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筱月
我隱約在不急不慢的敘述里看見了一片海,無論狂風驟雨,抑或霧鎖云迷,它從未改變波瀾壯闊的蔚藍,即使無人欣賞。
——題記
這個故事的背景,是那個物質(zhì)貧乏、信息閉塞的年代。
他只是出生在鄉(xiāng)鎮(zhèn)里的一個普通男孩。工人階級的家庭、一成不變的生活、平庸的學業(yè),就是他的所有。
他也忘了他是在何時何地邂逅文字的,或許只因一本偶然借來的書,或許只是幾句忘記了出處的話。但在那些平淡的日子里,文字漸漸成為他青春里一個含蓄的夢想、一朵飽含著希望的花苞、一盞遙遠但發(fā)散著耀眼光芒的明燈。他對文字的喜愛從熱情關注,到?jīng)]日沒夜地閱讀,再到筆耕不輟地創(chuàng)作,年復一年。夢想在花苞中醞釀,熱情在燈火中燃燒。
他揚帆起航,在高中那些寸時寸金的日子里,依舊擠出時間啃著他的書本,寫著他的文章,甚至自發(fā)在班上創(chuàng)建了文學社,與為數(shù)不多的文學愛好者在班級的報紙上刊登他們的作品。
那些綴滿了行行鋼筆字的筆記本,那些寫滿了夢想的文學報,是一個個揮灑著汗水的夢,猶如一艘揚起希望之帆的小舟,行駛在廣袤的文字海洋上。
可惜他沒有遇到伯樂,沒有名師的指導,甚至沒有掌聲、獎勵與鮮花。因為辦文學社,他一次又一次被老師叫去“談心”,墻上的文學報也只能張貼在無人愿意靠近的衛(wèi)生角。那時,年少的寫作比起“正統(tǒng)”的學習,顯得愈發(fā)“歪門邪道”,同學間尷尬的氣氛與議論的私語令他難堪,而極少得到肯定的文學創(chuàng)作也隨著漸漸燃燒殆盡的熱情開始舉步為艱,那個最初的夢想開始在心中搖擺不定。
他也曾經(jīng)在燈下懷疑過自己,他并不是生于書香門第,更不曾擁有驕人的天資、斐然的文采;他也曾在下筆時止住,在遙望一片迷茫的前途時惘然。
他一次一次在夜深人靜時質(zhì)問自己的夢想,質(zhì)疑自己的選擇,不知反思了多少次,他才想起自己的初衷——喜愛。他僅僅是喜愛文字,僅僅是想用文字構建一個在水一方的夢想。
只是那么一刻沉思,他心中暗流涌動的大海忽而沉靜。
他終是沒有放棄寫作。
他在燈下勤學,在題集中為了人生而沖刺。
他寫作的筆沒有停下,好像從某一刻起,他的腳步出奇地堅定,他心中的那片大海有著常人沒有的風平浪靜。他像海,繼續(xù)著自己的蔚藍。
他是無數(shù)個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的人之一,故事的結(jié)局并不一定有鯉魚躍龍門的那份榮耀,不一定有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春風得意。
即使沒有載譽而歸,但我知道故事里的少年從沒有為曾經(jīng)的執(zhí)著奮斗而后悔過。
因為故事里的少年——現(xiàn)今我的父親,在故事結(jié)束的許多年后,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向我講述了這么一個平凡卻不平凡的追夢歷程。我聽著父親的講述,如夢初醒。
無關年少輕狂,青春的夢想不是為了展現(xiàn)給他人,也不是為了榮耀而前進。
只是因為愛好,于是熱情之火就燃燒了整個青春。
往日的夢想實現(xiàn)或不實現(xiàn),在現(xiàn)實面前已經(jīng)并不重要,而真正令人回憶感慨的,往往是通往夢想道路上的無畏追逐,那種一事能狂便少年的豪氣。只要你勇敢嘗試過,執(zhí)著奮斗過,那么回望過去,你便明白那些夢想的花苞已在時光中展蕊,那盞夢想的明燈真實地照亮過你的青春。
心中的那片大海,沉淀著夢想的大海,自始至終都在你的青春里。星不為長夜閃,海,藍給自己看!
指導老師 王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