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永定
〔摘要〕大多成人通常以畫得像不像、合不合常理來評價兒童畫,以自己的審美觀來要求兒童畫畫,并指責孩子的畫比例失調,所畫的物體或顏色不合常理等等,這些成人的評價標準并沒有從了解自己的孩子感受出發(fā),過分地強調了技巧的運用,忽視了孩子的自身需要和興趣的培養(yǎng),打擊了孩子的積極性,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也違背了兒童美術教育的目的,不利于兒童繪畫教育的發(fā)展。
〔關鍵詞〕兒童繪畫構成心理發(fā)展階段
兒童繪畫是指孩子在兒童時期對外部世界獵奇式的觀察下,通過自己的想象加工,采用涂鴉或繪畫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的作品。兒童繪畫不僅被看作是一種隨意的宣泄或娛樂休閑方式,還作為一種載體,是兒童表達自我的有效途徑,也是兒童十分鐘愛的表達方式。因此,兒童繪畫教育與成人美術教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兒童繪畫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yǎng)畫家,而是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品質、完善的人格、豐富的情感、健全的智力,是人的素質教育。兒童畫是兒童作為創(chuàng)作者所完成的繪畫,它是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通過眼睛觀察、大腦思考、內(nèi)心感動,并結合眼、手、腦的協(xié)同作用,所畫下的具有內(nèi)心情感、生活經(jīng)驗的圖畫,透過兒童畫能夠真正認識兒童,直面兒童的內(nèi)心世界,了解兒童的需要。
研究兒童畫需要參考各種不同的理論,需要進行多角度的研究。最根本的一點是,我們要尊重兒童畫本身的豐富性、獨特性、復雜性和自發(fā)性。一幅幅的兒童畫就像一個個孩子一樣,它們有自己的個性,有其發(fā)展的特點,有他們情感經(jīng)歷的痕跡和他們在特定社會及文化生活中留下的烙印。兒童繪畫時所表現(xiàn)出的各種各樣的特點和所采用的表現(xiàn)辦法與成人有較大的區(qū)別,因此兒童畫需要從有關兒童自身的多方面因素去分析。
一、認識兒童畫的主要特點
1、擬人化:兒童畫中常常出現(xiàn)成人出乎意料的東西,比如兒童可以隨心所欲地把自己所想所希望的東西畫出來,有時他們可以和任何動物做朋友,畫面中會出現(xiàn)自己和動物手拉手,動物也可以像人那樣穿著打扮,有像人類一樣的家庭設備;有時他們認為植物和水果都具有生命,把水果畫成像人一樣有五官和行走的四肢,甚至會唱歌跳舞騎車;畫畫時,在兒童眼里,車也有眼睛和嘴巴,汽車也會說話會生氣;最常見的是他們畫中的太陽有眼睛嘴巴,戴上眼鏡,長出胡子,會笑也會哭。這種擬人化的特點既把無生命的物體或有生命的動植物畫得和人一樣,不僅賦予它們生命,而且賦予它們一切人所具有的特點和本領,使畫面生動有趣。這些各種擬人化的形象生動地折射出孩子們真實而豐富的內(nèi)心情感世界。這并非是兒童刻意追求。這與成人的擬人化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它是一個心理發(fā)展的階段,是兒童繪畫的基本特點。
