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堅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問卷調(diào)查、數(shù)理統(tǒng)計等研究方法,以不同性別、年級大學生為對象,對河南省5所本科院校大學生的主觀鍛煉體驗進行研究,分析性別及年級對大學生主觀鍛煉體驗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大學生的主觀鍛煉體驗在積極幸福感維度、心理煩惱維度和疲勞維度的得分存在性別和年級差異(P<0.01)。
關(guān)鍵詞 大學生 主觀鍛煉體驗 差異性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6)06-040-01
體育鍛煉有益身心健康的研究已得到很多研究者的證實,但“參與容易,堅持難”的現(xiàn)象依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大多因為參與鍛煉的主觀體驗快樂性沒有得到充分體驗。所以,研究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觀體驗及其差異性,對提高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和體育鍛煉的堅持性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對象
以河南省全日制在校本科大學生的主觀鍛煉體驗為研究對象。
二、研究方法
根據(jù)研究需要,以“大學生”、“主觀鍛煉體驗”、“差異性”等為關(guān)鍵詞,通過“學術(shù)期刊網(wǎng)”詳細檢索了近幾年來大學生體育運動、大學生體育鍛煉、主觀鍛煉體驗方面的體育科研成果,并對以上資料進行了歸納整理,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并采用《主觀鍛煉體驗量表》對周口師范學院、河南大學、鄭州大學、鄭州師范學院、河南理工大學等5所大學的學生進行問卷發(fā)放,最后對所得數(shù)據(jù)通過計算機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三、結(jié)果與分析
(一)所調(diào)查大學生主觀鍛煉體驗的性別比較分析
本文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大學生不同性別在主觀鍛煉態(tài)度上的差異,研究結(jié)果表明男女生在積極幸福感維度、心理煩惱維度和疲勞維度的得分存在顯著差異(P<0.01),且男生比女生的積極幸福感維度和疲勞維度上均比女生要高,而在心理煩惱維度上女生比男生要高。這主要是因為男女生不僅存在生理特征的差異性,而且在身體素質(zhì)、機能和形態(tài)上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由于性別的差異,對于同樣運動負荷的體育鍛煉量女生要付出雙倍,甚至多倍的努力,對女生機體的承載量要比男生感覺要大但所得到的效果不一定有男生好,但女生渴望注意和成功的欲望值往往高于男生,這樣就大大地減少了女生積極幸福感的體驗,所以,在體育鍛煉中心理煩惱程度要高于男生。
(二)所調(diào)查大學生主觀鍛煉體驗的年級比較分析
分析表明不同年級大學生在積極幸福感維度、心理煩惱維度和疲勞維度上均存在顯著差異性。積極幸福感維度上表現(xiàn)為:大二年級和大三年級學生相對較底,大一年級學生積極幸福感最底,大四年級學生的積極幸福感最高。分析原因主要因為大一年級的學生剛剛進入高校,對于高校學習和生活均有一個階段的適應(yīng)期,大二年級的學生開始慢慢適應(yīng)了高校的生活,屬于積極的需求轉(zhuǎn)變階段。大一年級學生在面對新知識的學習適應(yīng)時,需要積極的調(diào)整自己的學習方法、生活習慣和為人方式,但往往會因為不能夠處理好學習和處事方式的轉(zhuǎn)變問題,雖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收效甚微,而大三、大四年級學生則不存在學習不適應(yīng)的狀況,所以在積極幸福感維度上表現(xiàn)為承受年級增加趨勢。同時很多學校在大三以后都取消了公共體育課,在大一年級和大二年級學習了兩年的體育必修課后,雖說掌握了一定的體育鍛煉知識和技術(shù),但大一、大二年級學生在反復(fù)的進行練習,不斷的增加練習負荷的同時,身體疲勞感的增加是正常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轉(zhuǎn)變的壓力導(dǎo)致大一年級學生心理煩惱增加也是正常的。但對于大四年級的學生,由于面臨畢業(yè),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和人際壓力等使得他們在參與體育鍛煉時也容易產(chǎn)生身體疲勞感,碰到不如意事的時候,心理煩惱的增加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結(jié)論與建議
主觀鍛煉體驗即積極幸福感維度、心理煩惱維度和疲勞維度三個維度在大學生主觀鍛煉體觀中存在性別、年級差異。且女生比男生的積極幸福感維度和疲勞維度上都要低;而在不同年級上表現(xiàn)為,大一年級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最低,大四年級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最高;建議,學校體育主管部門在進行體育鍛煉和體育教學中要注意大學生的性別差異,合理安排大學生的運動量和運動項目,同時要根據(jù)不同年級的實際情況制定年度計劃和鍛煉目標,讓不同年級大學生在進行體育學習和鍛煉中都能體驗到運動的快樂,從而提高大學生參與和堅持體育鍛煉。
參考文獻:
[1] McAuley E, Courneya K S. The Subjective Exercise Experiences Scale (SEES)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J].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1994(16):163-177.
[2] 謝琴.RPE生成方案對經(jīng)常與不經(jīng)常鍛煉大學生主觀運動體驗的影響[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8(6):103-109.
[3] 陳鑫.陜西省高校教師體育鍛煉主觀體驗與客觀行為分析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7(2):170-173.
[4] 王晉偉. 研究生體育鍛煉性別差異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0(5):138-139.
[5] 袁貴勇,張美玲.中學生體育鍛煉對自我效能感自尊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5,36(3):442-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