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萍
摘要:文章介紹不同風格的特級教師和專家的課堂教學設計,從四個方面介紹了聽課感悟:教學設計立意深遠,多角度聚焦主題;教學設計要有深度,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充分開展“自主學習”,喚醒學生主體意識;敢于讓學生暴露錯誤,收獲生成的美麗。
關鍵詞:課堂;體會;收獲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06-0052-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17
非常榮幸能成為平湖市化學骨干教師培訓班的成員,能有機會聽到多位特級教師和專家的課堂,感覺收獲頗多。無論從教學內容到教學環(huán)節(jié),從教學組織到教學方法,他們都做得恰到好處。我深感專家和特級老師的光環(huán)是他們多年來苦心積累的造詣,自己在教學上要向他們學習的地方很多很多,尤其是從他們充滿機智和智慧的課堂中,看到了高中化學教學的另一片美麗的風景,下面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聽課體會和收獲,希望能對我們今后設計高效課堂課例有所啟發(fā)。
一、教學設計立意深遠,多角度聚焦主題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對教學活動進行全面考慮、系統(tǒng)規(guī)劃與預先策劃,并根據實際反饋的信息不斷調整教學活動的過程。我國推行課程改革以來,在設計考題時也實現了由知識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轉變,而且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通過應用所學知識以及技能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所以高三復習課,不能僅僅著眼于獨立的模塊知識,更不能拿著教輔資料參考書“照本宣科”,要潛心鉆研教材,設計富有深意的教學主題,多角度多方位搭建知識框架,幫助學生建立學科知識體系和形成知識網絡,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肖老師在上“元素化合物的整理角度”高三復習課時,從2010年~2015年浙江理綜出現新的無機化合物NaN3、CuI、AlH3、CaFe(CO3)2、NaH(NaAlH4)引入,讓學生明白元素化合物的地位和學習特點:地位——化學概念理論是根、莖;元素化合物知識是花和果;化學學習要保證根深莖粗,更期望花果飄香!從三個角度給我們展示了一堂怎樣復習元素化合物的利益深遠的高效課堂。角度——基于分類思想、元素觀認識物質性質——“化學1”的學習要求;角度二基于周期表周期律認識物質性質——“化學2”的學習要求;角度三基于化學理論認識物質性質——“化學反應原理”的學習要求。三個角度分別來自三個模塊,而且要求逐漸升高。比如在角度一的學習過程中,肖老師提出問題“吃菠菜補鐵”,這是流行餐桌的一種說法,菠菜中的Fe主要以難溶鹽草酸亞鐵FeC2O4存在,預測其性質?總結草酸亞鐵性質:(1)+2價Fe可能具有氧化性和還原性;(2)+3價C可能具有氧化性和還原性;(3)草酸根是弱酸的酸根,可能和強酸反應;(4)亞鐵離子是弱堿陽離子,可能和強堿反應。最后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1)如何檢驗草酸亞鐵中的亞鐵離子?(2)如何檢驗草酸亞鐵中的+3價碳?課堂教學以多角度的核心問題形成問題鏈有機組織教學,教師步步引導深入分析,學生積極討論,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關注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了學生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理解。
二、教學設計要有深度,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對于某些抽象概念的教學,應從多方面刺激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過程,過多地采用練習鞏固來強化概念的教學,這樣往往使學生建立的概念比較抽象,容易遺忘。教師應從多方位進行問題設計的“精加工”,盡可能從各種領域進行刺激,以求學生的知識建立有一定的延續(xù)性,減少孤立知識的遺忘現象。大家都知道“氧化還原反應”這節(jié)概念課非常難上,一節(jié)新課下來,學生往往很難記住氧化劑、還原劑、氧化產物、還原產物等概念及氧化還原反應與電子得失的關系。張老師的課設計顯得新穎和有深度,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教學刺激,使學生把氧化還原反應的概念深深植入腦海。
1. 引入和結尾設計新穎,首尾呼應揭示本質
“氧化還原反應”一課的引入,有的直奔主題以鈉和氯氣反應引入,有的用生活中的氧化還原反應現象引入,如切開的蘋果被氧氣氧化而變黃,或超市有的切片蘋果不變黃等,我一直認為概念課就這么上,但聽了張老師的課,我驚嘆原來還可以這樣上!我深感自身在教學方面的見解還處于淺嘗輒止的階段。他的設計從生活中的多姿多彩的電池引入,激發(fā)學習熱情,告訴學生電池中發(fā)生的化學反應類型都是氧化還原反應。到課尾的電池材料的分析,正是強調深度學習面向實踐應用,拋出問題:能否用實驗證實,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時確實是電子發(fā)生轉移呢?最后實驗證明氧化還原的本質是電子轉移產生了電流,電流表指針偏轉。
新穎的設計首尾呼應,變枯燥乏味的知識為鮮活,學生們都被化學的魅力所折服,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2. 借助其他學科的知識,形成深度教學刺激
張老師對“還原反應”的教學借助英文單詞的含義來解釋,還原反應:reduction → Reduce:減少→ 還原反應:減少化合價 → 還原劑:本身的電子減少,一步步演繹推導,順理成章完成了還原反應的現象和本質的教學,這樣使抽象的概念有可以依附的載體,使抽象變得形象,學生就能更好地掌握和運用。
我們在教學中應不斷地探尋不同的教學刺激,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比如化學實驗的學習體驗,實驗藥品的生活化,用其他學科的知識來幫助化學概念的形成等的教學刺激,這就要求我們化學教師的不斷學習、不斷反思,也迎來更大的挑戰(zhàn)。
三、充分開展“自主學習”,喚醒學生主體意識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這是眾所周知的命題。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學生發(fā)展的場所。一堂“活”的課,令學生如沐春風、似飲甘泉,人人輕松愉快,個個心馳神往;學生在課堂中能夠全身心投入學習,發(fā)言積極,創(chuàng)新就能得到一定的挖掘。學生是現實的、主動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生命體,主動、健康的發(fā)展是他們的權利,更是他們的內在需求。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他們作為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教學。驚嘆于特級教師和專家的課堂設計和課堂教學如此精彩,觀察研究發(fā)現,他們的課堂都是以營造“自主學習”為基點,在備課中關注學生的已有知識,在上課中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自主學習”在課堂中得以充分開展。
陳老師在上“乙醇”時,圍繞一個問題組展開:
① 列舉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② 請你描述乙醇和金屬鈉反應的現象。
③ 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實驗如何操作?該反應是不是消去反應?
