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紅強
摘 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感是新課程賦予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使命。要完成這一使命,就要從引導學生品味文本中的情感、啟發(fā)學生進行多維度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情感等幾方面入手。因此,語文課中如何運用好情感教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審美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每一篇文章均為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無論就文字的錘煉,內(nèi)容的表達,情感的抒發(fā)都表現(xiàn)出一種至高的審美。特別是在文章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對社會和生活真實的體驗,閃爍著圣潔的人性美。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充分運用情感教育,引導學生用心審視文章的內(nèi)在情感,讓學生情動于衷,發(fā)之于外,導之以行,使學生在“情感”的熏陶下,完美自己的人生。那么如何對語文作品的情感內(nèi)涵進行“挖掘”呢?
一、精心挖掘作品內(nèi)涵,把語文課講“透”
教師要精心鉆研教材,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所流露的情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深入鉆研作品,多方面收集相關資料,挖掘出作品所蘊涵的真實情感,探求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情感傾向,這樣才能把作者的博大情懷,細膩情感,憂憤之思,貼切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如教師如果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經(jīng)歷、愛國熱情以及在黑暗中不倦地探索追求的精神,就很難把握《天上的街市》這一課的深刻情感內(nèi)涵,無法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光明、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無法在教學中感染學生,打動學生,更不能啟迪他們對自己人生的展望與追求。如果教師只教其“文”未傳其“情”,那就無法做到以情動人,情感的彩云也隨著單調(diào)的講讀飄然而逝,只留下“不識廬山真面目”的遺憾。因此,教師只有準確地掌握作品的內(nèi)涵,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作者所抒發(fā)的情感,才能使學生從字里行間感受,領悟到作品的藝術魅力,陶冶于作品豐富的情感海洋之中,感知作品人物的心靈體驗。
二、營造良好情感氛圍,把語文課講“活”
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都是一些經(jīng)典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都飽含豐富的情感,如果學生對這些作品產(chǎn)生興趣,就會產(chǎn)生情感共鳴。創(chuàng)設情感滲透的氛圍是指通過創(chuàng)設與文章內(nèi)容接近的情境,能有效地營造出濃郁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可以準確地把握文章情感。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安排幾個同學通過表演展示作品內(nèi)容,讓學生親身體驗作者想要表達的某種情感。如在教學《孔乙己》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將課文改編為劇本,自編自演,體會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體會舊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從而讓學生更加珍惜時光,熱愛現(xiàn)有的生活環(huán)境,讓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
比如筆者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時,先不急于要求學生讀課文、分層次、概括層意等,而是借助多媒體技術,播放一段描繪春天來臨、大地萬物復蘇的錄像,讓學生觀察后,復述見到的情境。學生對錄像片中的優(yōu)美圖景、動植物的勃勃生機,充滿了新奇感,觀后學生爭先恐后的舉手發(fā)言,暢談看到的景象。在此基礎上,引出課文,請同學們找出文中有關春天來臨之后的景物描寫的語句,并分析它們運用了什么手法。通過尋找和分析,學生明白了朱自清先生主要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得景物描寫生動、傳神,充滿了情趣和美感。同學們從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了創(chuàng)造的快樂,課堂上學生帶著這樣的情感再進行學習和思考,主動性大大加強了,學習興趣也深厚了,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領悟作品的內(nèi)在情感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從朗讀中領悟作品的內(nèi)在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學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獲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徑”。在實際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的朗讀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興趣。通過朗讀把作品中所蘊涵的無形情感轉(zhuǎn)化為學生內(nèi)心的真實體驗,使抽象和空洞的文理,生動形象地躍然紙上,讓作者的情感與學生的心靈感受相連接,更進一步感受作者的心聲。通過有感情地范讀,齊讀,分角色讀等方式,讓學生心隨作品中的情感變化而怦然心動,體會作品中的苦與樂,憂與喜,思與怨。如有感情地朗讀高爾基的《海燕》,這是一篇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抒情散文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節(jié)律和流動感的畫面,作者以海燕象征英勇無畏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先驅(qū),把它當作一把利劍,劃破黑暗,汲取光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使學生感受到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tài)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時空的壯美,在情感上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這是文章所表現(xiàn)的主題思想也通過朗讀初見端倪,學生也很自然進入了作者的思維空間,為進一步體悟作品所蘊涵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
四、引導品讀感悟,陶冶學生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滲透,需要正確引導學生進行品讀,幫助學生進行感悟。每一篇文章都飽含作者豐富的情感,作者將自己的情感隱含在作品的中,我們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多讀可以讓人安靜下來,可以讓人的思緒飛揚,從讀中感悟,從讀中升華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讀,大聲讀,讀出感情,讀出感悟,教師要從語音語調(diào)、動作、神情等方面進行指導示范。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無論是朗讀的節(jié)奏、語音、語調(diào)、語速等,都會使人產(chǎn)生美的感受,在朗讀時注意朗讀節(jié)奏的輕重緩急,在朗讀中感受文章的優(yōu)美意境,享受文言文的語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而蘇軾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感情基調(diào)悲涼,又蘊含激昂,在進行閱讀時,應注意關鍵詞的語調(diào),適時的控制語速。
情感教育是引導學生打開語文知識寶庫大門的金鑰匙,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學會用心靈觸摸大千世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fā)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利于陶冶學生情操,有利于美化和完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