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彬 劉啟成
摘要:課堂需要從“問題”開始,課堂教學就是“問題”的教學,但課堂上的“問”并不簡單等同于“問題”。課堂因“問”而精彩,這里的“問”,既包含了教師精心設置的問題,也包含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產(chǎn)生的問題,是師生之間思維碰撞過程中所閃現(xiàn)出的智慧火花。只有通過精心的設問,充分的預設,機敏地捕捉課堂中的生成,通過師生之間對話中的“問”與“答”,營造一種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期待,才能使課堂變得更加充滿理性、更加精彩。
關鍵詞:問;課堂;精彩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6-0060-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20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并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fā)展??梢韵胂?,一個沒有“問題”的課堂,和一潭呆滯的死水并無兩樣,很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更無法培養(yǎng)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課堂需要從“問題”開始,無論是新概念的形成與確立、新知識的鞏固與應用、思維方法的訓練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無不從“問題”開始,可以說課堂教學就是“問題”的教學。然而,精彩的課堂,也絕非是一堆陳設的問題所能成就的,因“問”而精彩,這里的“問”不僅僅是在課前設計好的一些“問題”, 而是包含著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動過程中的“對話”, 更包含了師生之間那種思維碰撞過程中所閃現(xiàn)出的充滿智慧的火花[1]。那么,如何才能營造一個精彩的課堂呢?
一、課堂的精彩,在“疑問”中激發(fā)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朱熹語)。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創(chuàng)造始于問題,有問題才會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考的可能?!薄皩W啟于思,思起于疑”,可見課堂教學和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產(chǎn)生疑問并解除疑問的過程。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jù)教材的實際情況,精心設置疑問,使學生產(chǎn)生疑惑,思維處于激發(fā)狀態(tài),進而去發(fā)現(xiàn)研究,突破疑難,更好地提升學習能力。
課堂應是開放的、動態(tài)的,教師要根據(jù)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nèi)容,對教學中的每個問題進行精心設計,通過設問,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打通關鍵。老師不僅要關注教學中的重難點,更要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興趣、思維方式等有更多地考量,例如在化學教學中常涉及到的化學實驗,不僅要設置對基本實驗現(xiàn)象的解釋問題,更要關注對可能出現(xiàn)的“意外”現(xiàn)象的設問,正確處理好以下相關問題。
1. 恰當設問,讓問題引領學生的有效思維
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重難點,結合學生的具體特點,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恰當?shù)卦O置問題。例如學習乙烯的實驗室制法時,教師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思考以下問題:①溫度計為什么要插入液面以下?②濃硫酸的作用是什么?讓溶液中顏色發(fā)生變化,逐漸變黑時,學生議論紛紛,熱情高漲,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拋出以下問題:③溶液為什么會變黑?④為什么得到的氣體有刺激性氣味?⑤制得的乙烯氣體中可能含有哪些雜質(zhì)?⑥如何除去乙烯中的這些雜質(zhì)等。這樣一些問題的設置,涵蓋了乙烯實驗室制法的各個知識點,過渡自然,學生很容易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學生思維的訓練,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 強化邏輯,讓問題成為學習的引導者
針對要解決的問題,設置邏輯性強、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有序進行思考,達到學習新知識的目的。例如,在學習電解原理中電解飽和食鹽水時,可設置以下問題:①通電前,NaCl溶液中有哪些離子?何種物質(zhì)電離產(chǎn)生的?這些離子如何運動?②通電后,陰、陽離子分別向哪極移動?③在陰、陽兩極,優(yōu)先“放電”的離子分別是哪一種?為什么?④放電后分別生成哪些物質(zhì)?通過這些有很強邏輯性的問題,學生按照問題的順序,循序漸進,發(fā)展概念,深化原理,領悟了化學學科觀念,培養(yǎng)了學習能力。
3. 聚焦矛盾,激起認知沖突,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
通過回憶舊知,形成與新知之間的矛盾,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的思維處于“激發(fā)態(tài)”,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例如,在學習鹽類水解問題時,我提出了如下問題:鹽酸為什么顯酸性?氫氧化鈉為什么顯堿性?氯化鈉為什么顯中性?那么,醋酸鈉是否也顯中性?這里是有意識引導學生產(chǎn)生思維的矛盾沖突:鹽酸顯酸性是因為電離出H+,氫氧化鈉顯堿性是因為電離出OH-,氯化鈉不能電離出H+或OH-離子,當然顯中性。自然,醋酸鈉也不能電離出H+或OH-離子也應顯中性,但實驗結果與之相矛盾。學生的問題意識很快被激發(fā)出來,進而再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醋酸鈉水溶液中有哪些物質(zhì)電離?產(chǎn)生哪些離子?哪些離子之間能相互作用形成弱電解質(zhì)?對水的電離平衡有何影響?最終會導致溶液中的c(H+)、c(OH-)如何變化?這樣一個問題成為學生思維的階梯,提高思維能力。
4. 精心預設,為生成打下基礎
通過了解學生,從作業(yè)、考試中揣摩學生的心理,充分做好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的課前演練,將課堂上可能發(fā)生的“意外”,變成你的“意料之中”,促進課堂的生成。例如在復習“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時,我們設計了一個實驗思考題:如何設計實驗比較氯、溴、碘單質(zhì)的氧化性強弱。實驗試劑:氯水、溴水、碘水、氯化鈉溶液、溴化鈉溶液、碘化鈉溶液、四氯化碳、淀粉溶液。先讓學生思考、交流討論設計實驗方案。設計的主要方案有:①NaBr溶液+氯水+1mL CCl4;②NaCl溶液+溴水+1mLCCl4;③KI溶液+氯水+1mL CCl4;④KI溶液+淀粉+氯水;⑤NaCl溶液+碘水+1mL CCl4;⑥KI溶液+溴水+1mL CCl4;⑦NaBr溶液+碘水+1mL CCl4。再讓學生分組動手實驗,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分析得出有關結論。
但有小組在實驗時發(fā)現(xiàn)在KI溶液溶液中加入淀粉,再加氯水的實驗中;溶液先變藍,后來藍色又消失了?藍色為什么消失呢?課前并沒有做這樣的預設,何不借題發(fā)揮呢?
