同皎,與王同皎等密謀組織謀殺宰相武三思,不慎事泄,逃亡天涯。
唐睿宗李旦登基后,王琚又回到長安,結(jié)交時為太子的李隆基,一來二往,深得李隆基的賞識,漸漸成為東宮的座上客。由于王琚語言機智風趣,精通玩笑謎語,善于阿諛逢迎,可以堪比倡優(yōu),又擅長煉丹,通曉天文星象之學(xué),李隆基相見恨晚,不到一月,便提拔王琚為太子舍人,兼諫議大夫。幾個月后,李隆基登上皇帝寶座,遂又擢升王琚為中書侍郎。
王琚坐直升飛機般官位騰躍,這可急壞了他的母親。按照一般常理,母以子貴,兒子順風順水,春風得意,不到一年就爬上了中書侍郎的高位,前程似錦,做母親的自當加額稱慶,喜上眉梢。
王母緣何著急上火?
古語說,知子莫如母。王母深知自己的兒子壓根兒就不是什么好鳥,再這么一條歪道走到黑,必定會闖下塌天大禍。聽到兒子升任中書侍郎的消息,便急若星火般從洛陽趕到京城長安,見到王琚訓(xùn)誡道:“爾家上世皆州縣職,今汝無攻城野戰(zhàn)勞,以謅佞取容,海內(nèi)切齒,吾恐汝家墳?zāi)篃o人復(fù)掃除也?!盵5]你家祖上有功于朝廷,也只是做到州縣地方官,現(xiàn)在你沒有絲毫攻城野戰(zhàn)的功勞,僅憑著巧言諂媚,拍馬逢迎,巴結(jié)權(quán)貴,取悅皇上,僥幸攀爬到高位,使天下人都切齒痛恨,長此以往,我擔心你家祖墳沒有人再去清掃啊。
王母的苦口良言,王琚一句也聽不進去。
割舍不掉官場的榮華富貴,也改不掉依靠諂諛攀緣晉身的一貫伎倆,王琚繼續(xù)委身宦途,飛黃騰達。不久,王琚受封為銀青光祿大夫、戶部尚書,封趙國公,“帝于琚眷委特異,豫大政事,時號‘內(nèi)宰相,每見閣中,視日薄乃得出”[5]??梢姡菩诶盥』鶎ν蹊⒌膶櫺乓呀?jīng)達到了何種地步!
王母依舊時時提醒兒子,王琚依舊一句也聽不進去。
王母氣憤不已,憂悒成疾,一病不起,開元二十年(732年),帶著對兒子的無限眷顧和憂心忡忡撒手人寰。
此后事態(tài)的發(fā)展一如王母所擔憂的那樣,王琚“春風得意馬蹄疾”,宦海得意,青云直上,“受饋遺至數(shù)百萬,侍兒數(shù)十,寶帳備具,闔門三百口”,[5]但卻漸漸失去了玄宗的寵信,再加上宰相李林甫蓄意構(gòu)陷,派人調(diào)查彈劾他以往貪贓枉法的罪行,王琚自知大難臨頭,喝下毒藥自盡,負責辦案的侍御史羅希奭嫌毒藥索命太慢,命人立即將他勒死。
倘或真的有陰曹地府之說,我們不知道王琚到了另一個世界,敢不敢去見母親,見到后又會對母親說些什么。
參考文獻:
[1]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Z].
[2]史記·白起王翦列傳[Z].
[3]史記·陳丞相世家[Z].
[4]晉書·陶侃傳[Z].
[5]新唐書·王琚傳[Z].
(作者系解放軍西安通信學(xué)院政教室教授)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