2、強調與夸張:兒童繪畫中,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感覺和情感加以強調和夸張。他們完全不按照事物的固定的比例結構形式畫畫,而是大膽地對自己認為重要的和感興趣的形象進行強調、夸張變形出新的形象,從而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感受。在大部分兒童繪畫過程中,對有興趣的形象和部位畫得比較大,相對具體,具有夸張傾向,而其他不被其重視的部分形象則相對簡單概括。比如兒童畫正義的超人,他們會大膽地把手畫得幾乎和身體大小,以示超人手的力量。
3、X光線式的透明畫法:兒童有時候好像有透視眼睛能看見被遮擋的一切東西,把看不到的內(nèi)部和外部一塊畫出來,這種現(xiàn)象稱為“透明畫”或“X光線畫”。如兒童畫中常常把雌性動物肚子里的寶寶都畫出來;從房外可看到房內(nèi)的人和物品;畫樹連同地底下的樹根都畫出來等等,他們總認為凡是客觀存在的東西,都必須把它們畫出來,保持物體的完整性。因此他們往往會將不同角度看到東西和知道的、想到的都羅列到畫面上。美國藝術教育家認為兒童之所以把不可能同時看到的事物同時畫出來,主要是因為兒童感到某些事物的內(nèi)部特別重要,并且事物外部仍然印象深刻,因而把內(nèi)部和外部同時畫出來。如果兒童在繪畫時,專門注意事物內(nèi)部而忘記外部,他們就不會畫外部。
4、平面和空間的表現(xiàn):由于兒童感受空間知覺能力的限制,一般對物體的遮擋關系、前后遠近關系、虛實關系、縱深關系以及物象的空間位置等還不能理解和辨認,在一幅畫中,兒童會把不同角度所觀察到的事物在一個畫面上表現(xiàn)出來。他們把物象作為無體積感、無縱深感的平面形態(tài)展現(xiàn)出來,有的將遠方的物體畫得與前方一般大?。挥邪巡煌瑒游锛皹淠井嫷貌畈欢嘁粯痈叽?;有的把人物畫得和房子樹木一樣高。他們還不會用透視來表現(xiàn)前后左右的關系,只是力圖把看到的事物原原本本地畫下來,畫面東西缺乏一定的比例,實物的大小對他們來說并不重要,因為他們還不能完全準確地區(qū)別大小關系。
5、概括性:“因為兒童畫中的意象是模糊淡化了的影像,所以當兒童依靠意象作畫時便無法抓住物體的明晰形態(tài),加之他們表現(xiàn)力的不足和手指肌肉發(fā)育的不健全,便只能用簡單的抽象概括的形式表現(xiàn)他們心目中的形象?!贝蠖?歲左右處于懵懂期的兒童,他們觀察表象帶有極強的概括簡約特點,常用簡潔的線條勾畫出物體的外輪廓,概括出在其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并具有顯著特征的每件物象。兒童畫中的人物,以長頭發(fā),穿裙子的代表女性;短頭發(fā),穿褲子的代表男性。
6、地平線式:兒童畫畫時喜歡在紙的下方畫一條長長的水平線代表大地的地平線,并把其觀察到的所有與地面有聯(lián)系的東西如人、房子、花草、車等都畫在這條水平線上,而不在地平線上的如紙上方畫的飛機、太陽、白云、小鳥、彩虹等代表天空上的東西。兒童隨其自身的認知水平提高也有其獨特劃分天上與地上的界限方法,兒童這種水平線式畫法在我國古代漢畫像石中比較常見。當5歲6個月以后的兒童畫海洋世界時會用雙基線隔開地面海水天上三個空間,底端基線作為海水和海底的分界線,各種魚類和生物在水中游,地面上有沙石、海星、螺等;第二條基線隔開了水和水面以上的東西,魚的尾巴偶爾露出在水面,水面上有太陽、鳥、云朵等。
7、豐富的想象:兒童的想象由于受知識經(jīng)驗的限制,帶有較多的幻想的性質。當兒童不了解人體機能知識的情況下,他們能把畫中的人畫成帶有美麗翅膀的蝴蝶仙子,在兒童畫中他們可以像小鳥一樣橫飛在天空,可以躺在月亮上數(shù)星星;他們相信圣誕老人是真的從天上下來送禮物的;他們還會認為下雨是云朵哭泣掉下的眼淚。在兒童繪畫對象中,動態(tài)的東西更能引起兒童的注意和想象,調動兒童的繪畫興趣。
二、遵循兒童繪畫的發(fā)展階段