追問:請大家分析藍色褪去的可能原因。
通過這個預設之外的生成性現(xiàn)象和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從過去所學漂白方面、氧化還原反應等的相關知識,揭示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加深對有關知識的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變動?!闭n堂上,師生互動,思想碰撞,在教學實踐中老師要善于捕捉那些有教育價值的問題,恰當?shù)卣{(diào)整教學行為,及時地將課堂的“意外”演變成了課堂的生成。課堂的精彩,源于教學中教師機敏地捕捉生成,巧妙地“窮追不舍”,努力地去尋找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或許就是教師所追求的那種課堂的精彩。
5. 加強聯(lián)想,讓思維在聯(lián)系中拓展、深化
在學習知識或進行復習時,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聯(lián)系,進行有效的遷移和延伸,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例如,在學習乙醇與鈉反應時,在研究了鈉只能置換出乙醇中羥基上的氫原子后,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問題:“通過上面的研究,請你分析:金屬鈉為什么不能保存在水中而保存在煤油中呢?為什么?”設置具有較強思考性的問題,鈉不能保存在水中,學生能答出鈉與水反應,但為什么能與水反應?鈉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則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聯(lián)想能力,需從乙醇的結構中,鈉只能與-OH上H反應,不與烴基-C2H5中的H反應,而煤油的主要成份是烴,從而得出答案。
二、課堂的精彩,在“反問”中催化
生成基于預設,以預設為基礎,是對預設的豐富和拓展。課堂是動態(tài)的,課堂的意義在于互動、相激、相生,教師點撥引導,師生的思維在相互碰撞中產(chǎn)生火花。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有時不必要急于回答或直接告訴學生結論,教師可以把有價值的新信息和新問題納入教學過程,使之成為教學的亮點,催化課堂的精彩。
例如在學習“金屬鈉的性質(zhì)與應用”時,在課堂上做完金屬鈉與水的反應實驗后,與學生一起總結金屬的物理性質(zhì),在總結到金屬鈉的密度時,有位學生在下面就說了一句:“密度為0.97(g/cm3)”,這時,我馬上反問:“你怎么知道的?”,學生答:“書上寫的”,我接著又反問“書上寫的,是我們的前人通過科學方法進行測定的,但在沒有測定出之前,我們?nèi)绾瓮ㄟ^已有的經(jīng)驗,確定我們的研究范圍呢?”這時,有個學生站起來說,“應在0.8~1.0(g/cm3)之間”。“你是如何推測的?”“鈉在水中浮在水面上,鈉的密度比水小,而保存在煤油中,煤油的密度0.8g/cm3,水的密度為1.0g/cm3”。老師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教師及時抓住了學生“隨口一說”的問題,及時反問,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通過師生之間的對話,催化了課堂上別樣的精彩。
三、課堂的精彩,在“追問”中升華
追問就是追根究底地問,是教師針對某一內(nèi)容或某一提問之后,接連發(fā)問的過程。在動態(tài)的課堂教學過程中,追問是教師根據(jù)師生對話問答、學生討論等過程中,抓住問題的關鍵,再繼續(xù)追問,窮追不舍,追出精彩。如在執(zhí)教的蘇教版《化學1》 “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 [3]一課時,在分析Fe2+、Fe3+與 NaOH反應時,有以下環(huán)節(jié):
師:Fe2+、Fe3+與NaOH反應時,請你預測一下可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
生:生成白色Fe(OH)2沉淀和紅褐色Fe(OH)3沉淀。
師:真是這樣嗎?請大家用實驗進行驗證。(學生實驗)
師:大家看到白色沉淀了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會觀察到灰綠色的沉淀呢?這是為什么呢?可能的產(chǎn)物是什么呢?
引導學生討論并出示了課前教師做的Fe(OH)2沉淀(大部分已成為紅褐色),學生根據(jù)沉淀的顏色,判斷出是Fe(OH)2被空氣氧化成了Fe(OH)3。
生:Fe(OH)2被空氣氧化成了Fe(OH)3。
師:Fe2+能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Fe3+,那么,還有哪些物質(zhì)可能將Fe2+氧化成Fe3+?為什么?
