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芳
【關(guān)鍵詞】 古典詩歌;用典;作用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5—0089—01
用典,是在詩文中援引史實或前人詞句來表情達意的藝術(shù)手法,這是中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色之一。
詩歌中的典故,按來源可分為事典和語典。
“事典”是引用已提煉的歷史故事,如李白《行路難(其一)》中“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垂釣碧溪”指“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一事,“乘舟夢日”指“伊尹在受商湯聘請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一事,李白暗引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不順利而最終大有作為人物的故事,表達了自己希望被統(tǒng)治者信任重用,建立偉業(yè)的愿望。
“語典”是直接化用前人現(xiàn)成詩句來表情達意。無論經(jīng)、史、子、集,其中的語言材料都可能成為“語典”,如《行行重行行》中的前六句:“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 ”“與君生別離”出自屈原《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薄暗缆纷枨议L”出自《詩經(jīng)·秦風·蒹葭》:“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我們讀用典的詩歌,先要明白典故的原意,然后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作者用典的目的。
我們先來看一首唐詩中的用典。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劉禹錫在這首詩中運用了兩個故事典故。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quán)而被殺害。后來,向秀經(jīng)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劉禹錫借用這個典故來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zhì)的故事。相傳晉人王質(zhì)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終了,手中的斧把已經(jīng)朽爛。回到村里,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jīng)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達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xiāng)恍如隔世的心情。
再來讀一首用典的宋詩。
寄黃幾復
黃庭堅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見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這首詩的作者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又號涪翁。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據(jù)《黃幾復墓志銘》載,黃庭堅與黃幾復是熙寧九年(1076)的同科出身,此詩作于神宗元豐八年(1085),距他們當初金榜題名、京城歡聚恰好十年。這時詩人在德州(今屬山東)德平鎮(zhèn),他的朋友黃介(字幾復)任四會(今屬廣東)知縣,他們一北一南,都居住在濱海地區(qū)。
黃庭堅主張作詩“無一字無來處”,“點鐵成金”,所以其詩用典較多。這首詩至少有五處用典。①第一句說他自己在北方德州做官,黃幾復在南方四會縣做官,一南一北不能見面。《左傳》里記載齊桓公攻打楚國,楚國君主對齊桓公說“君處北海,寡人處南?!保瑳]有利害沖突,你為什么攻打我們?“北?!薄ⅰ澳虾!钡恼f法即本此。②第二句說想給你寄一封信也辦不到。這里化用了《漢書》中蘇武從北海通過鴻雁向家鄉(xiāng)傳書的典故。傳說大雁秋季南飛到湖南衡陽就不再走了,而四會更在衡陽之南,所以大雁也謝絕傳書。③夜雨,能引起懷人之情,第四句即化用了李商隱《夜雨寄北》中“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的詩意。④第五句是贊揚黃幾復為官清廉,家徒四壁?!妒酚洝防镎f大文豪司馬相如很窮,“家居徒四壁立”,這句用的就是這個典故。⑤《左傳》里有“三折肱,知為良醫(yī)”的話,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三次跌斷胳膊,積累了治病經(jīng)驗就可當好醫(yī)生了。治病和治國的道理是相通的,黃詩第六句用做良醫(yī)比喻當好官,言外之意是黃幾復已有政績,顯露了治國救民的才干,為什么朝廷還不重用他呢?
對用典,歷來褒貶不一。黃庭堅認為:“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彼麖娬{(diào)的是寫詩作文字字要有來歷。胡適等人倡導文學革命,提出“八不主義”,其中一條是“不用典”。我們應該明確,典故的使用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傳情達意,所以典故在詩歌里應當與詩意相融合,而不應該與詩歌本身“有隔”。另外,使用典故不是為了炫耀才學,增加讀者理解的難度。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