兒童有各自的年齡差異,不同年齡的兒童有不同個性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了解兒童不同階段的繪畫發(fā)展階段也有助于成人讀懂兒童繪畫。在楊景芝《兒童繪畫解析與教程》中提到我國兒童繪畫發(fā)展現(xiàn)狀分析,根據(jù)兒童繪畫心理造型特點,大約可以劃分五個階段:涂鴉期、象征期、意象表現(xiàn)期、視覺寫實期、客觀寫實期。
兒童1歲半到3歲這個階段為涂鴉期,美國羅恩菲德稱這個階段的孩子處于自我表現(xiàn)的最初階段。這個階段孩子由無目的到有目的涂畫,沒有具體形象,只要提供紙和筆,幼兒就在紙上亂畫起來,紙上畫出亂糟糟的似乎沒有意義的線稱涂鴉。幼兒通過涂鴉,可以使手、眼、腦的活動逐漸協(xié)調一致起來,并使手的肌肉受到鍛煉。他們在無意識胡亂涂鴉中,享受筆在紙上涂抹的那種有節(jié)奏的快感。漸漸地就能控制雙手的力度,學會在紙上有輕有重和轉動地用筆,逐漸由無意識地涂鴉,發(fā)展到畫有表達意念的涂鴉畫,這既是兒童的一種成就也是幼兒在生理和心理上健康成長的記錄。涂鴉階段出現(xiàn)的符號有單一線、圓形線、命名線等,羅達·凱洛格也曾列舉了幼兒20個基本涂鴉模式。象征期又叫表象符號期,3歲至5歲,根據(jù)記憶創(chuàng)造象征符號,進行說明性圖解。
這一時期幼兒對外界事物的概念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是直覺的象征化,與真實物象相差比較大,也更具有獨創(chuàng)性。這時期所畫的人物、房屋、動物、植物等,都是用象征符號表現(xiàn),看起來比較抽象。比如這個階段兒童的人物畫起初大部分畫成“蝌蚪人”,就是非常簡潔概括,人臉用一個大圓圈表示,里面兩個小圓圈代表眼睛,嘴巴用一根短線表示,圓圈下用兩根長線代表腳。兒童這個階段的畫正如西班牙畫家畢加索、俄羅斯畫家康定斯基、瑞士畫家保羅·克力和西班牙畫家若安·米羅等。意象表現(xiàn)期為5歲至8歲,5、6歲兒童處于幼兒期向兒童期轉變的階段,各方面能力都有明顯的進步,隨著手腕骨的成長,這時期兒童手眼能較協(xié)調的活動,繪畫技能比較成熟,運用繪畫工具也比較自如,對外界事物的觀察也越來越細,觀察力和表現(xiàn)力不斷提高,能把所見所聞的事情作為整體記下來,保持在記憶中,并能憑記憶把所見事物加以概括和重新組合表現(xiàn)出來。這個時期雖然兒童能畫出所表達事物的許多基本特征,但所畫的形象與真實物象仍有相當距離。這階段的兒童畫開始出現(xiàn)夸張、X光線式、平面、地平線等特點的畫法,這個階段兒童畫的色彩是不受物體固有色限制的,喜歡用鮮艷、強烈的顏色抒發(fā)情感,遵從自己內(nèi)心想法,主觀的認為什么顏色好看就涂什么顏色。視覺寫實期為8歲至12歲,兒童8、9歲開始步入少年期,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逐步形成,有了自己的見解。他們開始以客觀的態(tài)度去觀察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并進行探索,這個階段有了從線到面的認識,能表現(xiàn)遮擋關系的事物及表現(xiàn)透視現(xiàn)象。到10歲以后,有些兒童開始脫離線的描畫,代之以明暗色調表現(xiàn)。寫實期為12歲至15歲,這階段兒童由小學高年級步入初中的青少年,在心智發(fā)展方面,已漸漸接近成人,興趣開始廣泛,繪畫極力追求畫得像,有時容易缺乏自信心和耐心。
三、從構成的角度思考兒童畫
此外,從構成的角度理解,畫面出現(xiàn)的元素及畫面構成和色彩傾向也會有不一樣的心理暗示。如不同的線給人的感覺不一樣。垂直線給人莊嚴、挺拔、高潔、希望、正直等感覺;水平線具有平和、安定、靜止的感覺;斜線則富有變化、運動、緊張和不安的感覺;規(guī)則的曲線讓人感到明朗、整齊、圓滑、有序;自由曲線則顯得活潑、歡快、優(yōu)美、生動、柔和、喜悅,給人流暢、優(yōu)美而生動的感覺。線條的粗細濃淡也有明顯的差別,細而淺的線或經(jīng)常使用尺子畫的線給人感覺小心翼翼,不自信,深的細線給人敏銳;粗而濃的線給人感覺大膽自信,粗獷的感覺。曲折線讓人感到內(nèi)心緊張不安。曲折斷裂和不規(guī)則的線條多數(shù)是激烈、躁動、瘋狂;又細又淺的線通常是膽小怕事,沒有自信;齒狀線條、不規(guī)則線條、重比力線條表示憤怒、狂躁。