生:Cl2也能將Fe2+氧化成Fe3+。因為Cl2能將金屬鐵氧化成+3價的Fe3+。
師:能否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你的推測呢?(學生討論)
生:在FeSO4溶液中通入氯氣或加入氯水,然后加入NaOH,生成紅褐色沉淀。
師:在FeSO4溶液中不加氯水,直接加入NaOH,是否有紅褐色沉淀生成?為什么?
生:也有??諝饽軐e(OH)2氧化成Fe(OH)3。
師:這樣做能說明是氯氣氧化了Fe2+?
生:不能。
師:如何排除這種干擾?能否設計一個更加可靠的實驗來驗證你的推測呢?
通過以上的對話,讓學生的思維不斷加深和完善,在不斷的追問中,課堂的探究也在不斷地深化、升華。
四、課堂的精彩,在“留問”中延展
“問題”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開始,更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在所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中,既要解決當前問題,又要適當?shù)亓粝乱恍叶礇Q的問題,營造出一種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境界。學生根據(jù)教師提供的線索,查找資料、交流討論、提出方案、合作探究、進行課外實驗,讓課堂的精彩得以延展。
例如,在學習原電池的原理時[4],課堂引入時,我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請問今天誰過生日、這個月哪些學生過生日(課前可悄悄調(diào)查)。老師今天帶來了一張音樂賀卡??墒琴R卡不響,沒有電池(之前已將電池取出)。沒有電池怎么辦?誰能發(fā)電呢?老師來試試,把鋅片與銅片插入稀硫酸中,并用導線與賀卡相連,賀卡發(fā)出美妙的音樂。祝幾位同學生日快樂!教室里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那么電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原理是什么呢?學生探究原電池原理情緒進入了高潮。
在臨近課堂結尾時,我提出這樣的問題:我們能不能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物質(zhì)進行原電池的實驗呢?你見過水果電池嗎?取一個熟透的番茄,在番茄里平行地插入銅片和鋅片,用導線將銅片與鋅片及賀卡中蜂鳴器相連,美妙的音樂再次響起。學生驚嘆化學世界的奇妙,激起對原電池原理強烈的探究欲望。此時,不失時機地提出課外活動:用身邊的材料,設計制作“水果電池”,為你或同學唱一首生日歌。課堂上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在熱烈的掌聲中,演繹了課堂的精彩,也將課堂的精彩延伸到了課后。在教學中要有意無意地留有空白,留下懸而未決的問題,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空間,主動尋找問題的答案,這也是強化學生問題意識的有效手段。
五、課堂的精彩,在“生問”中結晶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薄皩W問學問,既要學又要問。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F(xiàn)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參與教育實踐,參與問題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認知結構,才能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創(chuàng)新。由此可見,教學過程中由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主動掌握知識,遠比教師提出問題、學生找出答案、機械記憶的效果好得多。
在學習“鎂的提取及應用”[5]時,根據(jù)課本示意圖,設計出簡單的流程圖,并讓學生提出自已的問題:
生1:海水是否需要處理?
生2:能不能直接往海水中加沉淀劑?
生3: 將海水的鎂離子變?yōu)槌恋頌槭裁从檬胰槎皇鞘宜?/p>
生4:為什么不用氫氧化鈉溶液?
生5:為什么不能Mg(OH)2加熱生成MgO,再電解制鎂?
生6:為什么不能將氯化鎂溶液直接蒸干得到無水氯化鎂?
生7:六水合氯化鎂在一定條件下加熱生成無水氯化鎂,這里的一定條件是什么?
生8:電解熔融氯化鎂生成的鎂和氯氣不會重新反應生成氯化鎂嗎?
……
這時,學生的思維的閘門迅速打開,個個學生都想爭著提問題,都在認真地科學地回答同伴們的問題。雖然有的問題超出了學生掌握的范圍或者暫時不需要學生掌握,此時教師可以適當?shù)亟o出提示或信息,再讓學生交流討論,最后在師生的互動合作交流中完成了學習內(nèi)容。
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所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課堂中的問題要由“師問”向“生問”轉變,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創(chuàng)設各種條件,精心設置問題情境,高度重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逐步引導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提出高質(zhì)量問題的能力,并積極指導學生科學地釋疑解惑[6]。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是問號”,課堂上的“問”是一門藝術,更需要智慧。問題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而種子的生長離不開產(chǎn)生問題的土壤,而生長的動力來源于問題意識,強烈的問題意識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激發(fā)學生認識的沖突性和思維的活躍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使課堂更精彩。
參考文獻
[1] 嚴永慶.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名師最激發(fā)潛能的課堂提問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 宋心琦.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 第2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71-73
[3] 王祖浩.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 第5版 [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74-76
[4] 劉啟成.用蜂鳴器奏響生命樂章[J].化學教與學,2011,(8):67-68
[5] 劉啟成.基于觀念建構的化學教學[J].化學教學,2013,(9):24-26
[6] 潘國良.高中化學“生問”課堂策略初探[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12):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