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憲章
五歲時,父親在院子邊栽了一株酸棗樹,對郭盼說:“等上兩年,你就能吃上棗子了?!眱赡赀^去了,郭盼長高了,棗樹也長高了些,但它沒有開花結果。又過了兩年,棗樹歪斜著倒向一邊,兩個枝杈麻花似的向兩邊耷拉著,長滿尖刺的枝條上掛著零零散散的葉子,同樣也沒有開花,更找不到一顆小酸棗。有一次家里想換搟面杖,父親繞著棗樹轉了三圈,“唉!粗細倒還夠,可就是不直溜!”后來,一個朋友來家里玩,他繞著棗樹轉了兩圈,說要買它。“它有啥用?不怕扎手你就挖走?!贝汗?jié)時,郭盼在路上碰見了這位朋友,他開著皮卡去給客戶送一件根雕。郭盼問:“這樣一件能賣多少錢?”“這件不算好的,三萬八。還記得從你家挖走的那棵歪棗樹吧?我雕了一只鹿,賣了四萬九千八?!薄熬湍强闷茥棙??”“不騙你,在你手里是柴火,到我手里就是一件藝術品。你不后悔吧?”“后悔頂啥用,在我手里它只能是柴火……”
原來,換個視角就可以發(fā)現“結不出果子的棗樹”的美麗。如果一直用種植者的視角,就很難發(fā)現它的美麗,它歪歪斜斜,不是家具需要的材料,更別說制作出美麗用品;它多刺少葉,即使當作燒飯的柴火也要小心扎手,更別指望它能帶來美麗心情;它結不出酸酸甜甜的棗子,在孩子眼里只有失望,當然難以留下美麗印象……可只要換成樹雕藝人的視角,就可以輕松發(fā)現它的美麗,它的每一處缺點和不足頓時都變成了“鬼斧神工”“不可思議”……都變成了這棵棗樹的美麗價值。
其實,發(fā)現教育的美麗有時也只要換個視角。教育實踐中經常會上演諸如“歪脖棗樹”一樣劇情的“反轉劇”——學校無法容忍的“差班”因為新班主任的出現,竟然可以在短時間里蛻變成“好班”;老師無計可施的“滑頭”因為調換了班級,競然可以上演“浪子回頭”的奇跡;棄用許久的“舊設備”由于新領導的珍視,競然可以成為校園的新寵……羅曼·羅蘭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惫适轮械摹暗駱淙恕笨吹搅藯棙涞拿利悆r值,其實就是換了一個和“種樹人”不一樣的“視角”。學會在具體教育實踐中變換自己的視角,才會及時發(fā)現教育過程中的“美麗景致”,從而充分發(fā)掘現有教育資源、及時優(yōu)化自己的適應行為、充分滿足各種個性狀況下的教育需求,徹底繞開因主觀臆斷或自以為是所造成的“尷尬和傷害”。
發(fā)現教育的美麗有時只要育人者換個視角。育人者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一直處于主導位置,恰當的視角自然是有效施教的關鍵。施教前、施教中、施教后都應時刻留心受教育者的身心狀況,準確把握其成長需求的變化,及時審視和即時修正自己的每一個“施教視角”,運用任何一種視角時都應多去想一想“這一資源的外延價值”“這個團隊的潛在素質”“這名學生的特別意愿”……主動摒棄過于機械、自以為是的舊習慣,自覺改進過于生硬、過于頑固的施教態(tài)度,及時改變一些不合時宜的施教目標和評價方式,甚至是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習慣,盡量讓自己的教育愿望、施教行為可以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
發(fā)現教育的美麗有時只要受教育者換個視角。他們是所有教育活動的主體,必須學會運用不同視角去觀察、去思考環(huán)節(jié)變化、人物情緒、事件原委。當自己的意愿、表現可以契合育人者的想法、節(jié)奏、感覺時需要換個視角,去對照那些難以契合的同學,思考雙方的得失,主動規(guī)范并提升自己;當自己難以適應和融合時也需要換個視角,去觀察活動中的“優(yōu)秀者”,看清各自的優(yōu)劣,自覺約束并矯正自己。這樣才可以在不斷調整中適應每一位老師、融入每一種教育過程,進而贏得老師換個視角審視、贏得同學換個視角稱贊。
發(fā)現教育的美麗有時只要其他參與者換個視角?!笆裁词遣钌??就是優(yōu)點還沒有被發(fā)現的學生?!逼渌麉⑴c者作為旁觀者可以看清教育活動中師生看不到的角落、細節(jié),可以及時提醒教師跳出固有視角,不抱殘守缺,不固執(zhí)己見,而應多些視角去觀察、了解、研究學生的成長需求;可以及時警告學生走出封閉視角,不自暴自棄,不妄自菲薄,而應多些視角去看清自己、老師和成長環(huán)境。換個視角,發(fā)現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