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可
〔摘要〕李啟安是湖南花鼓戲藝術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創(chuàng)新型演員。他的唱腔深受觀眾和藝界的好評。在大力提倡戲曲傳承的今天,對李啟安的唱腔進行研究,正當其時。
〔關鍵詞〕李啟安花鼓戲唱腔具體技巧
一、李啟安的意義
法國著名藝術理論家丹納曾有這樣一段話:“科學讓各人按照各人的嗜好去喜愛合乎他氣質的東西,特別用心研究與他精神最投機的東西??茖W同情各種藝術形式和各種藝術流派,對完全相反的形式與派別一視同仁,把他們看作人類精神的不同表現(xiàn)……”1讓我油然而想起湖南花鼓系,想到一個久違的名字。
歲月如濤。這一名字如今是消杳淡化,當年卻是何等紅火明亮:李啟安。我頭腦中閃現(xiàn)的是《洞庭激浪》中他的丁大海,是《沙家浜》中郭建光等形象?;芈曕诹恋氖侨嫠乃?、洞庭湖遼闊田疇里農(nóng)家喇叭的花鼓之聲:朝霞啊啊,映在哎哎,陽澄湖呵上啊啊啊……他在《萬水千山》中扮演紅軍營長李有國:草原上那一襲破爛的棉大衣,軍帽上的紅星,拄著棍子蹣跚艱難卻俊美依然的身影!
唱做念打。湖南花鼓戲中,唱之比重,幾乎要占絕對值。李啟安的藝術意義,首先是他唱腔、唱功的意義?;厮莼ü膽虬儆嗄陙淼臍v史,比較和細審歷代花鼓人之唱腔,李啟安唱腔的確是形成了一個“李派”的。如今看戲,閉眼一聽,就覺李啟安正在臺上長歌柔唱,睜眼一看,卻是當今著名花鼓戲表演藝術家李左先生在大展豪歌!這就是藝術流派的影響和傳承。
李啟安先生是一個優(yōu)雅而安靜的人。由于種種原因,唱花鼓的壯年時他就選擇了退居。他有美好的家庭和優(yōu)裕的經(jīng)濟。然而,“李啟安”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李啟安,他是一個載體,體內充盈著藝術和花鼓調,他也是一個符號。在戲曲振興潮流來到的當下,研究這個載體和符號,正當時也!
二、李派唱腔:別致于傳統(tǒng)之唱
黑格爾有一句名言:“找到了源頭,也就找到了本質?!?
傳統(tǒng)之唱的根脈和體現(xiàn),是什么呢?
昆劇是典雅的,京劇是激昂的,湘劇是豪邁的,川劇是青澀的。花鼓戲不是板腔體而是曲調體,但和越劇又不同,越劇是緩慢而纏綿的。小生、小旦、小丑的花鼓戲,是歡樂和生活化的。黃梅戲也是如此,但黃梅戲的歡樂和生活化,卻是誠懇實在的,不是“逗把”的。對了,花鼓戲的本質就是:逗把!
劇種與劇種的區(qū)別主要在于音樂,而劇種音樂卻是來自于當?shù)胤窖浴7窖缘膹浘脗鞒泻土鞑?,恰恰就塑造和養(yǎng)育了這地方的世道人心:性格。大氣的人是大氣的,而比大氣更大氣的,卻是幽默、開玩笑、滑稽、逗把!花鼓戲之原初味是一種笑鬧風格。其唱腔也就浸潤著這種風格。不但小丑小旦是如此風格,連小生也如是。何東保在《劉海砍樵》里的唱腔,吳華生的唱腔,許多花鼓前賢和花鼓后生之唱,都如是。例如益陽的李介華,就是此風格的集成者。這是一。二呢,花鼓戲傳統(tǒng)生行之唱法,往往有這種情形:離開根基而單獨地去營造物理上的“聲”,有為唱而唱之嫌。三,在審美意味上,傳統(tǒng)之聲迎合的是農(nóng)耕文化,是田野鄉(xiāng)村,而不是市民,更不是城市?!皶r尚”二字,在傳統(tǒng)花鼓里,往往是被嘲諷的對象。
李啟安的別致,就在于他和傳統(tǒng)形成了一個溫和的對峙:他迎合的是慢慢走來的現(xiàn)代文明,是市民,是城市,是青春和時尚。他的唱腔,不是辣椒味的滑稽,更不是口含檳榔的諷刺,不是奇志大兵在臺上講相聲,卻如同王蒙在臺上朗誦自己的詩篇。李派唱腔是抒情的,頗有一點余秋雨的散文風度。的確,他的唱有歌劇的味道。(為這個,當年頗有非議。如今看,多么平常!)李是個具有詩意的好演員。
人生詩意滔滔汩汩地流溢在了《紅燈記》、《洞庭激浪》、《沙家浜》、《萬水千山》、《野鴨州》以及古裝戲《劉??抽浴?、《十五貫》、《乞丐狀元》等等等等……
藝術結晶于美。李啟安唱腔是一種詩意之美。
這種美又是如何謀劃、設計、營造而成的呢?
