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文
[摘 要]教育過程中愛的渠道多種多樣,關(guān)鍵在于教育工作者怎樣認識、理解和實施愛,在常規(guī)渠道下的理解和做法淺談如下。
[關(guān)鍵詞]愛 尊重 賞識 表揚 批評
[中圖分類號] G6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150080
有愛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有愛的教育才能放光彩。由愛生情,由情產(chǎn)生內(nèi)動力。怎樣愛學生,怎樣才能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真愛,最終使學生有愛,這是衡量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之一。筆者認為,在教育過程中,愛有體現(xiàn)的渠道。
一、愛在尊重中
尊重是相互的,是平等的。如果教師在對待學生時能夠千方百計關(guān)心學生,能容納學生的不足,正確對待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交往、尊重學生的家庭、尊重學生的勞動和學習,帶著愛來尊重每一位學生,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學習、生活、交往的便利和條件,學生就會認為自己和其他同學一樣。教師承認學生,不因?qū)W生的錯誤、學習差、家庭出身貧寒、長得丑陋而疏遠和嫌棄他們,學生從內(nèi)心深處就會產(chǎn)生情感動力,就會痛改前非,有動力發(fā)憤學習。若教師只讓學生尊重別人,而學生自己得不到尊重,他們的心靈就會受到打擊和損傷,他們心靈當中的愛就會發(fā)生扭曲,就會對一些人和事對立、仇視。如果教師能做到以人心換人心,相互尊重,既能塑造出學生健康的人格,又能培養(yǎng)出學生熱愛學習、熱愛別人的生活態(tài)度,從而對美好生活充滿熱愛和憧憬。
二、愛在賞識中
賞識是對人在某方面最好的肯定,也是對其能力水平的認可。每一位學生不管你對他影響如何,他肯定有他的長處和特點,只不過有時教師沒有當好“伯樂”,沒有發(fā)現(xiàn)他的優(yōu)點,沒有正確地、全面地、辯證地分析認識學生,沒有能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我們?nèi)绻冒l(fā)展的眼光、用生理心理學原理、用人的個性特點與興趣愛好以及人的天賦來認識和看待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人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點。若能從他的優(yōu)點出發(fā),先不說他的不足,肯定他的優(yōu)點,賞識他的才華、精神,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這方面做得更好了,更努力了,在有些方面更能注意細節(jié)、過程、結(jié)果了。
我總覺得在教育學生這一方面,有太多的教師因某種原因,對學生的賞識有些“吝嗇”,導致所做工作前功盡棄或是事倍功半。因此,希望有更多的教師要發(fā)現(xiàn)和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特點,同時用賞識來教育學生,使學生清楚自己有特點、有優(yōu)點,自己因有用而存在,不自卑。賞識本身就是對自己的愛、對自己的肯定、對自己的承認,這樣會讓學生始終能在成功愉悅的環(huán)境里成長和生活,有自信心、有成就感。
三、愛在表揚批評中
表揚能使人振作,批評能使人奮進。筆者認為,表揚和批評是一對孿生兄妹,在教育過程中無優(yōu)劣之分,無好壞之別,只不過是與人的認識、性格特點和接受習慣有關(guān)罷了,只要你的批評是真誠的、無私的、不帶雜念的。表揚和批評只能說是教育學生的方法不同罷了,同樣能夠起到應(yīng)有的作用。在教育學生方面,我們應(yīng)該讓其感受到教師的表揚和批評是真誠的、平等的、公平的,是對他們愛的一種表達。每一次的表揚和批評都是成長過程中教師對他們的一次“修剪和洗滌”,讓學生清楚自己的不足。不要把學生一味地看得“冰清玉潔”,導致學生意志方面缺失,要讓學生知道良藥苦口利于身,忠言逆耳利于行,能指出學生的不足,指導和引導學生怎么做,對于做得不好或是不想做的,該批評的還是要批評。