④ 交警檢測酒后駕車的司機的化學反應原理是什么?
⑤ 乙醇和氯乙烷各自發(fā)生消去反應的條件、產物有何不同?
⑥ 乙醇和甲醚是同分異構體,為什么乙醇易溶于水,而甲醚不溶于水?
同學們圍繞這些重點問題開展閱讀、思考、交流、討論等學習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陳述自己的觀點,同時又聆聽了其他同學的見解和觀點,從而幫助掌握新知。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產生了新問題,如有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乙醇和鈉的反應是不是取代反應?當學生提出的問題得到了教師與同學的肯定時,其情感態(tài)度得到了提升,其價值觀得到體現,這樣的“自主學習”的課堂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保證學生在課堂上有相對充分的時間,善于引導、點撥、歸納、總結。
四、敢于讓學生暴露錯誤,收獲生成的美麗
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認為:“人是在不斷嘗試錯誤中進行學習的”。在課堂上,由于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會受一些條件的制約而產生認識上的偏差和負遷移,導致錯誤也在所難免。真實的課堂錯誤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學生出錯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但是現實教學中,特別是公開課中,有些教師為了完成所謂的教學目標與任務,往往比較注重以自己的思維來主導整個課堂,讓學生跟著老師的設計框架來展開學習,這就忽略了學生思維活動中錯誤暴露的可能性,不給課堂生成錯誤的機會,表面上追求“完美”,實則不然。從新課程倡導的課堂理念看,課堂不但需要錯誤,而且要將錯誤轉化為師生發(fā)展的有效生成資源。
焦老師在高三復習課“物質的分離與提純”中,給了學生機會展示錯誤。
在復習完幾種簡單的實驗操作后,焦老師不緊不慢地說:“看著你們的眼神,似乎都已經掌握,那我們就一起來感受一下高考試題吧!”投影展示了2015浙江高考理綜第29題實驗(二),接著同學們都投入了緊張的思考中,相當一部分同學動作很快,得出了答案,他們急于知曉自己的結果是否正確,焦老師不急著回答,讓幾位學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答案。
(2015年浙江高考)29題實驗(二)碘的制取
另制海帶浸取原液,甲、乙兩種實驗方案如下:
已知:3I2+6NaOH5NaI+NaIO3+3H2O。
③下列有關步驟Y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應控制NaOH溶液的濃度和體積
B. 將碘轉化成離子進入水層
C. 主要是除去海帶浸取原液中的有機雜質
D. NaOH溶液可以由乙醇代替
④實驗(二)中操作Z的名稱是 。
學生錯誤主要集中在第③④兩題,第③題的錯誤答案有“ABC”、“AC”“BC”究其原因學生都誤認為“C”正確。第④題更是都答“萃取”“分液”“蒸餾”,上黑板寫的竟然沒有一個學生答對?。á鄞鸢福篈B,④答案:過濾)
[學生甲]“老師,化學1課本“溴碘的提取”流程圖上明明注釋了加NaOH堿化,因為堿性溶液中,可溶性有機雜質可形成沉淀?!?/p>
[學生乙]“是不是海帶浸取原液第一步先被氧氣氧化成I2?”
[老師]步驟Y加入NaOH 的目的是把 I2轉化為離子進入水層而與CCl4分離而非浸取有機雜質,也不能用乙醇代替,但NaOH的量要控制,用量過多會使后續(xù)酸化操作步驟消耗硫酸過多。大家仔細分辨流程圖中信息“含I2的CCl4溶液”、“I2水溶液”“碘水”的區(qū)別。(緩慢引導,對比分析)
[學生丙]對了,加硫酸后I2濃度已經很高,前面步驟已經實現了碘的富集,I2以固體形式存在,自然是過濾操作了。
焦老師在公開課上敢于讓學生暴露錯誤,不急不躁,慢慢引導,及時處理當堂生成性問題,留時間給他們解決錯誤,在共同尋找正確答案的過程中,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錯誤”的根源,也收獲了問題解決的方法,通過思維的碰撞收獲了課堂生成的美麗,使教學過程充滿無限活力。
細細品味幾位特級教師和專家的課,課堂上真實的學習過程,科學的學習方式,高超的教學藝術,讓我們真切感受到: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中追求精益求精是永遠不變的目標。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課下要多鉆研,一堂出彩的課的背后,課前肯定做足了功夫,課前教學內容環(huán)節(jié)的預設和課上問題生成處理都很重要。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
參考文獻
[1] 鄧善銀.別樣的課堂,收獲的智慧[J].化學教學,2011,6: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