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芳
什么,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有位“滅絕師太”?她是誰?
她是江南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服裝設計與服飾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她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主任、江南大學漢族民間服飾傳習館館長。她曾先后榮獲江南大學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指導教師、江南大學“教書育人”優(yōu)秀標兵、無錫市勞模、無錫市“十佳”青年教師、無錫市“五一”巾幗標兵、省“青藍工程”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省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等眾多榮譽稱號。
她就是梁惠娥。
自1989年留校從教以來,梁惠娥良好的師德師風和教學效果備受學生的一致贊賞,曾被評為校級名師、市十佳青年教師等。組織建設的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yè)被列為國家級特色專業(yè),主持承擔的教改項目榮獲省市校等各級教學成果獎10余次。近年來,她每年指導碩、博研究生及本科生30余人,主持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一門,堅持每年承擔兩門本科生的設計課程,學生評教名列前茅,多次指導并帶領學生參加國內國際學術會議以及各類專業(yè)比賽,取得突出成效。
由梁惠娥帶領的科研團隊近年來承擔了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并獲教育部人文社科獎等,實現(xiàn)了江南大學人文社科最高獎項零的突破。大家都說,她是“仰望星空”和“腳踏實地”的學院掌舵人。
做老師,總要被“罵”一次
“作為服裝專業(yè)第一屆畢業(yè)生,紡織服裝學院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平臺?!狈b設計原本以藝術類為主,與工科結合后進行調整,以這個平臺進行的一些科研活動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設計工作可以比較隨性,但是在工科領域治學就需要很嚴謹。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梁惠娥始終堅持,教學是第一位的。
“把教學搞好,這是我們工作的本質?!?/p>
身為教師,怎樣在講臺上站好自己的位置,身為一名盡職盡責的教師,怎樣才算做到對學生嚴格管理,這是梁惠娥一直在思考的。上梁惠娥的課不能遲到,學生們習慣了跑著來;研究生論文沒有過三五遍的反復推敲都是通不過的;在梁惠娥負責答辯時,有的學生答辯之后就哭了。在學生眼里,她是嚴格的。她說:“大家都說,做老師的總要被‘罵一次。那樣的話,我情愿學生在學校里時對我抱怨,總比走出校園以后發(fā)現(xiàn)你沒有對他們盡到責任、沒有把他們教育好時,再來‘罵你要好?!?/p>
提到學生們曾經給她起過的那個外號,梁惠娥笑得很開心,她說:“有的學生曾經叫我‘滅絕師太?!庇斜涣夯荻鹋u到掉眼淚的學生,下課了就會給她送來西瓜霜潤嗓子,這些都讓梁惠娥很感動,因為她知道,這就是對一位老師本質上的認同。更多意義上,“滅絕師太”這個稱呼,更像是一種學生對她的昵稱。
27年的執(zhí)教生涯里,梁惠娥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在教學方面她擁有相當?shù)某删透小?006年,梁惠娥成為江南大學首批教學名師,這讓她感觸很深,因為她知道,學生對她最終是認可的?!半m然你的要求很嚴格,但只要教學質量好,學生們最終還是會接受你。所以說,教學才是一名教師的本質?!?/p>
有位碩士畢業(yè)后在工作單位獲得了好評,因為在工作細節(jié)方面以及待人接物方面顯示出了不同之處。梁惠娥認為,這就是學生在學校里獲得的,從老師那里得到的最有用的東西。因材施教很重要,教學方法要靠自己去摸索。“有些習慣和細節(jié)是老師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會讓學生受益終身。很多時候在講臺上不經意的一句話,對學生的影響可能是巨大的。專業(yè)教學是一方面,還要把今后學生可能會面臨的各種問題,方方面面都融入到教學的過程里去,這是很重要的。”
自己的學生從校園走出去能夠受到肯定和認同,這就是梁惠娥覺得身為老師最開心的事了。
是帶頭人,更是一個幸福的老師
近五年來,梁惠娥潛心研究,發(fā)表高水平論文40余篇,出版專著和參編部委級規(guī)劃教材4部。主持及參與國家與省部級社科項目7余項,橫向科研項目10余項。獲得省市、協(xié)會等科技進步獎10余項;專著《中國最美云肩—情思回味之文化》獲江蘇省哲學社科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先后獲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省“青藍工程”優(yōu)秀青年骨干教師、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等稱號,她帶領設計團隊的服裝設計元素被2014APEC會議領導人服裝采納并獲優(yōu)秀獎和紀念獎,學院的學科社會影響力明顯提升。
在團隊建設中,梁惠娥是“協(xié)同創(chuàng)新”和“共同卓越”的學科領頭羊。她所帶領的科研團隊以江南大學民間服飾傳習館為創(chuàng)新平臺,致力于服裝與服飾文化的研究,目前該同志任館長的傳習館是全國唯一以漢族民間服飾為收藏研究對象、旨在搶救和保護我國漢族民間服飾藝術、傳承和發(fā)揚漢族民間服飾文化的館所。帶領的科研團隊十余年來共赴江蘇、山西、安徽、江西、山東、河南、福建等地共計9省35個縣市地進行民間傳統(tǒng)服飾品的征集和田野考察,共計收集清末民國時期的服飾2300余件/套和考察圖片100余幅,目前該館已成為全國首批高校博物館聯(lián)盟理事單位、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自2008年擴建開放以來,接待2萬多位國、內外來賓、相關專業(yè)院校學者的來訪與學術交流等,得到了各級領導和中外專家的一致好評。
提到傳習館,梁惠娥如數(shù)家珍。國內同類服裝高校都在追求自己的定位和辦學特色,講文化,一些老牌名校的底蘊更強,講商業(yè),又比不過沿海特區(qū)地帶。在自己的位置上應該怎樣給自己的定位?梁惠娥和團隊一直在思考。一方面要符合周邊企業(yè)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從底蘊上考慮,應該從哪方面入手。從漢族服飾入手,難度很大區(qū)域很廣,服裝形制差異很大,正因為困難很大,所以這個領域少人涉及,梁惠娥帶領團隊開始首做嘗試。從晚清階段歷史開始,他們做了大量的實物取樣調查研究,對文化歷史進行挖掘,將這些融入到服裝教學的科研過程中去。傳習館將傳統(tǒng)民間服飾文化揉進時尚前沿,打上自己烙印的東西,避免學生在進行民族風設計時直接“拿來主義”,而是了解每一個元素紋樣的歷史發(fā)展和來龍去脈。
從幼年時起就一直很向往教師這個職業(yè)的梁惠娥,對于能夠成為一名教師十分珍惜,真誠地熱愛著這個職業(yè)身份,她說:“做老師,是一件很幸福很榮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