現(xiàn)在有一種說法:少一次批評,少一次逆反,多一次成功!但筆者不這樣認為,筆者所帶的班批評和表揚共存,且可能是批評更多一些,學生對筆者的認可度也不亞于少批評他們的教師。究其原因,筆者能夠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出現(xiàn)問題的緣由,帶著愛,正確使用批評這種教育方式,而有些教師批評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批評方式方法不妥、問題根源找不準、學生個性特點掌握不透、能力水平不高及其他方面如不公正、太嘮叨、隨意性強等導致。教師若能正確使用表揚與批評這兩種武器,讓學生真心信服,就是對學生的愛。學生也能按照要求認真去做,并且還能力爭做好。
四、愛在合作中
人的發(fā)展需要、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越來越需要合作。合作能推動發(fā)展;合作能增進感情,享受成功的喜悅;合作也能使人的潛力得到極大發(fā)揮。在教育過程中,師生之間應(yīng)開展合作,既能完成學習任務(wù),也能產(chǎn)生創(chuàng)新的“火花”,使合作變成成長的搖籃,還能使學生感受到人間的真情和相互幫助的快樂。師生之間的合作不是教師的指令,而是帶著一定的問題,雙方積極投入合作中,教師用言語、眼神、知識、方法來引領(lǐng)學生探討知識,在長期的合作中,讓學生感覺教師是在播撒愛,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在合作當中,最易形成牢靠的人際關(guān)系、良好的品質(zhì)、最佳的學習方法、正確的處事態(tài)度,因此,教育當中,師生之間應(yīng)開展合作,應(yīng)用合作使學生耳濡目染,相互信任,消除一些隔閡,使愛充溢在師生之間。
五、愛在體驗中
有人不理解體驗,一說到體驗,就認為是懲罰、懲戒。其實不然,體驗與懲罰懲戒兩者本質(zhì)不同,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筆者認為,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不要用懲罰懲戒,它是在“恨”的情形下所采取的措施。要根據(jù)學生所犯錯誤或是學生的無知,師生共同參與某些活動進行體驗來教育學生。
如學生花錢太隨意和大方,周末或是實踐課上,筆者便帶領(lǐng)學生去當?shù)卣卑?、剁干草、摘瓜子,讓學生實地體驗,一方面看一看家長掙錢的不易,另一方面讓他們體會付出與得到是成正比的,這樣做要比在學校講好多遍都強,既讓學生體驗了勞動,又讓學生受到了教育,兩全其美。通過此次活動,學生還自發(fā)做了一條小橫幅“粒粒皆辛苦”,并簽上了自己的姓名。其中有一名家庭條件差而花錢如流水的學生哭著在班會上講述了自己的無知和錯誤。還有幾次,班上有極個別男生專門在晚自習后乘大家不注意,將廢紙撕碎撒在教室內(nèi),讓人非常生氣。筆者并沒有查找是誰撒的,而是在班內(nèi)開展大討論活動,從思想認識上來整頓紀律。讓學生輪流管理衛(wèi)生,一方面督促,另一方面體驗,結(jié)果此類事件再沒有發(fā)生,學生形成了良好的習慣,自尊心也得到了保護。這種教育是以“愛”作為出發(fā)點的,因此,體驗也是教育,愛就在體驗當中,只有經(jīng)歷了,學生才知道來之不易,才會得到更深層次的教育。
六、愛在交流中
人與人之間不能沒有交流,缺少交流的社會會停滯不前,甚至枯死滅亡,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過程就是交流的過程,交流能夠生情、生愛,能消除寂寞、促進發(fā)展。在交流中,學生知道了怎樣待人處事,懂得了尊敬長輩,團結(jié)同學,明確了自身的責任和義務(wù)。交流的方式方法多種多樣,可以用言語、眼神、行動來進行,每一次正常的交流,就會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和感情的產(chǎn)生。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交流,講究交流的方式,讓交流成為師生溝通的橋梁,通過交流,讓學生獲得一份愛,懂得一份責任,就是達到了教育的目的。
愛,是最好的教育。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帶著愛進行教育,每一次教育就是向?qū)W生播撒的一次愛,每一次活動就是愛的一次注入。天長日久,小愛變大愛,大愛將變成陽光,普照每一位莘莘學子。
(責任編輯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