三、新酒是如何釀成的
多少人,拼嗓子,一輩子。嗓子垮了,唱就沒了。
李啟安曾經(jīng)在三線鐵路工地作慰問演出《紅燈記》,有時一天演兩場。有一次嗓子嘶了,可晚上他依然唱下來,竟然看不出破綻。他的法寶就是:善于用氣。
李不是大學藝術院校出身。雖是新型文藝工作者,可依然當屬戲班的藝人類。他們可能講不出來一套一套諸如“美聲唱法”、“民族唱法”的完整理論,可他們是有訣竅的。(凡一個成功的藝術家,必有訣竅。)舊戲班里是:“寧給一吊錢,不把藝來傳”。而李啟安卻是大方而誠懇的。他總是告誡青年們:關鍵是用氣。運氣發(fā)聲,是歌唱技巧的根本源泉和動力。這一點,老生常談,凡是歌者,都知道,都在運用。
李啟安唱腔新穎,是因為他的發(fā)聲方法是新穎的。關于共鳴。
西洋方法是“胸腔共鳴”,中式的戲曲方法是“頭腔共鳴”。李式方法是,他完全拋開了這兩點,他獨特搞的是:口腔共鳴。充分利用口腔,造出來一種獨特動情的花鼓之聲。
如何用氣。當然是丹田運氣,這一點一切善歌者都是相同的。問題是,這氣打向哪里,沖向哪里?傳統(tǒng)歌者,都是沖向聲帶,振動聲帶,從而發(fā)出聲音。李啟安不這樣,他把聲帶徹底放松,他在意念上,感覺根本就沒有這個聲帶,這聲帶是一個“虛無”,他的氣息,打向的就是這樣一個虛空虛無,這樣一來,這聲帶就徹底地松弛、休息了,就成了“永不嘶啞”了,真是高妙的辦法!同時,用這種辦法發(fā)出來的聲音,有一種奇妙味道。何種味道?打個粗淺比方:你正在開會,一個人走到你的身邊,以手捂嘴,輕輕向你講悄悄話———這時他的聲帶是沒有振動的,只有“氣語”———對了,這就是后來大家李谷一所實踐和所提倡的“氣聲”!恰恰是李谷一老師就在講課時講到:你們湖南的李啟安老師的發(fā)聲方法是正確的?!沁€是七十年代,李啟安就把氣聲方法運用到了花鼓戲演唱之中,何其超前!而我們的研究,卻是晚了一點。但,凡事,只要做,就不晚也!