在畫面構圖上,兒童所需要表現(xiàn)的物體如果畫在位于紙的中間,代表安全感,如果完全處在正中央,可能反而表示沒有安全感,尤其在人際關系上,比較固執(zhí);位于紙的左邊,代表過去、欲望、下意識、黑暗、回歸與退化;位于紙的右邊是未來、意識與活動;位于紙的上部,表明高層次的抱負;處于紙的下部,表明沒有安全感或代表一種匱乏感及可能是情緒低落傾向或悲觀注意傾向;處于紙的邊緣或最下部,沒有安全感,或缺乏自信,需要外部支持或依賴他人,害怕獨立或逃避嘗試新的東西,或沉迷在幻想中。圖畫面積的大小和作者的自我評價有關,畫面非常大有可能是一種攻擊性傾向或有可能是內(nèi)心的無力感而表現(xiàn)出的外在防御機制,也可能是表現(xiàn)出情緒化,躁動的傾向;畫面非常小,表現(xiàn)出對自我評價較低,拘謹、膽怯和害羞的傾向,有可能缺乏安全感,或情緒低落,有退縮傾向;畫面在紙的上方且較小,表現(xiàn)出作畫者心理能量較低。
在兒童表達高興情感的作品中,兒童比較喜歡紅色、橙色等暖色調,也喜歡五顏六色裝扮畫中的形象;在表達傷心情感的作品中,使用黑色居多,也有使用藍色、綠色等冷色調。顏色色相在某些情況下也有不一樣意義,紅色是充滿活力的、溫暖的與熱忱的象征,但是也可能暗示著危險的、難于控制的或需求幫助的;藍色出現(xiàn)在身體不適時,代表了孤獨與不被愛的感覺,但藍色也蘊含了自由獨立的感覺;黃色一般用以表達充滿活力與溫暖的感覺,鮮亮的黃色暗示著生氣或嫉妒;黑色被認為是負向的、危險的、悲傷的色彩,但學步兒童與學齡前兒童使用,表示他們正處于反叛、固執(zhí)與追求權力的階段;白色是純潔、清新的代表,但如果兒童畫出白色,有可能表達的是空虛感或停滯感;紫色常被定義為抑制,并且常意味著一種情緒壓抑的形式,在某種情況下顯現(xiàn)緊張狀態(tài),兒童畫中常見紫色,是被動與悲傷的表達;橙色散發(fā)出溫暖的感情,代表溫暖、樂觀與希望,但它也是一種侵略性的顏色。
兒童繪畫是人類從事藝術活動的一個特殊階段,是兒童用于表達思想感情的特殊視覺語言,也反映了兒童對外部世界的認知過程和感受,繪畫不僅是兒童表達自我的有效途徑,也是家長走進兒童內(nèi)心的橋梁。
(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羅恩﹒菲爾德.創(chuàng)造與心智的成長[M].王德育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第10頁
[2]馬考爾蒂.兒童繪畫與心理治療—解讀兒童畫[M].李更生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第18頁
[3]嚴虎.兒童心理畫[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5第125至130頁
[4]楊景芝.兒童繪畫解析與教程[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13年第23頁至25頁
[5]羅澤·弗萊克-班格爾特.孩子的畫告訴我們什么—兒童繪畫與兒童心理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第35頁
[6]克萊爾·格羅姆.心理學家看兒童藝術[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