聲音,永遠都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氣息打在不同的點上,就產(chǎn)生不同的音響和音色。京劇演員孟廣祿的使用極度的頭腔共鳴而造出來的聲音,就是一種金石聲,和那京胡本身的聲音差不多。而李啟安的聲音,卻是柔軟的,不是京胡,不是高胡,也不是花鼓筒,倒是如同一把柔柔的中胡。這是他用獨特的氣聲方法而造成的。
這是第一點:獨特運氣。
第二點:巧用“甩腔”。
在《洞庭激浪》中,李啟安有一句唱:“到明天水隨人意田間轉”。這是一句慢速的抒情的唱。李啟安把一個“意”字,輕輕一唱,緩緩一拖,然后就向外、向遠處一丟,拋得老遠,再往回一拉,真是韻味盎然!又例如在《沙家浜》中,他唱“也不知轉移在何方”,他把那個“何”字輕輕向外一甩,就把郭建光那種對戰(zhàn)友的思念之情給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種方法,就是李派唱腔的“甩腔”。他在《萬水千山》、《野鴨州》、《十五貫》、《劉??抽浴返葎≈?,乃是運用多多,效果佳妙。
第三:反切手法。
所謂反切,就是把聲母和韻母分開,強調出來,造成聲腔上的美麗和韻味。這種方法,是所有的戲曲歌唱者都使用的方法。但李啟安在這方面,特別著意,特強調,而且處理得很有特色,與他人的處理方法不同。例如在《野鴨州》中,這種方法就用得多,效果也頗好。
第四:偷氣手法。
演員們在唱之中,特別是在長長拖腔中,往往出現(xiàn)接氣不上的情況。而李啟安卻能唱得處處飽滿,點點結實,是因為他善于“偷氣”,他往往把一句唱腔分為幾個換氣點,于是難題就自然化解了。
第五:唱腔構思。
這唱腔構思,似乎只是作曲家的行為。其實不是的。一般情況下,作曲家把曲子寫出來,演員只是照著曲子來唱,或者是由曲作者來教演員唱。但李啟安不是,他認為,曲作者寫出來曲子,這只是一度創(chuàng)作,一個好演員,要對這曲子來進行再創(chuàng)作。當然,不是要他來修改曲子,而是要他對這紙面上的曲子,來作思考,他以后如何來用肉口對這紙上的曲子進行詮釋,他要有一個構思。李啟安正是勤于并善于對這曲子進行構思。所以他就能錦上添花,甚至能發(fā)出異彩。有許多曲子,別人唱來,聽來不舒服,甚至難聽、丑。但只要經(jīng)李啟安一唱,頓時卻好聽起來,就是由于李啟安進行了不同構思和處理。
第六:言派影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此,必須要研究彼,要善于站在別的高處。京劇里有個言菊朋。他所獨創(chuàng)的言派唱腔,別具一格。人家重唱,他反而唱得輕;人家剛勁,他柔軟;人家直線,他曲線……他總是把一句話,甚至一個字,給掰碎、揉爛、輾碎,把一點一滴的味道給淋漓盡致地擠壓出來。李啟安的花鼓唱腔,恰恰也是這樣的方法,這樣的味道。是不是可以說:李啟安唱腔,就是花鼓界中的言派!
第七:聲從情出。
聲音是從哪里來的?是氣息通過對發(fā)聲器官的振動而發(fā)出來的。所以,一般學員學唱腔,都是模仿老師的聲。這就是“就聲學聲”。這樣做,是可以的。但學李啟安唱腔,光這樣卻不行。當然,首先是要學李啟安的聲,但當你學那聲,那聲音的味道卻不像之時,如何辦呢?你就可模仿李啟安那表情,而且還可模仿他那動作,你可把你的神情融入到李啟安那此時此刻的角色狀態(tài)之中,于是就嘩啦一下,感覺找到了,那潛臺詞也找到了,那唱腔的味道也就一下子找到了!———因為李式唱腔是從心底里發(fā)出,是從情感而發(fā)出的。
許多人講“聲情并茂”,但許多人卻是只有聲而無情的。李式唱腔是濃濃有情的,離開情而去學李派,頂多能學一半而已。這里想到了京劇界的麒派傳人陳少云老師。陳少云老師在中央電視臺教唱《一支筆權作了十萬鐵甲》,他就講到:你們在學我聲的同時,你們要體會劉墉此時此刻的心情和心境,要想到在唱這一句時,劉墉心里的潛臺詞是什么,你們要看著我的表情,看著我的這個手勢,這樣,這句唱腔的味道就自然地出來了!……
京劇的陳少云和花鼓的李啟安,在藝術上是如何地息息相通呵?。ㄘ熑尉庉嫞何逆I)
注釋:
1丹納(法)《藝術哲學》安徽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頁
2黑格爾(德)《小邏輯》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242頁
參考文獻:
[1]余秋雨:《藝術創(chuàng)造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馬丁·海德格爾(德)《林中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1月第一版